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彬教授:呼吸学科是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的学科——聚焦21世纪呼吸慢病管理新亮点

 蔚蓝色淼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融媒体记者 荆冰 呼吸界 2022-07-01 19:21 发表于北京

「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我在病房经常会看到慢阻肺病加重的肺心病患者,他们通常全身水肿,连护士给他们扎针都十分困难,临床通常也只能做一些利尿和抗感染的简单对症维持治疗,看着令人揪心。」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教授告诉《医师报》记者,二十年来,以慢阻肺病、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无论是大众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还是治疗手段、治疗水平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目前在临床上,尤其是在像中日友好医院这样大型三甲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已经很少看到这类情况危急的患者,「说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大大减少了。」

然而,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中国呼吸人的面前:根据国家最新健康中国研究数据,作为呼吸科第一大病种,慢阻肺病患病总人群已超过1亿,在40岁以上人群当中患病率已经达到13.7%[1]。第二大病种哮喘的20岁以上患者有4570万人[2],有喘憋症状的哮喘患者估算约6000万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曹彬教授说。

图片

曹彬教授

呼吸慢病20年  一路砥砺前行

1998年8月,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曹彬教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他回忆,当时呼吸科最常看到的病种,除呼吸道感染外,还有3类:「一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和肺心病的患者;二是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癌患者;三是一些肺部阴影待查的患者。」

不止是慢阻肺病进展造成的肺心病让医生们无奈,有限的治疗手段也让医生们经常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当时救治条件困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药物选择和可及性低。当时以氨茶碱等口服药物为主,还有短效β受体兴奋剂,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很少;二是慢病规范治疗以及早期诊疗不到位,以至于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如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很常见。」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在呼吸临床研究领域,如对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流行规律研究,特别是像慢阻肺病、哮喘的早期诊断,进步非常明显。据曹彬教授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率先开展慢阻肺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策略及队列研究,揭示了我国慢阻肺病流行状况、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病患者人数为9990万人,首次明确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总数达4570万[2]。「这些扎实的研究结果,已成为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政策的依据」。

「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慢阻肺病流行状况的严峻性。」曹彬教授表示,我国当前对呼吸疾病的防控体系与能力建设严重不足,在公众认识、卫生政策、业界能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成为「四大慢病」防控的突出短板。一大原因是,患者的知晓率低、依从性差。「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病,而近90%的患者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

令人欣喜的是,在药物治疗方面,随着吸入药物的普及和推广,患者生活质量长时间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发展到不可逆的中晚期肺病的时间延迟。特别是吸入激素和长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包括单用的支气管扩张剂以及两联或三联联合吸入激素面世,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临床场景,适用于不同临床需求的患者,「大家使用起来更方便,依从性更好,效果更明显。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曹彬教授欣喜说道。

图片

和导师合影

早期规范诊疗  关键在于基层

「对于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来讲,早期干预非常重要。而基层医生是做好呼吸慢病管理的主力军。」曹彬教授认为,因为呼吸慢病比较隐匿,只有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出现呼吸道症状时老百姓才会有所警惕,甚至即使出现了咳嗽、咳痰等早期症状,往往归咎于「我吸烟咳嗽很正常」。有资料显示,诊断出慢阻肺病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足3%,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2]

肺功能仪在基层医院的普及推广,使得包括慢阻肺病、哮喘在内的呼吸慢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他说,「通过培训,让三四线城市、最基层的乡村的医生,包括乡镇的普通老百姓,熟悉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早期的临床表现,对于呼吸慢病的早期干预、指导用药,包括建档、随访和转诊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互联网时代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认为慢病管理的助推器。在呼吸慢病领域,智能化数字化医学被曹彬教授认为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智能监测发展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前沿,值得不断探索。目前血压、心率、血氧都能非常方便地进行电子监测,以后肺功能也能非常便捷地监测,这对于哮喘、慢阻肺病患者的自我监测、用药管理都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他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广大基层医生能够充分利用在线的随访、随诊平台管理好社区人群,做到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形成一个健康互动的良性循环。而且在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基层医生对于疾病规律和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我相信这会提高呼吸慢病整体管理水平。」

引领学科发展 共促防治水平提升

2020年7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落户挂牌,曹彬教授肩上又多了一个沉甸甸的责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引领我国呼吸学科发展。」曹彬教授表示,未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使我国预防医疗、教育培训、科研攻关的体系与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或领衔水平,引领国内呼吸学科发展,促进全国呼吸疾病医疗资源均衡化和均质化,为国家防治呼吸疾病和应对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规划,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要包括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应急与救治中心、呼吸系统疾病疑难病症临床诊疗中心、国家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级呼吸疾病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人才培养中心和呼吸学科相关卫生政策制定与学科辐射推广中心。具体工作内容涵盖:建设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针对重要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加大技术、人才和设备储备;开展疾病病原谱、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特点研究;开发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并推广;研发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治等关键设备等。同时,要提高呼吸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建立呼吸危重症转运体系,提高危重症救治医疗辐射能力。此外,还将建设包括呼吸疾病样本资源库等在内的国家呼吸临床研究平台。

「呼吸学科是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的学科,」曹彬教授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呼吸学科发展,团结呼吸学界同道,共同努力,提升呼吸疾病防治水平。

图片

毕业答辩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浏览)

[1]Zhong N, Wang C, Yao W,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Dec 1;176(11):1169].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8):753-760. doi:10.1164/rccm.200612-1749OC

[2]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 doi:10.1016/S0140-6736(18)3084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