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说明 疫情不息,行踪受羁,维伏案稽首,整理旧作以打发时间。今借李笛兄“常熟记忆”宝地,陆续推出笔者“虞城拾翠·人物”传记类旧作。犹待乾坤清朗,行动自由时复采编心意中一直念念不忘如赵凯赵均兄弟等师友生平行略。 蓝弧 2022年3月26日夜 缪景湖小传(上) 文/蓝弧 拙作《中巷74号》所言,常熟中巷74号缪氏为明代著名医家缪仲淳后裔,此实传言,多所猜测,非确实考证结果,特此声明,为免以讹传讹。诚如笔者外祖母娘家范姓,遂有舅氏考证常熟范姓一族,为北宋范仲淹第某某代后裔云云——愿景良好,难以为据。 10年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缪景湖老师因拙作一句“可惜,74号里,早没了缪家后人”,十分生气,写信来说,“我就是缪家长房后人”。缪老师多有民国女知识分子的毓秀与执着,我理解,并向她真诚道歉,虽然,我的意思是:74缪宅内,再无缪姓后人住着。 另:本传仅至缪老师离开常熟省中调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后面经历,既因资料不足,也因事涉敏感,只好遗憾。 虞城常熟,缪颜同源,皆出姬姓,故常熟缪氏亦邑中大姓,中巷一支原居西仓前。缪景湖高祖缪柳村以医行世,有二子,长子镛,次子镐。镛有子作霖,作霖有子三,长子廷梁,继室二子为廷朴、廷嘉。 缪廷梁即缪景湖父亲。 缪作霖悬壶济世,有名乡里,兼善商贸,早在民国初即购机器船载人运货于苏州常熟之间,直至1949年易政前夕歇业。缪家因此富实。缪作霖原居西仓前(现已拆除,为常熟市第一中学),后于1923年购得原会元坊(今中巷)大块宅基地,历2年而成既相邻又独立三套大宅,分别为会元坊1、2、3号,分属三兄弟。缪作霖与长子缪廷梁同住,居中,现为常熟虞山镇中巷74号。 缪景湖,号梅,1918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虞山镇西仓前某宅。缪母难产,历三日而娩,不能自哺,雇一船娘为乳母。缪父廷梁正在省立苏州中学读书,后于1922年考取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1927年毕业,获北大文学士学位。同年秋,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两年后毕业,获该校硕士学位。后再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31年获得该校教育博士学位。 景湖童年见到父亲的日子很少,惟与祖父母相依为命。祖父长于医术,搬至中巷新居后,府上求医之人络绎不绝,家人罹疾,祖父皆亲为医治。景湖10岁时腰间生痈疮,祖父即为开刀切除,患痢疾度日如年,亦祖父处方抓药,数帖而愈。童蒙课读多由祖父监辅,6岁入西门赵氏私塾就学一年,学国民小学课本第一册,7岁时搬入中巷新居,遂转学槐柳巷明慧小学,读2年级。是校于1913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女布道会捐款,指派明美丽、慧治灵两女士创建并主持,校名因之而起。这是一所教会学校,缪景湖因此在小学2年级即开始学英语,老师为苏州人陆月娥。一年后转学石梅小学,小学结业,升学县立女子初中,校址仍在石梅小学内。 晚年缪景湖,犹记得4年小学3年女子初中的诸位师长,她在回忆中如此描述: 校长宗之华是一位中等身材。瘦瘦的青年,他佩戴一副近视眼镜,在读六年级时曾教我英语。六年级级任张伯禄传授语文课,讲解清楚,平易近人(文革时含冤死去),体育女教师宁月龄(栏杆桥人)教我们童子军,学旗语,那时三十年代最流行歌剧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三蝴蝶》等。还为迎接北伐军胜利登台表演。进入县立初中女子部读书,校址仍在石梅内,环境幽静,校园内种植四季花卉,春天有迎春月季花,夏天有金银花,秋季有菊花开放,丹桂飘香,使人陶醉。进得校门内右侧建有梁萧统昭明太子读书台,台下北侧低凹处有焦尾溪。每当学期结束前,举行期终考试、拖后腿习迎考前,约上两三位女同学,一同到台上复习功课。环境幽静。只听得松柏梧桐等树木被暖风吹着沙沙作响。如今相隔半个多世纪,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初中时期,英语老师先后有曹粹娥、李良生等教课。用的课本是林语堂著开明英语读书第一、二册。数学老师高均轩传授代数几何和三角;语文老师邹朗怀传授课本均选自《古文观止》,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唐白居易《长恨歌》《卖炭翁》,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刘禹锡写《陋室铭》等,都要我们背诵。此外有黄芝瑜老师讲的中国历史;屈魏如、姚老师教的化学。他们讲得清楚有条理,认真负责,因此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为我基本知识打下基础,如今的老师相继作古,不免使人怀念追忆。 1931年夏,父亲缪廷梁学成归国,先由乡前贤曾朴介绍,于上海《尢美晚报》任编辑,翌年,应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吴贻芳教授邀请,任该院中文系主任、教授。这是一段民国国民政府的黄金时期,教授工资很高,缪廷梁教授月薪200银元(1935年后改为纸币),是时物价低廉,10元可购大米100公斤,保姆工资3~5元一月,金陵女大高级宿舍楼房租每月20元——缪廷梁中外求学30年,薪酬足够养育妻子儿女。 1933年,缪景湖考入金陵女大附中,弟弟志长、志涵就读于附近五台山小学。至此,缪景湖一家五口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缪景湖以如下一段描绘他们的生活: 父亲每日到校上课(周日休息),回家阅卷备课。周末天气晴朗时有时去清凉山扫叶楼品茶,或到龙幡里省图书馆查阅资料。父亲兴趣好时,把七弦琴放在圆桌上,弹奏《平湖秋月》或《水调歌头》让我们子女静听。一家生活安定,享有天伦之乐。女大校长吴贻芳博士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获美国威斯丽大学教育博士。她办学认真,平易近人,使人尊敬。我进女大附中读书时高一语文老师为石甘霖(女,湖北人),英语教师陈快恩,教授《木偶奇遇记》,高三语文教师闵侠卿(常州人)时任校长秘书,曾教《孟子》、《论语》等课文,讲解详尽,课外还教我们练习书法,并上交由他批阅。附中主任陈玉真兼教生物,历史老师左敬如(长沙人,传说为左宗堂后裔),她个子矮小,佩戴近视眼镜,一头乌黑短发,讲课带湖南口音。高三英语老师章德伟(章宗祥之女)传授讲解《小妇人》和《职工马南传》,语法课读的《Correct English》,由美籍年轻女教师哈尔(Miss Hall)讲解,她那白皙的脸蛋,令人尊敬喜爱,音乐课由Miss Lydia Brown 教授三年,用的One Hunded one songs,得益匪浅。在女大附中读书时,最亲密的同学有陈素子(1917-1991),李文鼎,还有福建同学林同梅、同环等,同窗三载,感情甚笃。 1936年夏,缪景湖与最要好的湖南籍同学陈素子立志投考当时最好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陈素子三哥陈绍闻与他们同考中大。显然,陈素子有意将自己的哥哥介绍给缪景湖作男友。初次见面,景湖心颇惴惴,幸备考紧张,监考严密。缪景湖毕生记得高考监考老师是中央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罗家伦,他“在教室内监察我们考试,态度严肃,其貌不扬,黑黝黝的脸膛,戴一副黑边近视镜,沉默不语,目光扫射四方,使人敬畏”。 陈绍闻考取中央大学,缪景湖与陈素子落榜,景湖复于8月转考金陵女大,终被录取。大学一年级,缪景湖与陈绍闻多有书信往还,陈常向缪讲起中央大学学习生活,偶亦往南京东瓜市与缪晤面。是时,缪景湖与陈绍闻是虽确定但尚未明言的恋爱关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南京遭到日机持续轰炸。缪景湖一家于10月离开南京,避难于皖南青阳县厚岸镇。12月南京沦陷,复逃亡至湖南湘潭,住光道学校(由缪廷梁学生徐幼芝介绍)。1938年春,处于事实上失学状态的缪景湖在某小学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师的工作,半年后,父亲应聘往贵阳医学院任教,全家随往,住贵阳南门外太平街。时上海大厦大学因战争而迁至贵阳,缪景湖得缘借读,师从吴泽霖、欧元怀、谢六逸、梁国栋等。1939年秋,与女同学徐修敏一同转学国立西南联大。 1937年8月,至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这所只存续了8年零11月的大学,堪称民国时期现代大学教育的典范。这所缺会场缺课堂缺课桌缺凳椅缺资金甚至缺衣缺食的大学,唯独不缺大师,不缺名教授,当然,更不缺满怀报国热情的莘莘学子。该大学堪称中国现代高教史上的奇迹,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风格迥异,联大熔其为一,“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据《南方周末·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的大学》一文所载,抗战中联大师生有1100多人投笔从戎,占全部师生比例达14%;“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 高校不是职业培训,不是工匠训练所,高等教育从来都是精英教育,即使在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西南联大众多毕业生固然日后成为各专门领域翘楚,但更多学生在这里蕴集哲学、科学、历史、语言、艺术等各种学问,他们把自己修养得更丰厚,更博大。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未必需要如此深广的学问, 比如,担当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的职责,未必定要师从陈寅恪、朱自清、华罗庚、吴大猷,然而,这些杰出教授所滋养的,是思想,是理念,是教养,是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是感染周边人事的魅力。精英教育,培养的是能力,更是人格。缪景湖女士即此精英教育之一例。她专攻历史学,日后并未成为著名历史学家,但她的经历,她的学问,滋养了她的子女,她的学生,她的亲朋友好,她的影响力,绵延不绝,无边无垠。 西南联大3年,诸多名家大师在缪景湖的人生历史中烙下深刻印记。入学初即是吴晗的《中国通史》、皮名举的《西洋通史》(从维也纳会议1815——到巴黎和会1919)。在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的低矮“茅房”里,吴晗带着浓重的义乌乡音,口若悬河,皮名举的长沙口音涩而难听,但他规整的版书令人耳目新;嗣后有系主任雷海宗教授“西洋中古史”,俄籍教授葛邦福的“世界上古史”,郑天挺先生“明清史”,孙毓堂的“两汉社会”,四年级时,师从王信忠教授,学“日本通史”,另有姚从吾的“史学方法”和“辽金元史”等。纵是体育课,在晚年缪景湖的回忆中也是饶有情趣,“马约翰教授的体育课,由二三年级女生组成一堂课,在南院操场上课。马老师精神焕发,常吹着口哨在女生宿舍门口召集我们集合上课。高喊着'Girls,Girls,Come in!’我们听到喊声立即穿上球鞋上操场排队报数上课跑步数圈,打篮球、练双杠”。 缪景湖读过多所教会学校,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她的宗教信仰在联大同样得到尊重,每逢周末则往文林堂听汤姓牧师讲道,休息日还有名流宗师如闻一多、曾昭伦、李公仆等的讲座可听。 这期间,至少有两位同学与缪景湖相交甚笃。一位名陈蕴珍,浙江鄞县人,同为历史专业,缪景湖在大厦大学借读时,她即已考入联大。这位身材娇小的女子,在上海读书时曾因参加学运而被开除,回老家小住一段后又往上海另一所中学就读。她爱好文学,喜欢进步小说,一日,30多岁的著名作家巴金来学校作讲座。吸引了陈蕴珍,她开始给他写信,请求他指导自己的写作。她与巴金鸿雁往来8年余,终成正果,而她之所以给自己起“萧珊”这个名字。缘于她与同学缪景湖、王树藏(萧乾的第一任夫人,入读联大时更名王育常)和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同为巴金的崇拜者,17岁就开始作为读者与巴金通信)等,她排行第三,故为“小三”。 陈蕴珍与王树藏的关系也许更亲密些,两人与另两位同学刘北汜和萧荻,离开学生宿舍,去了外面租房居住,地址在钱局街金鸡巷四号。或为经济问题,缪景湖没有出去,但常会在假日去她们住处玩耍畅谈,缪景湖回忆,她们租的房子很大,“楼面三开间,东西两侧为卧室,中间为一客厅”。 这是一个美好的去处,沈从文、李广田教授常来这里,招徕同侪,探望爱徒,萧乾来这里探望过妻子,巴金也曾于1940年夏专程从桂林转道昆明,探望陈蕴珍——彼时,缪景湖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直到10多年后她调至上海复旦附中工作,才知道两人业已成婚,并育有一子一女。缪景湖曾经去探望过陈蕴珍(萧珊),无奈时值文革,风声鹤唳,同学相见,难叙短长。 缪景湖另一位知己好朋友叫陈琏,大名鼎鼎的陈布雷之女。这位激进的女孩背叛乃翁,加入中共,常邀闻一多、李公仆等来做讲座,组织爱国救亡学生运动。“皖南事变”后,中共党员纷纷转入“地下”,陈琏也因为父亲的干预而转往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借读。陈琏后与中共地下党员袁永熙结婚,婚后不久即遭逮捕,后由父亲保释,1948年在南京国立编译馆担任助理编审。缪景湖借省亲之机前往探视。1957年又往探视,之后未再有音讯。十多年后,有位同事告诉她,陈琏于1967年自杀身亡。 西南联大在昆明,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至重庆。缪景湖与陈绍闻离别于南京沦陷时,五年中未谋一面。感情仅以书信维系。1941年,陈绍闻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研究院,来信要求订婚。翌年,缪景湖联大毕业,当时,父亲缪廷梁经北大同窗蒋慰堂(号复聪)教授介绍,担任重庆中央图书馆总务主任之职,为求家人团聚,他又介绍女儿入重庆三编会工作。时陈绍闻刚毕业,获中央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他应贵州交大校长胡博渊之聘,往任经济学讲师,不得已,缪景湖辞职随往。 1942年10月,缪景湖与陈绍闻于贵州平越喜结连理。是年,缪景湖24岁。 中巷74号内的进口钴玻璃 ![]() 作者简介 蓝弧,本名陈圆,网名江南蓝弧,男,1960年生,退休教师,业余作家,有长篇历史小说、传记等百余万字及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数十万字作品出版和发表。 相关链接: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蓝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