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暖人间】一个老兵的责任担当——黎玉华照顾植物人妻子的故事 | 特写 王宇平

 文化佳园 2022-07-11 发布于江苏
在宿松县孚玉镇工农社区通济街,有一户不起眼的民居,住着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说“老”其实年龄不算太大,男主人68岁,女主人刚年满花甲。听说这是一对不幸而刚强的夫妻,笔者上门采访时,不到20平米的客厅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辆推车放置在一角,一张定制的升降床上躺着一位不能动弹、目光呆滞的女人,男主人正在给她翻身按摩。
“这就是黎玉华和他的妻子石玉兰,石玉兰年因车2014祸成了植物人,亏了她丈夫不离不弃的照顾……”刚进门,随行的社区干部陈显就对笔者这样说。黎玉华一边给妻子按摩一边与笔者攀谈起来。


  辛苦打拼
  老兵付出无怨无悔
年近花甲的黎玉华出生于宿松县五里乡六圩村,1976年刚高中毕业的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参军,来到了舟山某部,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普通一员。在部队他刻苦参训、勤奋工作,练就了勇于吃苦、敢于担当的个性。服完义务兵役后,他回到了家乡。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不久就在城边某小学当上了代课教师。1981年与妻子成婚后,又返回家乡被村委会聘为会计。1983年孩子出生后家里的负担更重了,看到别人开三轮车容易赚钱,黎玉华便来到城里开三轮车载客。数年后,政府统一取缔机动载客三轮车,黎玉华和妻子就一直在城里打工赚钱养活一家老小。黎玉华的妻子一直是个能干的女人,在超市打工期间,因丈夫打工落家很少,她就便打工边张罗着盖房子,愣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幸福的港湾。
遭遇车祸  妻子不幸成植物人
随着孩子的长大,加之黎玉华、石玉兰夫妇勤劳本分,这个普通的老兵之家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就在夫妇俩铆足干劲为家庭竭力打拼的时候,一场灾难悄然降落在他们身上。黎玉华清楚地记得:那是20141114日中午12时许,正在县城打工的他突然接到电话,妻子石玉华突遭车祸,倒地昏迷!听此消息,黎玉华大脑一片空白,火速赶往出事地点人民路与北门街口交汇处。当时石玉华倒卧在马路上人事不知、口鼻出血,“眼珠子都爆出来了,面如黄表纸,就像死去了一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黎玉华尤感后怕。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妻子立即被送往了人民医院抢救。医生诊断,石玉华两边头颅受猛烈撞击,头盖骨已粉碎,必须立即手术!但医生同时告知,在没有外援专家的情况下颅骨手术充满风险,问黎玉华要不要等外援专家赶到才动刀?在此紧急情况之下,多等一分钟妻子就多一分危险,黎玉华果断决定,立即手术,边手术边等专家到来!从中午1点到晚上9点,黎玉华一直站在手术室门口焦急地祈祷妻子平安无事。当晚妻子推出手术室时面如黄裱,头部缠满纱布,被立马推进了重症监护室……。
当天,黎玉华没有吃上一口饭、没有喝过一口水,他可怜兮兮的望着那个跟他共同生活、相濡以沐34年的妻子,悄悄流起了泪水,心中难舍万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让她活下去啊……”接下来,这个经历过部队摸爬滚打的退役老兵,心变得坚强起来了。他告诫自己,在这种灾难面前,一切懦弱和犹豫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坚强、坚强、再坚强!于是他擦干眼泪,卷起铺盖来到医院陪护妻子。治疗最当急的是用钱。当时,黎玉华、石玉兰夫妇刚刚盖完房子不久,家中继续全部投资在新房上了,所以几乎一贫如洗。而肇事方也是农村人,电瓶车又没有保险理赔,对方力量也是有限的。黎玉华只好找亲戚朋友和老家乡亲们借贷。因为亲戚朋友都是农村人,各家都有各家的困难,只能是东家一万、西家五千,甚至困难一点的乡亲们一千、几百的凑,这些钱终于让妻子得以持续治疗,度过危险期了,但此刻她仍处昏迷状态。此时,医疗费已经花去20多万!有人劝他放弃,但黎玉华坚决不肯,为了让妻子尽快恢复,24天后,黎玉华决定让妻子转院合肥,在省城医院继续治疗了12天,又花去30万元!医生最后对黎玉华说,经我们治疗,你妻子除了眼睛能动,嘴能进食,颈部以下躯体及四肢均不能动弹。结论是:植物人!


   精心守护
  服侍残妻不离不弃
“这已经是最保守的结论了!”对于医生所给的结论,此刻的黎玉华心里已经波澜不惊,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兵那段时间已经筋疲力尽了,他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劝慰自己:终于保住了妻子的生命,我将与她风雨同舟,执手相伴走完人生下半辈子!
妻子卧床8年来,黎玉华再也没有离开过她半步。
每天天还没亮,趁妻子还在熟睡,黎玉华就迅速起床,洗衣、拖地、烧饭、干其他家务;然后,给妻子翻身、按摩、擦脸、抹身;接着给妻子喂饭、背妻子上厕所……把这些干完,就给妻子穿衣、背着她下楼(因房子只有一间上下,楼底下没有卧室),放置在轮椅上、固定好,黎玉华又匆匆忙忙上街买菜,准备中午一家的饭食了。买菜回到家里,黎玉华又得定时背着妻子上厕所,“她并不会说话,我是每隔2个小时让她上一次厕所……”黎玉华说。这样,作为植物人的,妻子很少把大小便弄到裤子上,家里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异味,给病人留下了一个清爽干净的环境。
最难受的是刚从医院回家的那段时间,因为不会说话,石玉兰一会儿哭、一会儿闹,黎玉华弄不懂妻子的需求,也可能渴了、也可能饿了,还有可能是哪里不舒服……黎玉华只好一桩一桩地试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终于弄懂了植物人妻子的各种需求,习惯了用“无声的语言”与妻子交流。到后来,妻子再也不“无理的取闹”了……。当初最难过的是晚上,妻子一会儿哼、一会儿叫,一会儿哭、一会儿闹,黎玉华总是翻身下床给她翻身、做按摩,以减轻她的疼痛;每天晚上至少要起来三、四次,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如今,黎玉华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背着妻子爬上爬下也是黎玉华的“必修课”,这对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简直就是个“考验”——既要拼体力,又要拼耐力。“幸好我是从部队出来的,身子骨还硬朗……”对此,黎玉华幽默地说。
从妻子出事到现在已经接近8年整。近8年来,2800个日日夜夜,老兵黎玉华就是这么过来的。为了服侍病妻,他不能工作、不能外出游玩,哪怕是每天傍晚别人到河坝上走走、广场上玩玩,这些,对他来说都成了奢望!
当笔者试探着询问黎玉华一家生活来源靠什么时,老黎说承蒙社会各界厚爱,户籍地民西社区已为我们一家3口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退役事务部门也给予了我适当的生活补贴,国家各项政策对我们退役老兵都给予了倾斜,尤其是民西社区领导对我们的生活关照也不少……。社区干部陈显也说,老黎家生活刚够温饱。在黎玉华的精心服侍下,石玉兰身上没有生过褥疮,室内也没有过异味,一家堂前屋后清清爽爽,虽然经济紧张,还是为石玉兰购置了升降床、手推轮椅等。
就是这样,黎玉华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兵用内心的坚守兑现着婚姻的承诺,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丈夫”二字的内涵,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
这就是“责任”!这就是“担当”!!
老兵黎玉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