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后代今何在?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华民 2022-07-11 发布于吉林

“后世官员,有罪有弊,不得归家;他死后,绝不能安葬在大坟里。不是出于我的意愿,不是我的后代。”

这是包拯留给后人的家训。

其后人也多遵从包拯的遗言,严格要求自己。

随着时间的发展,留在包家祖宅的人不多了,他们多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然而无论身处何方,他们都恪守包家家训。

虽然包拯已经去世近千年, 但是他的精神仍在流传,为了能够让人们了解包拯,包拯的第35代后人从未外出。

讲解先祖故事,传递包拯精神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名人故居都人满为患,人们多愿前往名人故居或是祠堂近距离感受名人。

包拯的祠堂也不例外,毕竟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包拯的故事,人们也多敬佩包拯,因此经常有人前往包拯故居。

然而当人们到达包拯祠堂的时候,会发现在祠堂内部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进入到祠堂内部,老人就会靠近游客,为游客讲述祠堂内部的摆设寓意以及包拯生前的故事。当然前往其他地方旅游的时候,也会存在讲解员。

然而其他地方的讲解员多是收费的,包拯祠堂的老人是免费为游客讲解包拯的故事。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增加人们对于包拯的了解,因此老人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这个老人是包拯的第三十五代后人,名叫包先良。其从未离开过安徽合肥,一直守护着包拯的祠堂。

包先良 所生长的村子里,很多人都是包拯的后代,但是村子里的其他人多是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将包拯的家训牢牢地记在心里。

然而包先良却不愿外出打工,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过得困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老祖宗的精神需要永远地流传下去。

自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包拯,也能够让包拯的后人牢记家训。

虽然没有出去工作,但是包先良 每天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早上起来之后,包先良就会来到祠堂,打扫祠堂的卫生。

力求将每个角落都清扫干净,除了希望让游客看到干净整洁的包拯祠堂之外,还是自己表达敬佩的一种方式。

去过包拯祠堂的游客,会发现包拯祠堂并不是那种富丽堂皇的祠堂,甚至可以说包拯的祠堂比较简陋。然而在简陋之中别有一番风味。

虽然包先良 没有大量的资金修缮包拯祠堂,但是他每天都将包拯祠堂打扫得干干净净。

游客到来的时候,他多是热情接待,因为在他看来,游客能够到来包拯祠堂就意味他们认可包拯。自己的祖先能够得到认可对于包先良来说是一件极为开心与自豪的事情。

因此当人们踏入包拯祠堂的时候,他多会上前讲解包拯的故事。 虽然这些故事已经讲了无数遍,但是包先良 还是乐此不疲,他希望让所有的人都了解包拯的故事。

从青年时期到如今的年逾古稀,包先良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讲包拯故事,传递包拯精神。

“我会坚持下去,直到不能动了。”包先良曾表示自己会一直坚守在包拯祠堂。

看着生活如此贫寒的包先良,很多人建议可以由免费进入包拯祠堂改为收费,收取的费用一方面可以用来修缮包拯祠堂,一方面也可以补贴包先良。

然而包先良 并不同意,他认为这样的话就违背了包家家训。包拯一生以清廉著称,后人怎能将其声望作为敛财的手段呢?

包先良认为这样的生活并不是非常贫寒,因为自己在做喜欢的事情,所以感觉这样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

众人在得知包先良 不愿将祠堂改为收费旅游的地方时,有人提议讲述故事的环节可以收费。毕竟其他地方的讲解员也多是收费的。

若游客想听包拯的故事,希望在包先良的指引下参观包拯祠堂的话,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当然这个费用可以设置得低一点。

当然若仅仅想参观一下包拯祠堂的话,是不需要付出这笔费用的。

然而这个提议也遭到了包先良的反对,在他看来自己讲解故事,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包拯,也是因为不愿随着时间的发展,包拯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希望人们也能够继承包拯的精神。

对于包先良而言, 自己坚守在祠堂,打扫卫生、为游客讲解故事,并不是因为自己想获得多少回报。

是因为自己想要继承包拯遗留下来的传统,将包拯的精神发扬光大。其早已将发扬包拯精神看做自己的责任。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包拯的家乡也变得热闹了起来,然而包拯家乡的人并没有将包拯看做敛财的工具,大肆宣传,将包村发展成一个旅游村庄。虽然前往包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包村朴实依旧。

包先良 表示若他们利用包拯的祠堂挣钱,那么包拯祠堂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也是包先良坚 持免费为游客讲解的主要原因。

铁面无私,为民除害

包先良此举坚守了包拯的家训,传承了包拯的精神。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为民做主的清官,其以铁面无私、清廉著称。

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其发现时任淮南转运按察使得张久可贩卖私盐,在我国古代贩卖私盐死罪。

然而由于贩盐有巨大的利润可图,因此很多官员多会铤而走险。

张久可贩卖私盐的事情,当时很多官员都知道,但是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包拯发现之后,就立刻写了弹劾的奏章。而后张可久受到了相应的惩罚,包拯可以说是一战成名。

之前同僚皆知包拯清廉,但从未想过包拯并不害怕权贵,在权贵面前“硬刚”。

当然虽然包拯弹劾张久可给同僚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同僚们在感慨包拯不畏权贵的同时,也在思考二人之间是否有矛盾, 包拯后面是否有人,其实是恶意整治张久可的。

不久之后同僚就否定了自己之前猜测,发现包拯的的眼里是真的容不下沙子。在弹劾张久可不久后,包拯又上书弹劾王逵。

得知包拯弹劾王逵的时候,同僚皆用“怕不是个傻子吧”的眼神看包拯。很多之前关系还不错的朋友也选择远离包拯,在人们看来包拯马上要倒霉了。

王逵曾在担任转运使期间,利用各种理由剥削百姓钱财,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无可奈何之下,百姓选择奋起反抗。王逵自是不怕,面对反抗的百姓,王逵下令捉拿他们,而后对他们施加酷刑。其滥用死刑,在王逵做官期间死于其手中的百姓不计其数。

而后百姓多不敢挑战王逵权威,在当地王逵就是“土皇帝”的存在。

虽然朝中的很多大臣也看不惯王逵的行为。但是由于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的关系要好,再加上宋仁宗比较喜欢王逵,处处护着王逵,因此没人敢招惹王逵。

其他人不敢招惹王逵,包拯并不害怕。在他看来王逵这样的人不配为官,理应受到惩罚。

而后包拯上书弹劾王逵,希望王逵孟工受到惩罚。然而由于宋仁宗偏爱王逵,一连六次弹劾,王逵均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宋仁宗皆是不理会。

看到宋仁宗的反应之后,包拯深知宋仁宗要包庇王逵。一般官员看到皇帝的反应之后,多会选择不再上书。

甚至有些官员会非常担心自己此前的行为是否惹怒了皇帝,终日生活在不安之中。

然而包拯并不是这样想的,在他看来宋仁宗不调查、不处理,不是明君所为,而后包拯再次上书,在这次上书的时候更是直接指责了宋仁宗:“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此言一出,震惊了朝野,由于舆论的压力,宋仁宗再也无法包庇王逵,王逵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民间百姓也多感谢包拯,认为包拯是为民除害的好官,此事落下帷幕之后,同僚才算了解了包拯,包拯此前的弹劾并未受到任何人的指使,包拯本身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

后期包拯也弹劾了很多贪官污吏,包拯弹劾的人多受到惩罚, 毕竟包拯并不是希望通过弹劾的方式让皇帝认识自己,而是真的希望能够将坏人绳之于法。

因此包拯弹劾之后,也非常关注后续发展,待贪官污吏受到应有的惩罚之后,此事在包拯这里才算结束。

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贵,为民请命,因此民间多敬佩包拯,在当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包弹”的谚语。可想而知包拯在民间的声望。

当然包拯并不是只会弹劾别人,包拯也会举荐一些有能力的人。官场多派系,若为官期间得罪了某些派系中的人,那么官员的为官之路就会异常艰辛。

在权贵的打压之下,很多有能力、坚持初心的官员多无法得到重用。

为了让有能力的官员得到任用,包拯曾力荐王鼎等人,当时王鼎由于在担任提点邢狱的时候,严惩了贪官污吏。

受到贪官污吏一党的打压,包拯发现之后,上书力荐王鼎等人。当然当时为了力荐王鼎等人,包拯也受到了权贵的打压。 但是包拯并不在乎,依然力荐。

最终在其力荐之下,三人被再次启用。

除了弹劾贪官污吏,荐举有能力的人,包拯在改革方面也有一定的见解。由于宋朝时朝廷冗官的现象非常常见,包拯建议通过严格选拔官员以及令70岁以上的官员致仕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冗官之外,宋朝也出现冗兵的现实。针对这个问题,包拯建议暂停招兵,排斥老弱。包拯在世之时,为宋朝朝廷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在民间也有很大的声望,被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之后人们多用“包青天”赞扬为官者清廉。

孝顺父母,立志为民

人们多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包拯的,在影视作品之中的包拯额头上有一个月牙。

然而真实的包拯并不是这样的,据古书记载,包拯皮肤是非常白净的,面目极为和善,更没有月牙。

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多是人们幻想的包拯形象, 由于历史上的包拯刚正不阿,因此人们认为包拯就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人。

当然虽然形象不同,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民间流传的包拯均是为民除害之外,包拯自幼就想要改变官场的黑暗,为了能够改变官场黑暗现实,包拯在学习方面非常努力。

毕竟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接触朝廷,才能够在朝廷之上为民请命。而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到朝廷之上。

进入朝廷之后,包拯就开始揭露官场的黑暗现实,弹劾贪官污吏,为民做主。

当然在为民请命的时候,包拯并没有忘记照顾父母,由于年迈的父母无法前往其做官的地方。包拯决定辞官回乡照顾父母, 父母去世以后,包拯更是为父母的墓旁筑起草庐,为父母守孝。

守孝结束之后,包拯本不愿回归朝廷,但是父老乡亲多次劝勉。

而后包拯再次回到朝廷。回到朝廷的包拯坚持自己的初心,体察民情、兴利除弊。

包拯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要求自己的子孙继承自己的遗志,做一个为民服务的清官。包拯的子孙多践行其家训。

其第三十五代子孙更是通过自己的力量传递包拯精神,让世人皆知皆学包拯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其一生生活贫苦,免费为游客讲述包拯故事。其从未改变也未放弃自己当初的理想,正是有他的存在,让人们更加了解包拯。

对于包先良而言,物质与包家精神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其始终坚守在包家祠堂,坚守自己的初心,传递包家精神。

这样的精神难得可贵。 若人们均有坚持之心,均追求精神的满足,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为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