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殿试,顺治帝发现进士名单中有两个人同名同姓,都叫“陈敬”,一个来自山西阳城,一个来自顺天通州。顺治对来自山西的陈敬说:“你与通州的陈敬同名同姓,为避免混淆,朕赐你一字'廷’,从此以后就叫陈廷敬”。 陈廷敬来自山西阳城,陈廷敬的家族在当地也是有名的名门望族,陈廷敬先祖在明朝做过官,到了陈廷敬父亲陈昌期这一代家族已经逐渐没落。 陈廷敬7岁那年,明朝灭亡,不过在父亲严厉的管教下,他并没有去关注朝代更替的事情,而是埋头苦读,因为陈廷敬的父亲告诉他只有读好书才能光宗耀祖。 陈廷敬20岁的时候以举人的身份来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虽然只是三甲,但也算是读书人光耀门楣的事情了;中进士后,陈廷敬参加庶吉士考试,因为表现得好,被留在了翰林院。 三年以后任秘书院检讨,这是这一年顺治病逝,康熙继位。 陈廷敬在康熙朝为官51年,因其才华出众,早早地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康熙在位时,非常重视“经筵日讲”,所谓“经筵日讲”说白了就是翰林院每天都会派人去给康熙讲课,康熙继位时仅仅8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诺达大清的能力。 到了康熙22岁的时候,陈廷敬开始担任讲官,即便是三藩作乱康熙忙完朝政之余,都坚持每天听陈廷敬讲课。 与陈廷敬一起给康熙讲课的还有张廷玉的父亲张玉,康熙对陈廷敬与张玉都非常的敬重,经常赏赐他们东西,单单赏赐给陈廷敬的貂皮就有50件之多。 康熙曾这样评价陈廷敬:“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意思是:陈廷敬的诗词可以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论朝政能力可与房玄龄、姚崇相比。 这样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不仅对其文采大加赞赏,对其为官处理朝政的能力更是认可。 康熙最欣赏的是陈廷敬的思想,陈廷敬从小接触的是正统的儒家学说教育,在明末清初山西是受到程朱理学影响最大的地方;陈廷敬日日给康熙讲课,自然康熙受陈廷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担任左都御史; 仅仅五年后,先后调任户部、礼部、吏部尚书;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已经尊称为“陈相”,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正式成为康熙的左膀右臂,一直到病逝。 《清史稿》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勤”,为官54年,可以实实在在地称之为清官。 陈廷敬之所以能被后人记住,不在于他是汉臣官至“陈相”,而是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康熙八岁的时候,陈廷敬担任户部尚书,主管的就是钱物。有一天康熙找陈廷敬说:“陈老官,借我一些钱。”陈廷敬问康熙:“万岁爷,你借钱干什么?” 康熙就说自己就是玩,陈廷敬回康熙:“等我领了俸禄便借给你。” 康熙哼了一声,嫌弃陈廷敬的俸禄能有多少,要跟陈廷敬要国库的钱,不用多了,给了三五万两银子就行,这样才能好好玩几天。 陈廷敬毫不客气拒绝了康熙:“国库有朝廷规定,谁都不可借;皇上,臣自然不敢借给你。” 康熙很生气赶陈廷敬走,并且说:“等我亲政了,要砍了你的脑袋。” 陈廷敬什么都没说,直接退下了。 康熙14岁亲征,不过那时候康熙早就将这件事情给忘了,但陈廷敬还记得,想要请辞,康熙说:“朕那时年幼不懂事,你做的是对的!” 虽说是一件事情可以看得出陈廷敬不畏强权、刚正不阿,而康熙更是一代英主的胸怀,古人云“千里马遇伯乐”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陈廷敬就是那匹千里马,确实没有让康熙失望: 在三藩之乱期间,云南巡抚王继文陈继文中饱私囊,故意不用捐纳粮草,而用库银;平定叛乱以后,王继文担心事情败露,就将谷米当成俸禄给官员们,大家是敢怒不敢言; 陈廷敬得知后,搜集证据直接将王继文的事情告诉康熙; 大家都为陈廷敬捏了一把汗,毕竟王继文是平定叛乱的功臣,不过最终王继文被罢官。 王继文只是一个开始,此后陈廷敬又多次弹劾像王继文这样的封疆大吏,陈廷敬的刚正不阿是出了名的,大家都知道。 有一次陈廷敬给康熙讲课讲到《君子小人章》时非常激动,讲完以后,康熙问陈廷敬谁是小人,陈廷敬并没有圆滑地回避这个问题,而是直接回答:“明相!” 纳兰明珠与索额图是康熙朝两个权臣,康熙也知道明珠专权,但是朝中上下这么多人无人敢直接说明珠的不是,而陈廷敬如此直接确实让康熙刮目相看;没过多久,明珠垮台以后,康熙对陈廷敬更加的赞赏。 陈廷敬的仕途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两次辞官: 第一次康熙二十七年因受到湖广巡抚张汧(亲戚关系)影响,自请回乡守孝; 仅过了半年被康僖召回委以重任; 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拜相,此时已65岁,主持编纂《康熙字典》。 第二次是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因年老体弱请辞回乡,此时陈廷敬72岁,但是仅过了6个月,康熙因李光地生病告假,张玉书病逝,不得不将陈廷敬又请了回来。,陈廷敬带着30几位学者最终完成《康熙字典》编纂。 2年后陈廷敬病逝,康熙得知后非常悲痛,赐谥号“文贞”,令皇三子胤祉亲自祭奠,此等殊荣,非常难得。#真知新坐标# ![]() ![]() ![]() |
|
来自: 沙澧闲人个人馆 > 《文化,历史,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