分享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三十四):名振之死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7-11 发布于浙江




(三十四)名振之死




文/李晖

仅管西南失约,张名振与煌言还坚持在长江口一带活动;清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初三日,长江吴淞口海面风大浪高,名振率舰船七百余艘,乘夜色于二更时分突袭吴淞。时吴淞港停有清方日费千工、耗时五年刚刚建造成的二百余支战船,船上“器械粮饷毕具,”清方本拟七月五日出师,结果悉数被缴获,未完工的也被烧毁。明军二袭吴淞港,清廷震怒,不得不将江南提督张天禄和淞江守将王璟提京革职问罪。作为贰臣和帮凶,稍有不察,一样没有好下场。


浙江明军在长江的活动已对清廷在江南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清廷恐明军进一步深入长江,则崇沙极有可能成为明军进攻和退守的基地,于是决意攻取崇沙,以消除隐患。乙未年(1655)十一月,清江宁巡抚张中元驰至靠近崇沙的长江南岸要塞刘河,调集船只火炮,督兵渡江至崇明,与崇明守军梁化凤部会合。守平沙明军望见清军大队人马渡江进入崇明,知其势在必得,不便与其硬拼,于是大队陆续乘船从平洋沙驶出南下,并分出五十余船往攻刘河,意欲牵制清军之势。但清军沿海防御甚是严密,扰敌不成。


十一月二十六日四更,崇明清军乘退潮水涸,将搜集的门板、柴草填筑小洪,清苏淞总兵梁化凤率清军乘夜由小洪直抵平洋沙,放炮轰击。留守明军一时措手不及,也忙架炮回击,随后升帆撤退。清军又沿海边追至稗沙,明军受海陆二路夹击,继续南下;二十八日退至碗沙一带海面,与追击清军激战,互有杀伤。时值西风退潮,天色将晚,于是明军向南退去。此役明军虽然损失不大,但却失去了据守二年多的崇沙基地。


此时正好郑成功又派甘辉、王秀奇领兵北上开辟江浙基地;二张正因兵力单薄,三次入江,无功而返,正好会同郑成功部甘辉、王秀奇、陈六御等再攻崇明,遭遇大风,回舟时收复舟山。失崇沙而收舟山,不管是战略撤退,还是寻机重拳出击,张名振是百口莫辨。甘辉、王秀奇的到来,却使舟山战役水到渠成。


原来,顺治十二年(1655年)三月,因和谈不成,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三万满、汉兵入闽讨伐。郑成功为扬长避短,主动放弃业已恢复的漳州、泉州两府属县,把兵力集中到海上,退守金门、厦门与海澄,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八月,郑成功接到张煌言的书信,决定开辟舟山基地,同时策应西南李定国大军,于是派中提督甘辉、右提督王秀奇等率舟师北上浙江,派黄廷、万礼南下广东,结果是北线雷厉风行,南线却举棋不定。


清顺治十二年(1655)十月二十二日,郑成功部甘辉、王秀奇等进抵舟山,张名振部也由崇明平沙一带南下参加会攻舟山之役。甘辉、王秀奇等部有大船三百艘,其它战船一百余艘,张名振、张煌言亦有舟船八百余艘,除部份留崇明牵制外,其余全部南下,二部合兵三万余人,南北夹攻,一时兵势盛似雷霆。


十一月初三日,铁围甫成,清舟山守军步兵六千,水军二千,都已是瓮中之鳖,求救信发不出,出海作战恐怕也是鸡蛋碰石头,死守又不能永保无虞,城破只在旦夕。尤其玉石俱焚,还不如另谋出路。正如清浙江巡抚秦世祯揭帖中形容的那样:“闽、浙逆众联合,有排山倒海之势”,“南北贼艘逾千,贼兵数万,围困舟山,信息不通。”


舟山于是不攻自破。十一月二十六日,据守舟山城的清将陈虎战死,副将把成功(译音,蒙古族人)反正来归。明军遂收复舟山群岛这一战略要地,把它作为由福建进入长江的中转站,休整、集结。清定关(镇海)守将张洪德也率部归明,避免了一场厮杀。事后,郑成功对巴成功起义来归非常欣赏,改其名为把臣兴,授骁骑将军印,管一镇军事。


按郑成功的军事编制;一镇2200名兵士,总镇标下设五营,分左营、中营、右营、前营、后营;镇以上设协统和卫指挥,一卫辖5600人,卫指挥以上设提督和总督。明朝官制提督不常设,而郑成功为加强军事管制,特意专设左、中、右、前、后和水军提督六名。所以把臣兴投诚后以骁骑将军衔仍任统制职务,管原部人马(后病死)。


进驻舟山后,浙军将士首先来到鲁监国故宫,张名振祭奠元妃陈氏和殉难诸臣后,第一件事是寻找父母尸骨及一家六十几口尸骸。据说当时,张名振麻衣草鞋,结草衔环,雇人抬了数口棺材,一路哭至北峰山下,一心想寻找知情人指认乱葬处。但当地人都说当时尸体堆积如山,烧死的人也不小,焦黑模糊的,谁知道什么名字。张名振一听气绝,哭声振天,哀动三军。为何会哀动三军呢?原来鲁监国部将中很多故旧、部曲,水陆将士,驻定海的家眷都在舟山之役中死难,人数达一万八千名,因此谁不心中悲戚?


攻占舟山后不到一月,郑成功考虑到留守金、厦的兵力不足,左提督祥符伯赫文兴又病死,决定调甘辉等率主力回守根本,由总制陈六御“督定西侯张名振、英义伯阮骏等镇守舟山”。为何会临阵易将呢?原因很简单!据说崇沙失守,闽军中盛传,“郑成功要追究张名振的责任。”十二月十三日,命令已下,甘辉、王秀奇等率部回师厦门,总制陈六御开始接手舟山防务。


陈六御(?
—1656),衢州总督陈谦之子,字雪之。
丙戌年陈谦充任鲁监国信使被杀,六御继领兵抗清,郑陈两家世谊,后六御归依郑成功,多次参与闽东战事,癸己年(1653)陈六御领北镇三营防守海澄县城;乙未年(1655)协同甘辉、王秀奇部南下江浙,配合张名振部再攻崇明,因遇风回舟时收复舟山,授总制,丙申年(1656)与阮骏並守舟山,城陷自杀。


阮骏(阮进侄)字季友,丁亥年随阮进在闽浙沿海护卫朱以海,初授英义将军,后加封英义伯。舟山破,与定西侯张名振扈鲁王出海,屯廈门。乙未年(
1655),与总制陈
六御部共复舟山。丙申年(1656)与陈六御並守舟山,城陷,伤重而死。


清台州副将马信在郑军北上时曾经派使者至军中接洽反正事宜。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十二日,郑成功派忠振伯洪旭率战船三百余艘进至台州港,当日夜间,马信借口“海贼临城,请议堵剿,”待文武官员到齐后,马信喝令把兵巡道傅梦吁、知府刘应科、通判李一盛、临海知县徐钰等逮捕。次日,开狱啟囚,除将尚未建成的战舰烧毁外,带领家眷及部下兵马四百余名,把府、县库存钱粮、兵器收集一空,弃城乘船来归。


马信(?~
1662年),字子玉,陕西长安县人。明末为清浙江台州总兵。顺治十二年(1655)率部归附于郑成功,被任命为右提督,随郑成功克镇江,围南京,骁勇善战。后随延平攻台湾,延平死后,相隔五天,他也不明不白死于台湾。


台州一乱,清浙江提督又手忙脚乱了。明方亦派员遣战船百拾艘接管这一地区防务,辟为南明控制区。等张煌言处理完台州事务回归舟山时,张名振中毒垂死,基地的领导权却发生了变化……。


张名振乃抗清名将,官拜太师定西侯,几十年领兵,数度生死,背刻“赤心报国”四个大字,可算是明朝纯臣。就连他的弟弟名远和名扬,一个死于北援吴胜兆,一死于舟山守城。此前舟山为清军攻陷,他的母、兄、妻、子均投火自杀殉国。缟素入城后,寻尸不得,哀动三军。不久,他自己也遭毒手。弥留之际,张名振握着前来探视的张煌言之手说:“我君、母恩均未报答,如寻母尸不果,也不必葬我尸骸!”言毕,他以手击床,含恨而逝。


张煌言一时泪流满面,连声叹息。张名振十数年抗清,毁家抒难,数度生死,有国难报;此番出师未捷,身竟先死,真所谓“死不瞑目”。


张名振猝死,据说是食物中毒,或疑郑成功部属所为;对此张煌言亦是心知肚明,特别是三入长江,屯军崇明以后,鲁监国水师再也不受福建郑成功控制,张名振已逐渐把闽系将领打发回家;这么一来,更增加了闽系的忌恨。


张名振与郑军将领不睦,这已是无可掩饰的事实。为此,郑成功曾派刑官程应藩来舟山调解双方矛盾,更因崇沙失守,郑军将士多有非议。名振中毒前,郑成功就已任命陈六御为总制,而不是阮骏或张煌言,有意借陈六御之手接管浙军和舟山防务。


张煌言心里明白,若说是闽系谋杀,一是没有证据,二要顾全大局,强大的清军随时会将义军消灭,义军内部不能再有内耗,应以大局为重。为防止内讧,张煌言只好分兵临门。临走之前,张煌言等把名振的棺柜葬于沈家门的芦花岙,墓碑谥字“皇明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兼太子太师定西侯候服张公之墓”。并留诗一首《哭定西侯墓》:


牙琴碎后不胜愁,絮酒新浇土一抔。
冢上麒麟哪入画,汀前鸿雁已分俦。
知君遗恨犹瞠目,似我孤忠敢掉头?
来岁清明寒食节,可能重到剪春楸?


其中二句,“知君遗恨犹瞠目,似我孤忠敢掉头?”其痛苦与矛盾心情自是难以言表,他只能忍辱负重。


张名振三入长江无功而返,郑成功为何不予支持?史书上没有交待,但议者都道是郑成功私心作祟;金陵留都,乃王气所在,自古有“先入关者王”之成规,攻取金陵,祭谒皇陵,须待郑成功亲自为之,其它人只能作试路石罢了。更何况,张名振三入长江,江南半壁振动,有“王师北指”之盛名。何况张名振部曾携舟师北上山东蓬岛,远袭松辽沿海,以及以前有立国舟山,求师扶桑等情节,已令郑成功不安。


二入长江后,张名振曾面谒延平,当得知郑成功和清使暗中来往,相互“议和”,张名振曾经正言相劝,极陈利害关系,力劝和议不可从。特别是“剃发”成焦点时,郑成功给他父亲信中自白:“清朝若能信儿言,(我)则为清人,屈于吾父为孝;若不能信儿言,则为明臣,尽于吾君为忠……”忠信只在一词之间。以张名振的性格,盟弟的糊涂少不了一场规劝,他的态度令郑成功非常难堪,揪心触肺的,令他暗暗生恨。


“名振遇毒,议者皆咎成功,以故失浙海将士心”。张名振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从此,舟山群岛即归于郑成功名下,张煌言无奈,只得领子弟兵与张名振旧部五千人去了昌国,在象山南田、临门、宁海长亭一带屯田驻兵。为按抚人心,英义伯阮骏(阮进子)被授都督同知,协助统制陈六御镇守舟山,名振部将罗蕴章遂以客将隶郑成功,也授
都督同知、总兵。


“临门”,又称“林门”、“临亹”。凡地名称“门”者,皆有两山耸立,据险可守,海上亦应如是。林门之内,包括今南田、高塘、花岙三岛在内的区域,且又扼控浙海通道。其外有金齿、八排等岛屿拱卫,内有土地广沃的南田岛可供耕种。其中南田属宁波府象山县,高塘、花岙属台州府宁海县。自洪武初(1387),信国公汤和以其地近日本,易于通倭,尽徙其民,墟其地。”这一带撤迁以后,实际上成了两不管的海域地带。


事至今日,南田岛仍有明初撤迁昌国卫卫所遗址,象山花岙岛上有石彻兵营遗址和练兵场遗址,仍可见其曾经的规模与沧桑。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