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杨绛谈往事》阅读碎札

 吴营洲文存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听杨绛谈往事》阅读碎札

吴营洲

  读《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我首先疑惑的是,为什么总把“钱钟书”的“钟”排成“锺”?若是出于尊重,那么“钱”和“书”,为什么不用繁体?

  而且同是人名,其他带“钟”字的,据我所知,都是简体?为什么?

  该书中有句话,读来悚然心惊!

  那是在“艰辛探索”时期,被“揪出”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横扫”的“牛鬼蛇神”,被“批斗”的“地富反坏右”,经常互相勖勉、互相安慰的一句“官话”:“相信党,相信人民。”

  该书此时写道:“可是在那个时候,有谁看到党在哪里,人民又是谁?”

  恕我疏漏寡闻,我在其他任何书中,真还没见过如此问语!

  许多年前(当是2006年许),“博客”方兴之时,十分红火,写的人多,关注的人也多,我当时曾在一个女人的博客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她总是随着她孩子的叫法叫她的丈夫“爸爸”。

  当时,我真的被“撼”到了!感到很惊异,甚至很惊艳。

  我暗暗地想:这一家人在一起时该是怎样的温馨、幸福啊!

  而近来读《听杨绛谈往事》,方才得知钱钟书也时常是随着他女儿圆圆的叫法叫杨绛“娘”的。不仅如此,据护工说,钱钟书病重期间,梦中只喊同一个名字:季康、绛、娘!

  该书还写了这样一则轶事:“杨绛善编织,全家的毛衣、毛裤、背心等,全是她打的。有一次,杨绛要捐掉一件她为钟书织的旧衣,钟书双手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该书谈到《洗澡》第一部的题目是“采葑采菲”。

  “采葑采菲”出自《诗经·谷风》,“葑、菲”即“蔓菁、萝卜”,其下句是“无以下体”。

  该书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意思是“这种菜蔬,摘取嫩头吃,根须可弃”。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是有违常识的。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清楚,无论是蔓菁还是萝卜,主要食用的就是其根茎,而不是叶子(嫩头)。

  该书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是新中国对旧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如果照该书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由此解释自然是很贴切的,就是对“这类知识分子还当利用,让他们献出一技之长,为人民服务”。

  而“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两句诗的真正意思,程俊英的理解是:“蔓菁萝卜收进门,难道要叶不要根?”王延海的解释是:“采摘蔓菁和萝卜,不要丢掉那根茎。”袁愈荌的解释是:“拔了萝卜拔蔓菁,不单要叶也要根。”宋思佳的解释是:“采摘蔓菁和萝卜,怎能把根埋地里。”……大同小异,所见略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我想,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仅仅是该书作者的,当也是杨绛的。我只是有点儿不明白,杨绛为什么会曲解这两句诗?仅仅是削足适履吗?

  该书中另有一个细节:

  1983年,杨绛曾访问法国、英国等地。于她而言,这属于故地重游。有人问她,有没有去旧居看看。她说没有,不仅仅是“每天忙得要命”,抽不出时间,更是钱钟书最忌讳她去“收脚印”。(所谓的“收脚印”,就是一个人死后,其魂灵儿去各处收回自己生前的脚印。)

  然而“收脚印”这个说法,我最早是在王鼎钧的一篇文章中获知的。

  王鼎钧的文章名是《脚印》,杨绛的文章名是《收脚印》。

  王鼎钧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发表的,一时不得而知,但杨绛的文章首发于1933年。

  而经百度得悉,王鼎钧是1927年生人。由此可知,肯定是杨绛的文章发表在前。

  那么,是王鼎钧抄袭了杨绛的文章吗?估计不会。至于王鼎钧撰文之前读没读过杨绛的文章,同样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两个人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杜撰成文的。

  由此或有一悟:将民间传说加以改编,或也能成不朽文字。(王洛宾的《大阪城的姑娘》也属于这个性质。)

  该书更正了一个有关钱钟书“污蔑毛主席”的传闻。

  1952年,钱钟书在“毛选英译委员会”工作,负责“毛选英译”。其间,有人建议钱钟书把毛选拿回家去翻译,而钱钟书却说:“这样肮脏的东西拿回家去,把空气都搞脏了。”

  该书称:这个传闻是假的。

  该书辩道:“钱钟书对毛选的'污蔑’,据说是出自北大西语系一名助教的举报,但当调查者询问时,这位助教感到莫名其妙,他根本不知此事,何从举报?再者当年编辑中的中文版《毛选》前三卷与英译系同步进行,尚未最后定稿的主席著作根本不准许带出办公室,这也正是钱钟书等,必须在城里坐班办公的一个重要原因。谁人有胆敢叫他拿回家去翻译?”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该书怎样辩白,我依然相信这话是钱钟书说过的!

  其一,符合他的性情,恃才傲物而口无遮拦;

  其二,符合他的识见,见微知著而目光如炬!

  当然,在当时说这等话,是“死有余辜”的!或因此,钱钟书此后便噤若寒蝉了。这倒也应了他“默存”这一表字!

  该书还讲述了杨绛,以及钱钟书,在“五七干校”等处的种种人生遭际,诸如让年近六旬的杨绛去地里干农活、推独轮车,如学富五车的一代学人钱钟书当报纸信件的收发员等,委实令人唏嘘。

  不过,这不是个案,不说也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