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细的红线》:闪耀着哲学光辉的战争片

 昵称22998329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美国有句谚语:人有一双眼睛用来观察世界——左眼是理智,右眼亦是疯狂。理智与疯狂之间,隔着的就是一道细细的红线。这句细细的红线即是电影原著小说的名字,也是电影名字的来源。实际上,细细的红线一词最早来源于克里米亚战争英军一次以少胜多,死战不退的战例,英国“媒体人”泰晤士报记者威廉·拉塞尔(WilliamH. Rusell)目睹了这一切,然后以新闻稿的形式将此次战斗进行了报道。报道中,拉塞尔对英军做出了如下评价:“……细细的红色线条覆盖着的一条钢铁防线……(……thinred streak tipped with a line of steel……)”这便是“细细的红线”的由来。后来该词亦可指代保卫大英帝国的阿盖尔及萨瑟兰高地人部队;如今,“细细的红线”亦是坚守在岗位和因公殉职的消防人员的象征。但在导演泰伦斯 马利克的心中,导演更加赞同那句所说,而全片则事如同那句谚语所言:理智与疯狂之间,只隔着一条细细的红线。

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条细细的红线

值得回味的是《细细的红线》与同样伟大的《拯救大兵瑞恩》一起入围了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提名,《细细的红线》共获得7项提名,《拯救大兵瑞恩》则获得11项提名。可惜那一年《拯救大兵瑞恩》最后笑到了最后,一跃成为了影史经典。而《细细的红线》则七提零中,铩羽而归,逐渐被人遗忘。但平心而论,从人性高度看,《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是全人类高度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拯救。在战争之中,将军与小兵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这种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通的。但对比《细细的红线》,你就会发现泰伦斯 马利克更加注重战争对于全人类的影响。在影片当中,对于战争敌对双方,导演的态度是悲悯的。美军充满着失败的气息,厌战情绪与濒临奔溃的精神情绪充斥着整个军营。军官执着于军功与荣誉,全然漠视战士的生命。而反观敌人则是瘦弱肮脏,完全没有我们固有的法西斯的凶狠与残暴,除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之外就只剩下空洞无神的眼睛和超脱躯壳的游魂一般的身躯。对比《拯救大兵瑞恩》的敌对双方,斯皮尔伯格的设置则简单得多。德军设置的扁平基本没有面目,除了凶狠与战斗力强悍之外没有什么特性,戏剧着力点几乎全部压在了米勒上尉为首的寻找大兵瑞恩的小队成员身上,这是一种很讨巧的技法,观众一定会对主要人物和他的性格印象深刻,不会产生疏离感与不适感。而泰伦斯 马利克则选择了一个非常上帝的视角描写人物,交战双方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很恐惧战争与死亡,看似凶狠神秘的敌人实际上更加害怕死亡。而导演又会时常突然把镜头从战场切到许多表现自然的空镜头,如被炮火击落的幼鸟,被美军绑起来的鳄鱼。导演在这里表达的是战争不只是交战双方两个政权或人民或主义的交恶,而是对于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秩序的打破。而这只是《细细的红线》外在的表壳而已,在外表之下泰伦斯 马利克有着更加深刻的表达。

战争对于泰伦斯 马利克是而言是对万物秩序的破坏,但人类又无法颠覆整个秩序

在泰伦斯 马利克的心中,战争的内核是悲剧的,但人类是可笑的。当影片中美军十分紧张地在从林中行军时,一个土著只是淡然的走过这群紧张兮兮的大兵,对于他们的杀人武器毫不在意。最后结尾男主角被日军追逐的时候,男主角看到了一群惬意的挂在树上的蝙蝠,完全没有因男主角的存在而恐惧的群起飞走。导演镜头中表达的思想更多是表达认同战争是人类的悲剧,而不是大自然或者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悲剧。这个角度是哲学的,而《拯救大兵瑞恩》的角度是基于人类对于人性至上的价值考量,但情感又不是完全普世的。对于东方民族的崇尚牺牲强调集体主义的军队而言,《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完全属于天方夜谭一般的神话。在这里看,《细细的红线》更加出色,它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带入对战争的理解,但是看来会离观众更远,但对于战争远超脱善恶两极的思考才是人类思想进化的理智发展。但是可惜的是过于晦涩的隐喻只能是让观众感到乏味。《细细的红线》的失败不一定是必然的,但《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是必然的。

《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是人性至上的成功

而在泰伦斯 马利克的角度思考战争,他的态度是迷惑的,借主角之口完全表明导演对于战争的不解:这么可怕的邪恶,它来自哪里?怎么会潜伏在世上?原因和根源到底在哪里?这是谁造成的?谁在屠杀众生?剥夺我们的生命之火。嘲笑我们对以人间的依恋。战争对我们有利吗?它能滋长万物,孕育众生吗?上帝也有黑暗的一面?它他是否也感受到邪恶的力量?导演在这里并没有解答观众,或者说他也没有答案。但是他借各位角色内心活动的独白表达了战争的荒诞与无意义。营长作为一个年纪过高的下级军官,一心想靠战争升官,但又对于自己内心的贪欲手足无措,被自己折磨的身心俱疲。连长面对白白牺牲自己部下的愚蠢命令是否选择拒绝的内心痛苦,一方面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另一方面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远超一切。副连长多次强调这世上只有一个世界,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但是到影片最后却认为战争只不过一个又一个谎言罢了。男主角一直在生命本质的迷惑中存活,他总是相信一个超脱制度的属于自我的世界存在,但最后他牺牲了自我,拯救了队友。综合来看,泰伦斯 马利克并不理解战争,他不明白为什么同为造物主的产物但又为何自相残杀。但对于斯皮尔伯格的角度而言,战争会改变一个人,瑞恩因米勒上尉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斯皮尔伯格更加推崇人的光芒与平等。泰伦斯 马利克站在了哲学的标准看待战争,战争是人类无意义的资源消耗,战争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毫无意义,世界不会因战争而毁灭,如同宇宙不会因为一颗行星的陨落而暗淡,宇宙还是就在那里。本质上来说泰伦斯 马利克立意更加深远,而斯皮尔伯格更注重人类价值。

战争对于泰伦斯 马利克而言只是人类无意义的消耗

在外在角度上看,《细细的红线》在摄影,配乐,剪辑几个方面并不输《拯救大兵瑞恩》。但《拯救大兵瑞恩》的光芒太闪耀了,《细细的红线》本身自己拖沓的节奏影响了自己的发挥。这也是因导演浓烈的作品风格造成的。泰伦斯 马利克似乎想从哲学思辨性的思维解读战争片,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所有的战争都是不义的,没有善恶两元对立的战争,即使是已经可以彻底定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细细的红线》,那么他注定是小众的。如同导演经常出现的似国家地理频道自然纪录片一样的镜头,在主流战争片里,是不会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把镜头切出给更多无意义的空镜头。而泰伦斯 马利克则相反,他更多的用这种方式在说:战争只是人类理智与疯狂之间细细的红线,而不是这个世界的。世界会继续存在,但人类的战争在影响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譬如影片在中段最激烈的丛林雾战中配乐反而是吊诡的充满毁灭与反思情绪的音调,这种配乐与画面的极大反差只有在反战片中比较常见。可以说一部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那么泰伦斯 马利克则站在全人类这个更高的角度借宗教与上帝之口表达对战争的不解。导演并没有对战争的完全解答,他只是抛出了自己的迷惑。但在各位主角的内心独白之下战争在人类身上面目虽然不一,但本质上都是丑陋的追求着一种欲望。民族仇恨与征求生存空间都是政客的谎言,而永远的利益则是所有战争的本质。如同片中的副连长所言:他们要我们牺牲,或相信他们谎言,我们只有一个办法,找到自己的出路,逃到属于自己的小岛(自由意志)。

理智与疯狂之间,只隔着一条细细的红线。

也许在理智与疯狂之间真的只有一条细细的红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