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讲(上)丨能卖出市场高价的阳光玫瑰怎么养?无核化处理这些细节要注意

 新用户18548335 2022-07-11 发布于山西

图片

栽培技术的地域性限制:因地制宜进行葡萄“无核化”处理。

尽管业内诸多专家,出于阳光玫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大声疾呼理性进行阳光玫瑰的“无核化”处理,切忌因刻意追求果实外观及果粒大小而牺牲果品的食用价值。

但当前最大现实是,大部分果商在收购阳光玫瑰果品时,果实外观和果粒大小成为果商开价的主要依据。有人戏称“果实外观品质成为定价的主要依据,果实内在品质成为讨价还价的主要借口”。

阳光玫瑰自2016年起逐渐被市场关注,2018年以后逐渐成为市场热点。阳光玫瑰果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注定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

市场发展趋势是种植户、经销商、消费者多方共同博弈的结果,单纯几位专家、几个种植园区左右不了市场格局。笔者认为真正理性的做法,是种植户针对市场要求,结合园区生产实际情况,尽可能生产果商愿意高价收购的果品。

鉴于市场的喜好不是一成不变的,种植户更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波动,及时调整生产目标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所谓市场化生产,通俗的说就是市场高价收什么样的果,就按照具体要求生产什么样的果。

李春雨、张敬军等人在制定保山园区阳光玫瑰促早栽培方案时也难以免俗,同样将“大粒”作为首要目标。

一、决定果实体积的核心要素

——果实中的细胞数量

果实是由细胞构成的,果实中细胞数量、细胞体积、细胞间隙,三个因素决定果实的体积。

根据葡萄学经典结论,葡萄花后5-10天,果实细胞分裂速度最快。在花后第10天开始,果实细胞向垂周方向分裂,并持续至花后第27天。

所谓细胞分裂,就是细胞数量由少到多的过程。坐果后持续一个月的细胞分裂期(该期又称幼果发育期),是果实细胞数量形成阶段,幼果体积膨大主要源自果实中细胞数量的增多。

幼果发育期结束后,果实中细胞分裂停止,果实中细胞数量已成定局。后期果实体积继续膨大,主要源自细胞体积的增大。

果实中细胞数量是决定果实体积的关键,幼果发育期形成的细胞越多,果实体积越大。

影响果实细胞数量三要素

——养分、环境、调节剂刺激

葡萄幼果发育期,影响细胞分裂质量,最终决定果实中细胞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2.1
养分是树体一切生长的基础。在前几讲中强调的萌芽后枝叶养成和摘心管理,就是为了保证花前、花后的养分供应质量。

根据中国果树所研究,类似阳光玫瑰之类的中晚熟欧美杂交种葡萄,花期及幼果期氮、磷、钾三大元素的需求,分别占全年总量的38.31%、34.27%、34.74%;钙、镁元素需求量也占据全年总量的38%。

为保证幼果发育足够的养分供应,除在开花前养成足够面积及质量的叶片外;还强调邻近开花成叶摘心,避免新梢生长与果实发育抢夺养分;更关键的是根据树体发育真实需求,针对性补充各类矿质元素。

(详见维生葡萄大讲堂下一讲——葡萄矿质元素需求规律研究)
2.2

环境

栽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一个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在养分供应充足前提下,幼果发育质量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巨大。

根据中国果树所研究,葡萄幼果发育最适宜的气温,白天为25-28℃,夜间为20-22℃。土壤相对湿度7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左右。

如果白天气温超过30℃,叶片光合活性下降,养分供应就会被削弱;如果夜间温度低,细胞分裂及发育就会不活跃;如果夜间温度高,枝叶夜间活动将加剧消耗大量养分,梢果矛盾加剧,果实中养分供应减少。

根据多年栽培经验,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幼果发育最大的外界因素,就是幼果发育期的湿度和夜间温度。
2.3

调节剂刺激

植物各项生长活动,是在植物体内几大内源激素的刺激和调控下进行的。正常情况下,葡萄自然授粉后形成的种子,会分泌大量赤霉酸、细胞分裂素等内源激素,用以刺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由于阳光玫瑰商品果必须要求“无核”,故在开花前一周内,通过针对花序喷施链霉素,阻止了种子的形成。

去除种子后,只有人工向幼果补充赤霉酸、细胞分裂素等成分,保证幼果的正常发育。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噻苯隆、氯吡脲、6-苄氨基嘌呤,都属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主要作用就是发挥树体天然细胞分裂素的功能,刺激细胞分裂和生长。

在生长应用中,噻苯隆、氯吡脲、6-苄氨基嘌呤尽管都发挥刺激细胞分裂的功能,但实际表现区别较大:
氯吡脲:
该成分结构稳定;对果实后期品质影响较小,不会显著增厚果皮,但在高浓度下使用可能导致果皮发涩。氯吡脲对果实上色和成熟期影响较小,在有色品种和促早栽培中用量最大。使用后所得果粒偏长。
噻苯隆:
噻苯隆活性高于氯吡脲,但噻苯隆对光照敏感,最好避开强光使用,以免影响效果。噻苯隆用量较大时,会降低果实上色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积累速度,故对品质影响较大,至少明显延迟成熟。

噻苯隆使用后会明显增厚果皮,一方面会降低果实品质;另一方面降低了日灼及后期裂果风险。使用噻苯隆后,所得果粒呈圆球型,用量大时果底带凹槽。
6-苄氨基嘌呤:
该成分对果实品质影响轻微,并且可使果实提前成熟,至少可改善果实着色质量。6-苄氨基嘌呤活性较低,只有高浓度使用时方可保证保果及膨果效果,但日/气灼及裂果风险较大。

由于成本问题,该成分多是中低浓度下配合氯吡脲或噻苯隆使用,发挥辅助功能。具体表现为避免氯吡脲或噻苯隆处理后果实延迟成熟,降低上色难度。使用后该成分所得果粒偏长。

不同种成分活性及功能存在差异,且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和效果也显著受环境,甚至树势的影响。故使用调节剂保果及膨大的困难,就在于必须根据生长环境、树势情况、生产目标,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成分进行处理。

三、保山园区现实管理难度

张敬军、李春雨等技术人员从事多年阳光玫瑰生产,在田间温湿度管控、药剂处理、树势调节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在此次大促早生产验证中,葡萄诸多真实生长表现,也让他们措手不及:
3.1
树势因素

——树势呈自然下降态势

云南葡萄大促早,一般在10月初修剪催芽,11月中旬见花。整个新梢生长期及幼果发育期,是在冬至前完成的。

植物生长主要受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影响。在冬至以前,每天光照时长逐渐缩短,树体自然趋向休眠,树势天然呈下降态势,极大增加了管理难度。
3.2
温度因素

——幼果发育期积温只有正常一半

受天气和设施质量的影响,保山园区夜间最低温只有10℃左右,勉强达到最适宜温度的一半。

低温环境下,显著降低了果实发育速度。正常情况下,阳光玫瑰保果10天以后,果粒直径基本达到1公分偏上,可以进行膨大处理。但在云南大促早下,保果后果实粒径每日增加0.2-0.3毫米左右,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

图片

▲云南保山园区温度

果实发育节奏完全不同于以往,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各次药剂处理,成为无核化处理的难点和关键。

正常情况和大促早情况下的幼果发育对比:

图片

▲云南促早栽培 保果后九天

图片

▲江苏正季果生产 保果后24小时

3.3

药剂因素

——常见成分药后表现出现差异

一般情况下,在养分供应充足、果实发育环境适宜下,增加处理剂浓度基本可有效增加果粒体积。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浓度越大,果粒也会越大。

氯吡脲使用后成熟早、品质高,但大剂量使用下果皮可能发涩、果皮偏长、成熟后穗轴可能过度木质化。噻苯隆使用后果粒大、果型呈果商最喜欢的圆球型,但大剂量使用下果皮偏厚、成熟延迟、品质下降。

单纯增加单一成分用量,在增加果粒体积下,注定会加重药剂处理的副作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多采用混合处理,即将氯吡脲和噻苯隆等成分共同处理,一方面总浓度高,果实体积有保证,另一方面单一成分浓度不高,副作用有限。

在正常生产中,为尽可能增大果粒,一般采用氯吡脲低、噻苯隆高的组配。但是在保山前期实验中,却取得截然相反的表现。

图片

图片

尽管困难重重,无成熟经验可参考,但是目前保山园区幼果发育依然良好。从现有态势,成熟后果实体积及重量颇为乐观。

▲保果28天未膨大处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么保山园区具体是怎么做到,

在低温等恶劣条件下,

依旧发育良好的呢?

在下一期中会重点详解,

园区整个药剂处理和肥水施用流程,
下周五不见不散~

老规矩,有问题尽管提,

李老师在线给你的果园“把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