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列强封锁 ,斯大林如何让苏联仅用十年成为世界强国?

 今古言堂 2022-07-11 发布于福建

前言: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

图|斯大林

在支持者眼中,斯大林是苏联的救世主,带领苏联人民战胜一次次挑战。

在反对者眼中,斯大林是一个无情、霸道、专政的领导人,他的高傲甚至给苏联这个国家带来了一场灭国之灾。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盟友,都无法抹灭他为苏联作出的贡献。

从一个充满内战、经济凋敝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弱国,到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大国;

从人工播种到农业机械化生产;

从屡战屡败割地赔款的军事弱国,到拥有原子弹、航母的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手中,苏联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生命力,抵挡住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围追堵截。

斯大林如何带领苏联完成脱胎换骨的飞跃,又为何会有人一再诋毁这位伟大的领导人?

这一切,还要从十年工业发展开始讲起。

一、十年工业发展,战争逐渐逼近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损失惨重,新成立的苏联卑微地以土地和资源换取和平发展的机会。

不久,斯大林进入五人主席团,成为苏联政府的核心人物。可此时的斯大林却发现一个弊病:苏联太弱了

除了一望无际的土地外,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少得可怜。

图|沙皇俄国农民

农民使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种,产量低且效率有限,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重工业更是接近于零,军队装备远远比不上西方国家。

虽然一战已经结束,帝国主义已经奏响和平的主旋律。但斯大林明白,西方国家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战争中损失的人口,将国内经济重新发展到繁盛时期。

只要资本主义强国恢复经济,而苏联的科技本就落后,如果在这个时间停滞不前,或是发展缓慢,最终还是难逃挨打的命运。

斯大林断定,世界局势并不会就此恢复平静,唯一能够保障苏联平安渡过危机的办法,就是发展工业。

1924年,斯大林从列宁手中接过领导苏联的重任,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

图|斯大林与列宁

不过斯大林来不及欣喜,因为一场硬仗还在前面等着他。

相对于已经发展强大的英、法等西方国家,苏联的工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简单、最快捷的发展方式,就是向西方国家寻求合作。

可自从苏联成立以来,面对突然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这个排斥海外掠夺和殖民的新兴意识形态,西方国家罕见地联合起来,共同孤立苏联。

从斯大林上任以来,美、英、法等大国相继与苏联断交,其他国家也在其影响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不论斯大林开出什么样的条件,都无法获得技术支持。

从本质上讲,美英国家对苏联的排斥,实际上就是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对决,斯大林知道,这种对决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想要发展工业,只能依靠苏联自己。

更令人棘手的是,苏联一半以上百姓曾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绝大部分是素质低下的文盲,只求安稳不图改变。

若想将苏联的重工业提上一个台阶,必须通过国家手段。

那么有一个问题摆在斯大林面前:去哪里筹集足够的资金

西方国家发展工业的资金,都是通过殖民和掠夺,这种途径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而且苏联的军事并不强大,想要殖民无异于痴人说梦。

苏联发展工业的资金到底去哪找呢?斯大林最终将目光放在本国的农业上。

1927年,苏联颁布农业集体化方针,用极低的价格将粮食从农民手里收上来,再用高价卖出,赚取中间差价。

这样一来,苏联便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并迅速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可这样一来,农民无法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财富,且必须强制性加入大集体中,承担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斯大林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但内忧外患之下,斯大林只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为苏联的工业化保驾护航。

图|苏联第一个5年计划建立钢铁厂

从1929起,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颁布,苏联工人扛起时代的大旗,轰轰烈烈加入生产建设中,追赶西方国家的脚步。

此后的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各大工厂24小时不停加工,甚至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工人的积极性,终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3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1500多个大型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拖拉机、汽车、飞机等机械,完全可以自主生产。

在全球经济发展缓慢时,苏联这个社会主义的庞然大物,正在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活力。

一五结束后,二五接踵而至。这五年的主要目标:培养人才、发展重工业。

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圆满结束,短短十年时间,斯大林带领苏联追赶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拉来的差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大国。

也正是在这十年里,苏联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极大提升了国家实力,为日后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就在斯大林着手第三个五年计划,发展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战争的乌云逐渐笼罩在苏联上空。

图|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则用他独到的眼光,强硬的手段,成功为苏联赢得宝贵的时间。

二、争夺宝贵时间,打败德国法西斯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斯大林预感到世界局势的变化,提出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防实力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这个五年计划,正是斯大林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希特勒上台后,战争的铁蹄逐渐向世界转移,作为法西斯主义的潜在敌人,奉行社会主义的苏联成为希特勒的主要针对国。

在欧洲扩张的同时,希特勒针对斯拉夫族(苏联主要种族)、布尔什维克发布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言论。

从种种行为上可以看出,苏、德这两个一战的老冤家,早晚还要爆发一场大战。

此时的斯大林充满担忧,苏联的军工还没有发展完善,军队的装备也需要时间升级。

若是此刻陷入战争,势必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会付出沉痛的代价。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就只能尽量拖延时间,为军队争取时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英国和法国。

从军事实力上来讲,英国和法国都是世界强国,而且在战场上战胜过德国,彼此间是敌对关系,很容易达成统一战线。

而且当时德国扩张的方向覆盖了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同样都是利益受损的一方,又是一战胜利国,本应该联手抵制法西斯的扩张。

带着这样的目的,斯大林率先提出反法西斯的概念,并积极寻求与英法两国的合作。

谁料英国和法国对此毫无兴趣,而且对苏联充满轻视,丝毫不给斯大林任何合作机会。

在之后希特勒的入侵中,斯大林不断放低姿态,希望与英法等国联合抵制法西斯扩张的脚步,同时命令各种工业加快速度,尽快完成军队的升级。

可当斯大林不断付出希望与热情时,受到的却是冷漠和轻视。

图|德国法西斯的扩张

看到希特勒不断向东扩张后,斯大林明白了,英国和法国是想让德国向东侵略,从而放弃对欧洲的扩张。

这样一来,英法两国可以获得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军队,还可以在两败俱伤时坐收渔翁之利。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英法两国甚至放开了对德国武器装备的限制。

换句话说,只要战火没有烧到自己身上,英法是不会与斯大林结成同盟的。

既然英、法两国无法帮助自己,那就与希特勒结成同盟,为本国争取时间。

上一秒还高举反法西斯大旗,下一秒就与法西斯结盟,这样的举动不仅会背上骂名,还会对苏联以及斯大林的国际地位造成严重影响。

可为了全苏联人民的安危,为了这个饱受苦难好不容易才发展起来的国家,斯大林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希特勒身边。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不仅震惊了英法两国,更震惊了全世界。

在这个条约的作用下,原本想将战火引到苏联的英法两国,很快就受到战火的反噬,成为德国的下一个目标。

在英法两国的谩骂声中,苏联很快便造成军队的升级,等到法国被德国攻占时,全苏联的军队已经完成战前培训。

1941年6月22日,预料之中的苏德大战爆发,但由于德国袭击得太突然,苏联军队节节败退,一座座城市落入德国之手,就连斯大林派上战场的大儿子都成为俘虏。

图|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被德军俘虏

11月7日,莫斯科大片领土沦陷,德国已经入侵到距离首都莫斯科仅有几十公里的地方。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很快就会从历史长河中消失。

面对即将亡国的绝境,斯大林没有退缩,下令将所有能够造成杀伤力的武器全都投放到战场上,并在开战前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进行了一场刻骨铭心的阅兵。

在德国侵占其他国家时,沦陷的国家领导人或是委曲求全,或是带上财富逃跑,像斯大林这样,誓与国家共存亡的领导人并不多见。

斯大林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莫斯科军民的士气,阅兵一结束,参阅部队纷纷奔赴战场,用血肉之躯抵挡住德国的进攻。

得益于斯大林的十年工业发展基础,战争中的苏联不断生产先进武器,即便战争中有破损,强大的工业体系也能快速补充各种军备。

这次莫斯科保卫战,所有百姓都来到战场后方,用自己的全部力气为这次卫国战争做贡献。

12月6日,德国最后一轮进攻宣告失败,苏联从此开启反杀之旅,不仅收回被德国侵占的土地,还将红军的旗帜直插德国首都柏林。

图|苏联占领柏林

可以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斯大林就在为势必会发生的战争做准备,也正是得益于十年的工业发展,苏联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拥有与德国一战的实力。

也是在斯大林的谋划下,苏联获得充足的发现时间,并抱着必死的决心扭转乾坤,赢得最终的胜利。

十年飞速发展,赢得战争胜利,不论是哪个成就都足够令斯大林名垂千古,与此同时,这两个巨大的成就也为斯大林带来了千古骂名。

三、无情与独裁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反对者们不同意优先发展工业的提议,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活。

尤其是从农业入手积累资金,更是动了所有农民的利益,从而使反对者有了庞大的支持者。

但斯大林明白,若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论生产多少粮食,最后都会为帝国主义作嫁衣。

面对反对者,斯大林慷慨激昂陈述利弊,终于获得了大半人的支持,工业生产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没有反对者的捣乱,工业发展蒸蒸日上,斯大林终于能稍作歇息,可惜好景不长,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眼前的假象——他的妻子自杀了。

斯大林身为国家领导人,确实对不起自己的家庭,但只要有时间,斯大林一定会回归家庭陪伴家人。

他的妻子自杀前没有任何征兆,只是在一个不起眼的时间,选择了离开,只留给斯大林一封遗书。

图|斯大林与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

遗书里并没有透露出太多情感,有的只是指责,指责斯大林发展工业,指责斯大林剥削农业。

看到这封遗书斯大林才明白,原来妻子竟是一名反对派,而且在自己身边隐藏得这么深。

在此之前,妻子曾是斯大林最大的心理慰藉,家庭也是斯大林唯一能够放下防备的地方。

妻子什么时候成为一名反对派?她的自杀是不是在胁迫自己?

种种疑问萦绕在斯大林心头,连同对妻子的感情一同发酵,痛苦不断侵蚀着斯大林的内心。

在妻子的葬礼上,斯大林留恋地看了一眼妻子,从此将这段感情埋葬在心底。

也正是从妻子自杀开始,斯大林对反对者充满厌恶,再加上纳粹对苏联的打压,斯大林知道时间越来越紧迫了,必须全力保障工业的发展。

可反对者已经将自己的妻子策反,甚至不惜用生命阻碍自己的进程,自己身边还有多少反对者,他们又蛊惑了多少人?日后又会造成多大隐患。

这一切,斯大林都无从查起,当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消灭反对者,为工业发展扫清障碍。

不久之后,全国的反对者都被抓捕,反对声音彻底消失在苏联境内,即便有的官员借着这次清洗公报私仇,可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斯大林只能视而不见。

从这时开始,斯大林发展工业道路再也没有了阻拦者,一切都在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

但在反对者眼里,斯大林的行为仅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独裁专政。

图|斯大林

如果说斯大林清洗反对党的计划,仅仅影响了反对者利益的话,他接下来的骄傲与独裁,给苏联人民带来了亡国的危险,也让斯大林彻底背上独裁的骂名。

四、刚愎自用,德国入侵

从沙俄时期开始,国内的工人运动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这时的工人运动都是采取请愿、和谈的温和方式。

斯大林对此不以为然,他多次对这种方式提出反对,声称贵族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当时的革命者都认为他的观点充满血腥和暴力,纷纷抵制斯大林的观念,没想到沙皇竟然真的用武力镇压革命者,造成几千平民的牺牲。

这一举动直接引起国内革命者的不满,这时大家才意识到斯大林的精准眼光,纷纷建立武装政权,斯大林也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声望。

担任苏联领导人后,斯大林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同时预料到不久之后即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妻子自杀后,他意识到反对力量会对国家发展造成威胁,只有将其铲除才能为苏联赢得发展的机会。

事实证明,不论是对战争的判断,还是对工业的未雨绸缪,最终结果正如斯大林判断的那样。

当苏德签订条约,德国与英法开战后,法国很快便军衔在希特勒的铁蹄之下,只有英国还在负隅顽抗。

谁都明白德国不会放过苏联,斯大林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斯大林认为德国不会两线作战,一定会在英国投降后再来与苏联开战。

一直以来的精准预言,加上处理危机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使得斯大林对自己越来越自信,甚至认为自己的推断不会出现错误。

图|德国闪击波兰

所以在判断德国不会两线作战后,斯大林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

即便无数情报都显示德国即将对苏联用兵,即便边防战士将德国向苏联边境增兵的情况层层上报,斯大林依旧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判断。

更令人诧异的是,德国士兵前来投诚后,将德国对苏联的军事行动完全告知斯大林,依旧没有引起斯大林的重视,反而将其当成故意破坏苏联和平的间谍。

等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军压境,第一天就将边防线推进几十公里。

直到这时,斯大林才如梦初醒,在震惊与悔恨中承认自己的失误,承认自己的判断给苏联带来的灾难。

也正是因为斯大林的疏忽,苏联红军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也没有制定好作战计划,甚至连心态都没有纠正过来。

随着德国纳粹的入侵,苏联节节败退,就连首都莫斯科都面临城破的危险。

斯大林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导致之前付出的努力付诸一炬。

斯大林对苏联付出了全部心血,此刻更是不忍看到国家沦陷。在这个关键时刻,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陪同红军一同打赢这场战争。

在斯大林的鼓舞下,红军成功将德军阻挡在莫斯科外。一直以来被斯大林寄予厚望的工业,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1953年,这位带领苏联走向辉煌的领导人离开了人世,但关于他的传说,却一直被大家传颂。

他以精准地判断未卜先知,却因为狂妄自大导致国家几乎万劫不复;他以农业集体为基础发现工业,却使得苏联农业发展出现倒退趋势;他为了苏联不惜自己背负骂名,却留给大家独裁专政的印象。

图|斯大林

在苏联全盛时期,美国和英国的首相都要在斯大林面前放低姿态,即便被他训斥过的人,也会称赞他的个人魅力。

斯大林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他的功劳足以载入史册,他的罪过也不可否认。

至于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能留给后人自己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