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坛杯|文学的无用之用(中学)

 临风问道 2022-07-11 发布于广东

文学的无用之用

付道峰

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结束后的晚宴上,莫言以这样的结语概括了他自己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简而言之,文学是“无用之用”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读书经历。

高三那年,同桌神秘兮兮地把一本书塞进我的手中,一脸沉重,“看看,对你有好处!”我猛然一惊,开始端详这本书。书已经脱脊,软绵绵的,没有筋骨;书皮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被胶带横七竖八的粘着;书页已然成了毛边纸,毛糙糙的,字很小,书页上有的部分漫漶不清,一片片的,沾染着点点的油渍。这哪是书,分明是一本演草纸,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手抄本?同桌似乎看出了我的惊疑与不屑,点着头坚持着说,“看看,看看!”有种迫不及待与人分享秘密的惊喜。

“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这是我看到的一句话,它很快吸引到了我,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忘了上课,就在这宿舍里,埋头读着,一直到宿舍熄灯,打开手电筒窝在被窝里接着往下读,手电光越来越暗,点上蜡烛,接着往下读,眼睛干的生疼,然后是断断续续的恶心,却不能阻挡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终于读完了,直到书的最后一页,黑色的水笔刺目的现着《平凡的世界》---路遥。此时,已经到了第二天的黎明,困意全无,格外亢奋,脑海里始终浮现着那个瘦削男子踽踽前行的身影。

这是一本读了让人有痛感的书。在书中,我似乎读到了关于自己的一个梦:他来自农村,他独自在县城求学,陪伴的是两个高粱面的窝窝头;他经历了生活几多艰难却没有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他认认真真面对着生命中的每一次抉择,他最终以他的淳朴、善良、执着,而立足于大地。这一切让我震撼,让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真正思考,严肃的思考,我的明天该去往何处,我如何面对自己以后的生活!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和地继续耕种。”路遥在书的结尾处这样说道。耕种,坚持,于是开始了一种近乎狂热式的学习,早晨在浑浑噩噩中起床,用洗手间的凉水把自己生生激醒;然后赶到教室,班里早就有了同学,教室里没有电,点上蜡烛,在朦胧的黑暗中,总有几株蜡烛闪着微弱的光芒……就这样完成了我的高三生活,考入了师专,读了中文专业。

在师专里,终于读到了完本的、正版的《平凡的世界》,很平静,从容,全没有高中式的亢奋,但读到的多是生之艰辛与苦涩。当时班里开展了一次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讨论,“少年不知愁滋味”,某同学提到了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然后便慨叹两人爱情如何如何之崇高,田晓霞之死如何如何之遗憾,高声批判路遥对这一情节设置。他很快遭到了宿舍一哥们阻击,宿舍这哥们神情决然,高呼:“田晓霞必须得死,如果她不死的话,两人地位差别太大,门不当,户不对的,她和孙少平两人一辈子没有好日子过!”

宿舍这哥哥很快遭到了班里同学的集体抨击,认为他封建,思想观念陈腐。宿舍这哥哥倒也不示弱,先是拿出鲁迅先生的《伤逝》,谈子君和涓生的结局,继而引经据典“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孙少平只是路遥的一个梦而已,真醒了,他和田晓霞将会无路可走”来辩驳,最终祭出老舍先生的经典名句“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他的滔滔不绝,其他同学的愤愤然,最终大家不欢而散,一场讨论就生生砸在了本宿舍哥们的嘴上。

不过,宿舍这哥哥倒也践行了他认可《平凡的世界》式的爱情观,即“门当户对”、“物质基础第一”,最终和街上一炸油条女子结为伉俪,两人虽无举案齐眉般款款深情,倒也有司马相如卓文君之夫唱妇随。

如果路遥先生在天有灵的话,得知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成了“爱情婚姻指导”准则,会不会气得从坟墓里爬了出来,呵斥我那哥们在糟践他的书。

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曾经用了以下语句:“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的道理,同样的一本《平凡的世界》带给我和宿舍的哥们的感受是不同的:我看到了耕种与坚持,宿舍这哥们看到了爱情的物质与“门当户对”。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可谓大相径庭,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但,如果我们不去读这本《平凡的世界》,如果我们没有从自身出发,没有自己的思考,那本《平凡的世界》仅仅就是印满铅字许多书页的集合,没有任何意义,充其量,在卖废纸的时候能够凑个斤两。但,它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教益,给我们了启示,而且这启示或多或少已经改变我们人生的道路。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的上是文学的无用之用。

参加工作的第六年,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突然离去,处理后事时的纷扰,单位的一地鸡毛与龌龊,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这一切犹如蚕茧将我牢牢困在中间,动弹不得,感觉自己似乎深深陷入了生活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面对龇牙咧嘴面目狰狞的现实,手足无措。师专里所蓄积的那些对生活热情,早已挥洒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严重的不信任,麻木到不能自已,更像是一张满月似的弓,稍微一点外力,则弦断弓折。幸好,还有那帮学生。

那帮学生喜欢踢球,放学后,常常在操场上踢个比赛,我被邀请其中。忘却了年龄,忘却了师道尊严,乐在其中;球鞋与草皮共舞,汗水与尘土齐飞,满操场的飞奔,大声的呼喊。在这短暂的片刻我却能够得到暂且的休息,全然忘却生活中的纷纷扰扰。

踢完球,和学生们一起横七竖八躺在草坪上,看着夜色慢慢降临,放学后的操场特别静,远处天空疏星淡淡。此时,脑海蓦地突然浮现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所处的景象与柳宗元在西山的情境何等相似,心境相同,景象相同,但我没有走出一己之悲欢,反而把这悲欢无限制的扩大了,变成了压在骆驼身上的那一根根稻草。

又想起了“永州八记”中的那些山山水水,在世人眼里它们要么是丑陋无比,要么是偏远怪地。柳宗元静静面对这些山水,他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他把自我无法抑制之悲痛投影到这些山山水水之上,获得了精神的愉悦,也在静思中获得自我心灵的解放与升华,一个人只有在静思的前提下,才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的上是文学的无用之用。

文章图片1

记的一位作家说过,我们判断某人是否悲伤,不是依靠测量他眼泪中的盐分含量多少,而是要感同身受去理解他的这种悲伤。文学无用之用的意义就在此,它不能给你面包牛奶,给你带来现世物质的东西,因而,它是无用的;但它能够给你提供一个感同身受的素材,给你一个可供栖息的精神家园,让你在无边的黑夜中能感受到远方那颗孤星的光芒,指引你更好地前行,因而,它是有用的,文学的意义也就在此了。

这颗孤星属于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突然就有那么一天,你和他不期相遇了,它愈加璀璨夺目,然后,你会眯着眼,轻轻来上那么一句:“哦,原来你在这里呀!”

后来,一次文友聚会,大伙都喝点酒,一位前辈酩酊大醉,拍着我的手,“你那'李弘毅’(拙作《明天》里的人物)说的就是年轻时的我啊,那就是我啊……”我甚为惊异,继而坦然,此生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