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园大观(二):燕园建筑

 湖光月影入窗来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本文选自《燕大校友通讯》第88期,公众号将分期连载,接上期 “燕园大观(一):燕园由来”。

 

02


 燕园建筑 
墨菲十分赞赏中国建筑的中轴线和三合院理念,他不止一次在这片废墟上徘徊,时而用仪器观测,时而沉思,从哪儿划定燕园建筑的中轴线?

一天,他又站在土坡上四面眺望,忽然西边玉泉山的塔映入他的眼帘,当即喊道:“那就是我想找的端点,我们的轴心线应该指向玉泉山那座塔。”由此确定燕园建筑的中轴线,以贝公楼做为中轴线的起点,两边对称布置几座教学楼,跨石桥,穿西校门,直指玉泉山的玉峰塔。他没遵循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老传统,而用中国“借景”手法选择坐东朝西的格局。

图片

图:燕京大学新校区规划俯视图(1921
墨菲按照男女分校的要求设计女校区,他选择另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布置建筑物,以女体育馆为起点,两侧对称布置女生宿舍、适楼与南北阁。这条南北次轴线北延与主轴线相交,若交汇点在主楼群当中将分不清主次,他把次轴线稍向东移,使交点在主楼群东侧、未名湖西边的小桥上,与男生宿舍相呼应,取得良好效果。 

图片

图:燕京大学东西、南北两条轴线示意图

(其中,1-贝公楼、2-教学楼、3-男宿舍、4-女宿舍、5-南北阁、6-体育馆、7-湖心岛、8-水塔、9-临湖轩、10-西校门)


墨菲采用中国宫殿建筑风格塑造楼宇外观,其中屋顶以歇山顶为主,庑殿顶次之,1923年的燕京大学新校园西校门工地附属建筑灵活运用硬山顶、攒尖顶。栅墙采用花岗石基座、白色墙面、深红色的壁柱、雕花格窗,成为燕园建筑的标准配制。

图片

图:燕京学贝公楼设计图(来源网络
它改变了教会大学朴素简洁的建筑形象,淡化了西方建筑痕迹,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庄重典雅、古色古香。楼内却采用西方现代风格装饰房间,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自来水、水冲便池、电灯、电话、暖气等等,直到百年后仍不过时。 

图片

图:燕大新校园贝公楼工地  (1923)


北京地表是沙层,不易盖二层以上高楼,燕大楼高,须砸入大量地钎加固地基。横梁立柱若用木制结构,需要大量很粗且坚硬的木料,难以配齐,还需聘请大批木匠,费用巨大。燕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缩短了工期,节约了资金,还使楼房坚固,赢得百年不用大修。屋顶若用中式顶瓦,须铺厚泥找平,既增加房顶重量,又易长草,隔年还得维修;燕大采用灰色机制水泥筒瓦,不用铺泥便可码放整齐。底下再铺铅皮,能保持多年不漏。中国房檐上的十字斗拱是用多个弓形构件搭建的支承部件,置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可缓解多方向破坏力;外国建筑师把它当装饰品,用水泥整体浇筑。

图片
图:燕大新校园男生宿舍楼工地 (1923)

燕园地势形态不规则,墨菲认为:如果把所有建筑都按中轴线对称布置,不但破坏了原始形态自然美,而且显得呆板僵硬,同时工程巨大,耗时费钱。不如因地制宜,在原山形水系基础上散点布置建筑物,把多组规整的三合院与蜿蜒曲折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现代大学功能与传统园林意境完美融合在一起。     

图片

图片来源:首都图书馆(ID:shoutu1913)-“消逝的燕京--燕京大学旧景”
燕园基础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墨菲延续原有园林地形,以山为骨架,低处挖土,高台堆山,营造出山体基本沿着水系走向,形成东西视线畅通。在校园景致设计上按照中国园林理念,有山有水、有塔有湖、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纵观校园形态直与曲、自然与人工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神韵,成为中西合壁的典范。

图片

图片来源:首都图书馆ID:shoutu1913-“消逝的燕京--燕京大学旧景”

经过五年精心建造,海淀新校园于1926年基本建成,当年6月燕大师生搬进新校址,本想秋季开学召开庆祝会,由于国内南北尚未统一,战事不断,交通多阻。三年后战事渐歇,遂于1929年秋季举行盛典,时有外国使馆人员、国内各界名流、国内外大学代表、捐赠人士等78个单位,1300多人临莅,从9月27日起参观校舍、宣读学术论文,还有梅兰芳文艺演出等,10月1日下午隆重举行校园落成典礼。

图片

图片来源:首都图书馆图中日期应为10月1日-“消逝的燕京--燕京大学旧景”

燕园建筑大体分为:西部教学行政区、北部男院区、南部女院区、东南角生活服务区、中部未名湖景区、以及周边的员工宿舍区。

图片

图:燕京大学校园简图(1952) 

(本文为辑录,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未完待续)

图片

下期预告


 “雄伟西校门、校友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