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信息化行业深度报告:BIM乘“十四五”东风,跨界融合集成创新

 江海博览 2022-07-11 发布于浙江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尹沿技、俞悦)

1 拥抱建筑信息化,BIM 当为“排头兵”

1.1 建筑信息化提速,行业生态聚焦“四化融合”

BIM 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化的有效支撑,是推动我国建筑信息化进入全面信息化 阶段的主要动力。我国在 2003 年由建设部颁布了《2003~2008 年全国建筑业信息 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 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 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建筑业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正是行业发展迈向精 细化、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化的“四化”融合阶段。其中,建筑产业化和信息化的 融合主要是指工业化的作业模式和技术(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与信息技术和资源 (以 BIM 技术为代表)的协同应用。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信息化是不可 避免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

图片

历经四个阶段,我国建筑信息化进入全面信息化阶段。国内建筑信息化历程大 致经历了设计环节信息化、工程造价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全面信息化四个阶 段:

1)“甩图板”工程开启设计环节信息化(90 年代初~2000 年初):1991 年,时 任国务委员宋健提出“甩图板”号召,CAD 技术在中国开始重点推广应用,“九五” (1996 年~2000 年)期间由建设部领导的“甩图板”工程开启建筑行业设计环节信 息化建设序幕。“甩图板”工程旨在强制推广 CAD 技术,实现“甩掉图板,甩掉图库”, 到 2000 年,实现国产 CAD 系统商品化,推出 3~5 种我国自主版权,占有一定市场 份额的 CAD 支撑产品。

在“甩图板”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 AutoCAD、Microstation、Intergraph、SAP5 等国外软件,为广大设计人员提供了计算机绘图工具和结构分析工具外,我国广大 工程技术人员更是开发了 PKPM、ABD、TBSA、BJCAD、House 等一大批适合我 国国情的自主开发软件。

2)算量计价软件开启工程造价信息化(90 年代中~21 世纪初):90 年代中期, 国家与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站陆续建立起来,用于工程计价的算量计价软件开始 普及,我国进入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建设工程项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长生产 周期决定了造价管理的持续时间长,因此,造价管理必须从决策直到竣工决算完成 的时期内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即保持动态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手工算量 仅依靠人工管理,不仅耗时费力、变更困难,而且信息传递慢,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要 求。

图片

算量计价软件的普及,可以实现在导入电子化图纸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计算 规则、算法实现电子化算量,进一步通过计价软件完成快速套价、组价。虽然由于施 工工艺、实操经验的不同,造价过程不可能完全自动化,但 CAD 等图形软件、算量 计价软件的使用将原先重复繁琐的计算过程简化,大大提高招标、施工、竣工结算、 项目审计等环节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

3)电子招投标推动项目管理信息化(90 年代末~至今):从 90 年代末期开始, 基于网络的项目信息平台得到快速发展,2008 年 4 月,国内首个建设工程远程评标 系统在苏州开通,并于 2009 年 7 月 1 日起在江苏全省推行。2009 年 3 月,北京市 出台了《北京市建筑工程电子化招标投标实施细则(试行)》,规范了工程电子招投 标活动。此外,广州、深圳、南京、昆明、安徽等省市电子招投标系统也进入实质性 运行阶段。2013 年八部委联合发布《电子招标投标办法》,推动了招投标业务的全 面信息化,2016 年 10 月 21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进一步共同制定了《“互联 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 年)》。

4)BIM 时代到来,开启全面信息化(21 世纪初~至今):21 世纪初,BIM 概念 开始进入中国,2008 年国内成立首个 BIM 门户网站,BIM 技术参与“水立方”建设, 推动 BIM 技术核心下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转型与发展;2011 年,住建部发布 《2011~2015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要求“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 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 BIM 的应用;2016 年发布《2016~2020 年建筑业信息化 发展纲要》,要求“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 BIM、大数 据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BIM 技术已逐渐应用在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

从 CAD 到 BIM,设计图由平面到立体,计算机辅助设计进入 2.0 时代。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可被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 1.0 时代,Autodesk CAD 等 绘图软件的诞生将建筑师从手绘中解放出来,但其带来的好处仅停留在便于绘图的 层面,而对项目的其他阶段鲜有改善。进入计算机辅助设计 2.0 时代,BIM 技术则 是建立整体的建筑信息化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设项目 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模式与信息化管理技术,根据工程项目的信息数据建立 三维模型,将建筑物的实际信息利用数字信息进行模拟,通过整合建筑数据以及信 息模型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共享和传递。相关概念最早在 1975 年 由Chuck Eastman提出,2002年Autodesk收购三维建模软件公司Revit Technology, 首次将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连起来使用,正式提出 BIM 理 念和技术。

图片

国内建筑信息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业信息化 起步较早,在数据标准、行业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相当成熟,鼓励企业加 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ERP、 CRM、CIMS、工程管理信息系统、IC 卡技术、GPS 等技术在企业的管理、项目施 工和建材交易等应用相当普遍。我国建筑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 要的推动下快速发展。

目前 BIM 软件市场本土化严重不足,对国际软件依赖度较高,国内软件的成熟 度和使用渗透率都有待提升。国内外 BIM 行业应用较多的软件有 Revit、Tekla、 Navisworks、CATIA、Rhino 3D、广联达 BIM 5D 等,国内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软 件有 Revit、Tekla、CATIA、Rhino 3D 等,其中,Revit 是通用性的建模软件,应用 较为广泛,Tekla、CATIA 和 Rhino 3D 则在细分领域中应用较多;管理软件中 Navisworks 和广联达 BIM 5D 应用较多。

1.2 BIM 成为关键技术,介入项目全周期管理

BIM 行业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1)BIM 行业上游主要为计算机、监控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生产厂商,基础软件、 协同软件研发企业。硬件包括 IT 设备、电子元器件、监控设备等,软件包括基础软 件、中间件、协同应用软件等。如 IT 设备厂商联想、浪潮、戴尔、华为,基础软件 服务商微软、威睿、IBM 等,监控设备厂商海康、大华等。云平台作为 BIM 厂商的 硬件,集中度高,但由于供应商之间提供的服务差异不大,价格相对稳定;现阶段, 上游供给和竞争较为充分。

2)BIM 行业中游的参与主体是 BIM 服务商。BIM 软件厂商主要有美国 Autodesk、 Bentley,德国 Nemetschek、法国达索系统。国内厂商包括广联达、鲁班软件、品 茗股份、斯维尔等。BIM 的应用建立在软件层面之上,类似于芯片行业,具有核心 技术,即设计建模软件。这类软件的核心技术是三维图形技术,它需要大量的底层 研发工作。而目前,国内的 BIM 设计建模软件市场仍然被 Autodesk、Bentley 等国 外软件厂商牢牢把握,国产化率低,对国际厂商依赖程度高。BIM 咨询商主要负责 项目 BIM 模型建模、模型分析、工程量统计分析、提供 BIM 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3)BIM 行业下游为 BIM 实际应用。工程设计商主要负责将 BIM 应用于建筑设 计,施工方负责项目的施工工作,项目从设计阶段进入施工阶段后,施工方在 BIM 设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调整与完善,深化设计模型以生成施工图 BIM 模型。工程项目最终由业主方验收,业主方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 和其他有 BIM 项目需求的主体。

图片

下游端企业向中游端拓展,组建研发团队,参与自主研发 BIM 相关软件,实现 降本提效。1)房企:除与专业平台合作外,部分实力强劲的房企成立独立研究团队,如:i)万达实行 BIM 总发包模式,并编制 BIM 系列标准;ii)碧桂园成立 BIM 研究部。2)设计院:i)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研发了铁路数字化集成设计软件 CRBJ;ii)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研发了道路设计软件 CNCCBIM OpenRoads;iii)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研发了桥梁正向设计软件 BD Station 等。

建筑活动可分为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两个部分。设计过程由建筑师负责,施工 过程由建造者负责。建筑师的工作又可以细分为构思与转录两个部分,即根据抽象 的数据和信息在脑海中构思出相应的建筑产品,然后用二维图纸或三维模型记录和 表达这一产品;而建造师的工作则可以细分为翻译和建设,即将建筑师的设计产物 翻译为工程当中的具体数据和信息,进而通过施工建设成建筑实物。

BIM 是以建筑工程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 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呈现建筑工程项目所有相关信息的工程模型,搭建建 筑工程项目所有关联方信息汇总、交互的数字化平台,以满足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需求,其特征包括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和连贯性。基于 BIM 技术进行建筑工程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实现项目各阶段不同相关方信息的集成,使之成为随 项目进度同步变化的动态信息链,从而避免传统分散的阶段性项目管理产生的信息 缺失。

图片

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所需要的信息承载体亦存在差别。BIM 技术 作为信息集成可视化平台,在各阶段承担不同的管理任务。目前 BIM 技术更多地被 应用于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即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工作,而在决策阶段应用较 少。随着 BIM 技术的逐渐完善,信息化技术在决策阶段的重要性将大大增加。在决 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确定项目的定义,包括项目地点、实施组织、建设目的和任 务、落实建设资金、项目投资、进度及质量目标,所包含的信息管理包括市场信息、 资源信息、环境信息、公共信息、投资信息、推广信息等。

现阶段,施工环节的信息化,如智慧工地和 BIM 技术应用正在快速发展,将为 建筑信息化行业提供新赛道。国内建筑信息化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设计、 招投标环节已初步完成信息化普及。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房屋存量逐渐增多, 将给建筑运维系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运维系统将有巨大的价值空间。因此, 应当立足于技术发展与下游市场,预计 BIM 技术应用、智慧工地和建筑运维系统将 是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信息化的主要赛道,随着数字化的渗透还将推动建筑行业的运 行模式向平台化发展。

图片

BIM 行业高壁垒限制发展。a)资金壁垒。BIM 软件研发前期投入资金数额大、 开发周期长,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支持,且建筑行业项目回款存在不确定性,信用风 险高,而新软件投产后还需度过一定时期方能获得市场认可,因此 BIM 软件对企业 资金要求高,资金不足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b)技术及人才壁垒。建 筑信息化相关软件的研发属于高经济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含量高,且 建筑设计对软件的需求随建筑结构复杂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当建筑结构元素细化和 更新时,软件开发新需求不断涌现,从而对企业研发提出更高要求。BIM 技术的发 展需要一些交叉学科的人才,专业人才需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与 计算机专业的交叉,培养 BIM 人才是逐步发展长期积累的过程。c)品牌壁垒。建筑 设计软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较为成熟与稳定,行业内优质企业积累多年技术研发、 客户资源及行业经验,可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开发出具备市场影响 力及广泛客户基础的 BIM 产品,品牌形象良好,而品牌反映市场对企业产品稳定性 及适用性的认可,新进入者难以迅速建立品牌优势。d)用户使用习惯壁垒。软件产 品的用户具有稳定的使用习惯,更换软件产品增加客户的资金成本的同时亦会增加 其学习成本,因此用户对选择的软件产品具有黏性,若软件功能可满足变化的设计 需求,则用户不具备更换软件的动力。客户与软件企业倾向于长期合作,行业新进 入者难以在短期内积累众多客户资源。e)结构规范壁垒。国内 BIM 技术起步较晚, 从 2018 年 1 月 1 日开始,我国才正式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来作为 国家标准。中国建筑结构规范与国际规范体系不同,其复杂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因 此 BIM 软件需适应建筑结构规范的最新要求,保持较快的软件更新迭代,以满足结 构工程师的设计要求,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将多年的结构规范全部纳入软件考量。

1.3 国内 BIM 高成长性持续验证,百亿市场空间待释放

1.3.1 行业信息化进入“快车道”,数字建造空间释放可期

我国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总产值不断增加,但与其他制造业 相比利润率水平低,利润与产值规模严重不符,信息化发展具有必要性。建筑企业 的业绩增长主要源于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和拉动,依靠人力资源、生产资源的不断投 入,表现为“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毛利率较低,盈利能力偏弱,呈现出劳 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 29.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25.6%,相较 2020 年有所下降,同比增速为 11.1%;2021 年利润总额为 8554 亿元,产值利润率为 2.9%,且产值利润率近年呈现出逐年 下降的趋势,与其他工业制造行业相比,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处于低位。在 CPI 高居 不下的市场环境中,虽然产值有较大增长,但是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利润长期处于 较低水平。

图片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数字化转型空间富足。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数字化水平,促进行业信息化,从而降低产业成本,提升利润率水平。根据埃森 哲研究院、2021 年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报告和麦肯锡研究院中国行业数字化转型 指数,在我国各行业数字转型水平比较中,房地产与建筑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均位 于各行业末流,处在较低水平,而这也意味着建筑业在信息化水平提升上有巨大发 展空间。在埃森哲研究院关于各行业表示在未来 1~2 年明显增加数字化投入的企业 占比中,化工建材仅有 4%,相较同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冶金都有着一定差距。我国 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投入程度严重不足,尽管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却缺乏综合能 力的质变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未得到相对快速的提升,对企业发 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未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快速信息化发 展的行业有较大差距。(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3.2 BIM 市场份额差异明显,百亿蓝海待挖掘

龙头企业地位稳固,与其他企业差距明显。从国内主要 BIM 厂商的经营情况来 看,广联达 2020 年的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0 亿、3.3 亿,从收入及净利润规 模来看均远超其他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最大,其次为品茗股份,2020 年营收及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8 亿、0.98 亿,品茗股份的收入规模虽然小于广联达,但是公 司的盈利能力整体较强,此外,盈建科、海迈科技、斯维尔等小型企业,收入、利润 规模都较小。从研发投入来看,广联达 2020 年研发费用为 13.4 亿元,研发费用率 为 33.4%,均排在第一位,其次斯维尔以 26.2%研发费用率排在第二位。

图片

BIM 在企业中应用逐渐广泛。中国建筑业协会与广联达联合发布了《中国建筑 业企业 BIM 应用分析报告(2021)》,对国内 1093 家施工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该报告,1)从资金成本投入上看,企业在 BIM 应用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7 年企业在 BIM 应用投入占比最多的是 10 万以内,资金投入超过 100 万的企业 仅有 14.3%,超 500 万更仅有 3.3%,到 2021 年投入超过 100 万的企业达到 44.8%, 占近一半比例,更有近 20%的企业投资已超过 500 万。

2)从企业应用 BIM 技术的项目数量来看,2017 年应用 BIM 技术项目数量在 10 个以下的企业占据 77.0%,其中有 36.4%的企业还没有在项目上用过 BIM 技术;2021 年,BIM 应用项目数量少于 10 个的企业占比下降至 36.9%。

3)从 BIM 应用的推进方式上看,企业逐渐注重建立自身的 BIM 能力。2017 年 委托咨询单位完成 BIM 应用的企业占比为 16.9%,2021 年则下降至 6.1%,5 年间 公司通过成立专门组织进行 BIM 应用的比例从 46%上升至 76.8%。

4)从 BIM 发展趋势看,与其他技术的集成应用有助于拓展 BIM 应用范围,纵 向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横向延伸向工程的全价值链。与 GIS 的集成应用,支持运 维管理,提高竣工模型的交付价值是占比涨幅最高的趋势选项,2017 年选择该项的 受访者占比 12.8%,2021 年选择该项的受访者占比 50.8%;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 施工中应用,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选项五年间涨幅超过 30 个百分点;与物联网、 移动技术、云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施工现场协同工作效率 2017 年占比 59.2%, 2021 年占比 77.2%。

5)从企业的 BIM 应用看,在施工阶段,各应用点的应用率均呈现增长态势, BIM 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数据来看,五年间占比上升幅度最小的是基于 BIM 的结算,由 14.8%上升到 20.7%,近 6 个百分点;其余各项应用点上升均超过 10 个 百分点,其中基于 BIM 的图纸会审及交底 2017 年占比 34.4%,到 2021 年占比 72.3%。

图片

BIM 市场具有广阔蓝海。根据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透明度市场研 究)的报告——《2015~2022 年 BIM 全球市场分析,规模,信息,增长,趋势以及 预测》,2014 年全球 BIM 软件市场价值 27.6 亿美元,而到 2022 年,预期到达 115.4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在 19.1%。同时,TMR 指出 2014~2022 年,亚太地区 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21.2%,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施工工程量的增长将 为 BIM 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国内 BIM 市场空间有望在 2025 年突破 500 亿。由于 2020 年疫情影响发展曲 线,从 2019 年起按照 4 个方面测算 BIM 市场空间。

1)BIM 产品市场:按企业 BIM 应用情况计算规模。仅以特一级企业测算,根据 2016 年 7 月 21 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建筑业企业资质换证名单的通知》 统计,国内有 9604 家特一级建筑企业,根据广联达调研企业 BIM 应用资金投入情况,2019 按照每家企业 BIM 系统投入每年(包括购置、维护、升级等费用)100 万 元计算,假设企业数量不变,认为引入 BIM 的企业数量变化产生的增长值包含在资 金投入增长中,资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为 15%。

2)BIM 应用市场:通常以新房修建过程中 BIM 业务咨询为主,按建筑面积收 费。计算方法为: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单价×渗透率系数。其中,全国房地产新 开工面积按增长率+4%、+3%、+2%、+2%估算;根据海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 技术应用费用参考价格,考虑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单价两个单阶段费用之和的 65%, 即 20 元/方;认为 2019 年 BIM 技术渗透率较低,为 5%,根据广联达调研,BIM 渗 透率年复合增长率为 25%左右。

3)BIM 培训市场:按每年 BIM 培训人数计算规模。根据图学会年报,2019 年 图学会 BIM 考试人数达 9.5 万人,同比增长 40%,受疫情影响 2020 年人数大幅下 降不作为参考依据,以 40%为年复合增长率。

4)BIM 运维市场:针对存量建筑,市场规模计算方法为:存量建筑面积×单价 ×渗透率系数。其中,假设 BIM 运维对象为从 2016 年起的新建建筑,对新开工面 积加和计算次年存量建筑规模;根据甘肃省建设项目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服务 计费参考依据,取 BIM 运维单价为 5 元/方。

2 政策端:鼓励智能建造+低碳转型

2.1 中长期政策:剑指低碳转型,落脚政策法规

我国政府重视国内建筑信息化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低碳转型等多方面对建筑业提出了新要求。

1)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建筑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从制度层面为建筑 行业信息化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快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建筑业改 革、发展战略和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国家推动力度加 大,2016 年住建部发布《2016—2020 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旨在增强建筑业信 息化发展能力,优化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发展深度 融合,纲要正式确立了我国建筑信息化的目标、内容及方法,提出四大主要任务,包 括企业信息化、行业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专项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标准。

2)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进绿色建造,节能减排将成大 方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生存环境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推进建造绿色建 筑、生态建筑刻不容缓。2015 年国家国家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 BIM 应用的指导意见》:i)到 2020 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 BIM 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 集成应用。ii)国家和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使用 BIM 技术。iii)在甲方的 招标文件中,要求设计院、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公司等建筑行业单位,采用 BIM 技 术。

图片

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将推进建造方式改革。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 2035 年目 标中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2021 年相继出 台《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到 2025 年,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 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并实现稳中有降;到 2060 年,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 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文件 提出,要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上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 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实施建 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3)加快国内 BIM 标准制定。目前已出台三本 BIM 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和《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 编码标准》,剩下三本《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正在编制中,《建筑工程设计模 型交付标准》与《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正在报批中。

各地紧跟国家步伐,纷纷出台 BIM 相关政策。例如北京市印发智慧工地做法认 定关键点,8 次提及 BIM;上海市对 BIM 等示范项目最高补贴 100 万;重庆市在落 实智能建造目标中推行全过程 BIM 技术应用,并提出以下要求:推广自主可控的 BIM 技术,建立部品部件 BIM 模型入库制度,在重庆使用的建筑部品部件应在 BIM 项目 管理平台提交 BIM 模型,强化应用 BIM 设计协同能力和虚拟化施工水平,推进 BIM+5G、VR、AR、无人机等技术在施工现场、工业化装修等场景的应用,到 2025 年,全市工程项目全面采用数字化建造模式;合肥市要求 BIM 项目应用率达 100%;广东省市在推行智能建造中推行 BIM 技术应用,并提出加大 BIM、互联网、物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力度,发展 BIM 正向设计,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等。

2.2 短期催化因素一:新冠疫情加速建筑信息化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迫使建筑业信息化加速。a)现场工作受限。疫情期间由于 各种防疫要求,工程项目现场检查指导大幅减少,项目必要的施工部署、组织协调、 施工通知、图纸会审、方案交底、教育培训等工作进展均一定程度受限,导致决策者 对现场信息掌控不及时、不准确,很大程度上对决策制定造成影响。b)推动装配式 建筑发展。疫情带来了工程建设理念上的变化,增强了业内对推动装配式建筑、建 筑工业化的信心和决心,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迎来了好的发展机遇;建筑行业将从劳 动密集型向工厂化、机械化、少人化发展。c)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根据中国建 筑业协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建筑业企业影响的调查报告》,55.4%的企业更多岗 位转为在线办公,47.6%的企业和员工沟通更多转为点对点和线上。企业采用信息化 手段和数字技术代替相关业务的水平显著提高,一些企业还应用了人工智能、资源 生态平台、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等,企业管理将从传统的线下层级管理向在线化、 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在线协同管理将成为行业共同发展方向。互联网、BIM 技术、 AI 技术、5G 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不仅为项目各参与方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解决 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这些新型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 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2.3 短期催化因素二:竞品质推动房企绿色建造

土地拍卖“竞品质”倒逼房企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房地产开发 链条主要包括土地获取、新开工、销售、竣工、交付五个阶段,土地拍卖规则的变化从供给端推动房企注重产品力及成本管 控能力,提升项目品质。

图片

“竞品质”有望成为土拍规则的新“标配”。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提出 了“竞地价、竞品质”的要求,对竞买人提出了房屋最低品质保障要求,具体要求涉 及绿色建筑标准、装配式建筑装配率、绿化率等方面,推动房企在模式上转向数字 化、信息化。2021 年北京在第一批集中土拍中率先试点施行“竞地价、竞政府持有 商品住宅产权份额、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的挂牌方式,在竞品质环节对绿 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及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要求较高,部分城市后续跟进,推出竞品 质、定品质政策。此外,2022 年上半年的“因城施策”式释放宽松信号中,也出现针对“绿色建 筑商品住宅”的优惠政策。如 2022 年 5 月 25 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 于明确我市绿色建筑商品住宅认定有关事项的通知(东建节能〔2022〕3 号)》,作 为“莞 7 条”的补充,意味着购买政府认定的绿色建筑商品住宅申请住房公积金贷 款可依规上浮 20%的额度。

房企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同步实现降碳,引领行业重视绿建要求。2020 年中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2 年, 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 70%。头部房企较早进入绿色建筑领域,在可 持续发展方面表现亮眼。万科自 2014 年起,要求所有新建项目以绿色建筑一星为最 低标准。2020 年万科 100%的新建建筑面积满足绿色建筑标准。2020 年,碧桂园新 增 64 个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设的项目,已获取国家绿建标准认证项目 46 个。截止 2020 年末,碧桂园累计发展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超 2 亿平米,其中,国家 绿建三星项目 182 万平米,国家绿建二星项目 7011 万平米,旗下建筑施工项目环 评覆盖率达 10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 应用端:技术衍生促产业融合,智慧+孵化推广

3.1 技术衍生:BIM+层出

BIM 与其他新型技术集成应用,助推行业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在住建部 印发的《2016-2020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 BIM、人工智 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以 BIM、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已成为实现 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图片

1)BIM+VR:

VR(虚拟现实),是一种依靠计算机技术的,通过在虚拟的背景或环境下创造可 交互的三维动态效果,让参与者在虚拟现实中体验并实时互动的技术。

BIM 与 VR 互补,实现无缝集成 BIM 模型成果,BIM 的优势在于覆盖建筑全生 命周期的数据信息,把控与协同设计,VR 介入建筑设计的方法相比传统设计方法, 真正实现从人的感受出发设计建筑,将人的体验融入设计过程本身。

a)规划与设计阶段:从建筑方案设计到室内效果,VR 可以令用户身临其境感 受具体家具与空间的尺度,获取如材料与特性等基于 BIM 的数据信息,从而进行下 一步的优化与调整。

b)施工图设计与节能计算阶段:在此阶段,VR 技术可更好地将 BIM 模拟碰撞 检测等应用的具体操作可视化,并且使不同专业的设计集中到一个协同显示与设计 平台,使设计师和甲方都可以更明晰地看到问题所在。

c)工程实施阶段:工程质量管理可以通过场景模型系统、考核评分系统等子系 统,针对各种标准施工工艺,将其从各种技术文件和国家标准中抽取出来,设计出 符合实际需求的 VR 交互流程。通过 VR 技术建立的虚拟体验场景,结合全身动作 捕捉、体感和电击等力反馈穿戴设备,可以进行各种 VR 施工安全事故体验和事前施工难点预习。同时创建的可视化平台可以让施工人员在对图纸产生疑问的时候及 时进行审核与反馈。

d)运维阶段:工程试运行管理、设施运维管理可进一步发挥 BIM 数据的管理功 能,集成 VR,让设备维护检修、消防应急等变得更为直观可控。同时系统可对接现 场设备传感器,将实时数据传递进入 VR 场景,通过图表化的 3D 形式显示。

e)项目营销阶段:VR 交互样板房、VR 样板间能替代实体样板间,特别是在项 目早期,就让业主看到完工后的效果。同时集成客户信息录入和客户体验数据捕捉 系统,进行大数据支持。

图片

2)BIM+AI:

BIM 与 AI 结合扩宽应用范围。人工智能技术在 1956 年提出以来,已经拥有成 熟的理论基础,实现了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将 BIM 技术与人工智能相融合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效率,使 BIM 数据得到 深度应用,例如将 BIM 技术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聚类分析、萤火虫算法等传 统智能算法相融合。

BIM+AI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运维阶段均有具体的应用。基于三维 BIM 建模平台、云端协同、构件级 BIM 大数据实现 BIM+AI 的新设计应用,在设计阶段 中的主要应用有 AI 智能构建搜索、AI 辅助 BIM 审图、AI 辅助机电设计、停车位自 动设计、建筑策划方案 AI 选型等,施工阶段中的主要应用有 AI 辅助施工场地规划、 施工现场智能管理。

3.2 产业融合:房企积极探索智慧建造

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由“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 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行业增速逐渐放缓,根据国 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后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速明显放慢,2021 年销售额为 18.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7%,2020 年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出现负增长,2021 年持续 下降,新开工面积为 19.9 亿方,同比下降 11.4%。在城市开发渐趋饱和、土地资源 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步入存量时代。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行业出清,集中度上升是大趋势。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 下,竞争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企业数量依然逐年增加,由 2016 年的 9.5 万增加到 2020 年的 10.3 万家。受大环境影响,行业整合加速,龙头市占率提升。根据中指 院数据,百强房企市场份额由 2017 年的 45.2%上升至 2021 年的 49.9%,TOP10 房企市场份额由 2017 年的 17.5%上升至 2021 年的 22.5%。随着本轮周期行业加速 出清,百强企业市场份额会出现短暂调整,但是后续随着市场企稳、行业格局重塑 后,百强市场份额或将继续提升。

图片

供给端政策紧多松少,房企转向精细化管理。“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 管理”、“供地两集中”、“预售资金监管”等政策的陆续发布,推动房企降低杠杆,给 予房企一定生存压力。同时,在“稳房价”的市场基调下,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管 理成本等持续提高,使得房地产企业在销售端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转而通过精细化 管理以降本提效寻求利润增长。数字化转型是房企实现降本提效的途径之一。根据 克而瑞数据,2020 年 TOP50 房企数字化进程有明显提升。在资金投入方面,约 60% 的房企数字化投入规模增长,16 家房企在数字化投入资金快速增长,主要用于全国 性推广落地的新项目、新系统上线,14 家房企在战略推进下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在 组织投入方面,约 90%的房企将信息部门作为一级部门。以 BIM 为代表的智慧建造 技术在我国工程建造领域已开始得到普及,应用率已达到 86%,其中 26%正在尝试 深度使用该技术。而 AI 设计、建筑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目前处于发展摸索期,点状应 用于多种工程的测绘、设计和施工环节。

万达创造性研发筑云系统和慧云系统,开启智能化时代。

1)筑云系统:万达筑云智能建造系统是以工业 BIM 技术为基础、以万达 BIM 总发包管理平台为核心、全球首创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项目设计、建造、运维多方 协同的全周期管控。基于 BIM 技术首创的“万达 BIM 总发包管理模式”,是通过信 息一体化的万达 BIM 平台实现开发方、设计总包、工程总包、监理四方协同工作, 对项目从摘牌到竣工交付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集成的全新管理模式,具有管理前置、 协调同步、模式统一的三大特性:a)管理前置是在项目 BIM 模型上输入并集成了设 计、开发、建造、运维的多重信息,在设计上可前置减少错漏碰缺;在成本上可前置 完成精确算量;在计划上可前置模拟开发计划并可视化管理;在质监上可前置植入 质量管理要点,提示检查;b)协调同步是在万达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上,万达业主、 设计总包、工程总包和工程监理四方可实时获取设计、成本、计划、质量等精确的信 息和管控要点,达到全过程量化管理,四方协调同步;c)模式统一是在“万达 BIM 总发包管理模式”下,对集团项目分项管理信息化子系统进行升级,使四方对管理 标准、执行计划、操作平台、验收成果进行统一。

“BIM 总发包管理平台是“BIM 总发包管理模式”的核心,是 BIM 技术在项目 管理层面的创新应用,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可视化:应用 BIM 技术,通过平台可 实现设计成果的三维可视、施工方案模拟、实施过程远程监控,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2)可推演:基于 BIM 技术,通过平台可实现项 目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全生命期的过程模拟推演,将管理工作前置,优化方案、降低 风险、提升效率;3)可量化:基于 BIM 技术,通过平台可实现管理工作的数字化, 管理过程量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管理提供可量化的决策依据。

图片

2)慧云系统: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由万达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集成消防、 能源、客流等 16 个子系统,实现对商业、文化、旅游等大型公共建筑全方位、智能 化的管理,是全球规模领先的商业智慧管理系统。由万达集团自主研发并具有独立 知识产权的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已成为万达商管实现安全、绿色、智能运营的重要 工具,为顺应万达集团不断加快的建设速度,慧云经过两次升级后即将进入 3.0 时 代。慧云 3.0 采用云计算理念及技术,将应用及数据库统一集中于云端,广场本地只 保留 2 台互为备份的数据采集服务器。云端采用万达集团自行建设的万达私有云, 动态按需分配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为慧云 3.0 提供高性能支持。云化后,慧云 3.0 相对 2.0 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集中管理范围由广场本地升级到集团总 部;二是实现基于所有开业万达广场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三是软件升级维护在集 团总部统一进行,更加规范和简化。

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基 础设施深度融合,智慧建筑是建筑智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按照建筑的智慧化程度, 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建筑阶段、智能建筑阶段、智慧建筑阶段。传统建筑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末):仅有物理系统。智能建筑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末~2015 年):信息物理融合系统。1986 年国 家制定“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1990 年建成 的北京发展大厦(18 层)可认为是我国智能化建筑的雏型。智慧建筑阶段(2015 年~至今):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我国在 2015 年更新 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增加了对智慧建筑技术水平尤其是“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 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 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 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图片

从传统建筑到智能建筑再到智慧建筑,建筑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 过程。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到了智慧建筑时期,人们更加重视建筑的 全生命周期建设,认识到建筑运营维护的重要性。智能建筑技术基本成熟。美国建筑学会首次提出了智能建筑的概念:“智能建筑 是新时代的一种新型建筑形式,它通过最大限度地优化建筑结构、系统、服务和管 理,为居民提供高效的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技术发展主要围绕建 筑这一平台,在建筑环境内实现办公自动化和通信网系统,最大限度地整合结构、 系统、服务和管理,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方便的建筑环境。虽然起步晚,但是随 着我国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建筑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晶,整体应用技术已经基 本成熟,尤其在公共建筑项目中已基本普及。

智能建筑逐渐向智慧建筑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水 平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智能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需求,以物联网、云 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推动建筑由智能化向智慧化升级,“智慧建 筑”是顺应建筑理念和实践必然方向。当前对智慧建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无 明确统一的概念和定义,智慧建筑并非对建筑进行简单的修饰,是建筑技术在新时 代信息技术变革下,建筑业引入新技术,满足新需求的必经之路。从智能建筑演进的视角看,智慧建筑是智能建筑在五个维度上拓展后形成的新 概念。这五个维度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要素边界维度、计算方式维度、新经 济模式维度。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行业 的赋能作用。智慧建筑应具有八个基本特征:实时感知、高效传输、自主控制、自主 学习、个性化定制、自寻优进化、自组织协同、智能决策。

图片

腾讯新总部——滨海大厦就是集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智慧大厦,可以实现 员工不用刷卡直接“刷脸”即可进入;访客在大堂等待时可通过手机与 AR、VR 设 备进行多种互动;提前在微信上就能预约电梯和到达楼层,再到指定电梯门等待;在大厦内部走动时,室内精准定位技术可以准确到一米内;下班后,打通 QQ 账号 的智能寻车导航系统,帮助员工顺利快速地开车回家等多种应用。

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迅速,万亿蓝海规模广阔。2018 年,我国智能建筑占新建建 筑的比例达到 40%,仍远低于美、日等分别超过 70%和 60%的成熟智能建筑市场的 占比,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预计未来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仍将 保持每年 3 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速度,预计到 2024 年,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 中的比例有望逼近 55.8%。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在 2005 年首次突破 200 亿元 之后,以每年 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08 年,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达到 355 亿元。随着下游建筑行业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2012 年,我国 智能建筑市场规模达到 861 亿元,同比增长 26.6%。2015 年,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 规模已突破 1800 亿元。未来,随着 5G、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建 筑行业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行业市场规模还会逐渐增大。2016-2020 年,我国 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继续保持 30%左右的增长,到 2020 年或可达 6400 亿元。

智慧建筑在实现“双碳”总体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亿欧智库发布的《2021 年中国商业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报告》指出,通过流程化、数字化和参数化的 方式,建立、表达和呈现工程模型,以实现指导项目全生命周期历程、优化工程项目 资源、提升工程施工效率等目的,打造“BIM+”模式。1)在建筑节能方面,建筑智 能化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帮助建筑内的电力、空调、照 明、电梯、防灾和防盗等设备协同合作,节省能源以及提升效率,提供楼宇自动化、 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和消防自动化的建筑环境。2)在低碳方 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在设计端实现对碳排放和能耗的监测管理、数据共享等优化, 减少浪费和碳排放。同时 BIM 技术应用有助于强化建筑低碳节能设计,比如在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时,可利用 BIM 进行能耗分析,比较不同材料性能,提供最优方案。3)在降低成本方面,BIM 技术可用于实现集成化设计并且辅助建筑物进行朝向和形 体选择,规避各专业交叉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设计的动态管理水平,大大节省 建筑成本。通过应用 BIM 技术,可以对建筑信息进行汇总,实现设计端、施工端等 全过程施工人员的协同合作;减少因信息传递误差造成的成本浪费。

图片

当智慧建筑向智慧城市延申,CIM(城市信息模型)应运而生。CIM 概念源起于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世博园区智能模型(Campus Intelligent Model),随着建筑行 业信息化逐步成熟,BIM、GIS 与 IoT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关联的 CIM 成为 社会各界多个领域的技术共识。1)BIM 是 CIM 的细胞。通过 BIM 技术可以有效地 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在建筑的设计协同、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直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作用。如果说城市是生命体,那么建筑就是构成生命组织的 细胞,因此,从 BIM 到 CIM 是从单个细胞到复杂生命体之间的转变。相比于过去的 城市规划管理重点关注单体 BIM 应用,未来则必然会更加强调单体之外的系统,在 CIM 中提供:能够大量嵌入 BIM 模型的母板;城市能源、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 支撑系统;连接真实世界的传感网络以及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价值。2)三维 GIS 与 IoT 的结合为 CIM 提供了底板。GIS 技术经过长期发展而实现了两个关键提升,即 三维化和轻量化。其中,三维 GIS 的发展,将过去基于平面坐标系的工程体系转变 为可以更加直观传达信息的服务体系,因而可以面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而模型的 轻量化,可以在网页端实现快速加载千万构件级别的城市环境,因而支持远程访问 CIM 应用,提升了 CIM 应用的便捷性。IoT 技术的导入,增强了 GIS 与真实世界互 动的能力,随着 5G 甚至 6G 通讯技术日趋成熟,IoT 将有助于更加高效地建立物理 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联系。以三维 GIS 和 IoT 技术为底板,CIM 能够将真实、动态的 城市数据精准落位在空间坐标中,为智能模型提供可靠的运行环境。

我国 CIM 建设不断推进。2021 年 7 月 28 日全国首个城市信息模型(CIM)基 础平台——广州 CIM 平台正式发布,展示“CIM+”6 大应用体系,分别为“CIM+工 改”“CIM+智慧工地”“CIM+城市更新”“CIM+智慧园区”“CIM+智慧社区”,以及 “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这是广州乃至全国智慧城市探索的重要一步。2022 年 1 月 9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行业标准, 编号为 CJJ/T315-2022,自 2022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该标准旨在规范城市信息模 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3 技术推广:智慧工地拓展新赛道

智慧工地是一种崭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智慧工地即 施工现场全面数字化过程,使用 BIM、IoT、云、移动、大数据、AI 等关键技术,进行 生产要素、管理过程、建筑物实体的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最终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帮助项目实现精益管理。智慧工地各子系统的深入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施工现 场人、机、料、法、环的整合与控制,有利于成本管控,可实现原本工地上粗放式管 理模式往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达到高效管理和有效监控的效 果。从实施成本角度来看智慧工地的市场容量,应各项目信息化要求不同,单个项 目智慧工地管理工具的采购总额可达 20 万元以上。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来看, 据发改委统计数据,2016 年,全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112.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0%;施工项目 79.0 万个,比上年增加 12.7 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49.3 万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9%;新开工项目 61.8 万个,比上年增加 12.3 万个。根据广 联达 2020 年投资大会披露的数据,单个项目级智慧工地解决方案服务费年平均在 10 万元以上,以每年约 60 万个项目计算,智慧工地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可达 600 万元左右,市场空间巨大。

图片

智慧工地是数字建造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 BIM 场景化应用的主要市场。多采 用“平台+组件”的形式。广联达形成了以 BIM 平台为核心,“平台+组件”式的“BIM+智慧工地”解决方 案。广联达 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利用 IoT、BIM、大数据、AI 等核心技术, 实时采集现场数据,自动分析建模,精准分析、智能决策、科学评价,形成一套数据 驱动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施工企业提供生产提效、安全可控、成本节约的项目企业 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功能有:1)集成平台,统一入口,整体呈现项目进度、质安、机械等相关 信息;2)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现场 80 余类硬件设备,实时监测,及时预警;3) 根据系统存储的软硬件数据,自动生成周报,减轻一线人员工作量;4)真实数据采 集,消除数据孤岛,数据综合分析,提供决策依据;5)AI 智能视频,自动监测隐患 及人员违规,及时报警并保存资料。

引入广联达 BIM+智慧工地平台进行管理的工程项目已有不少,如深圳市金融 科技研究院建设项目,通过智慧工地平台集成多维综合应用管理,将产生的数据汇 集,形成数据中心;各个应用模块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并形成联动,同时 平台将关键指标、数据以及分析结果以项目 BI(Business Intelligence)的方式集中 呈现给项目管理者,并智能识别问题进行预警。

图片

品茗股份的智慧工地产品采用“平台+组件”的业务形态,形成数字建造中台 技术体系和终端智能设备形成端到平台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能力优势。针对建造过 程中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客户的不同采购需求,各子系统作为独立产品组件,可承担 一定的应用场景数字化任务。其次通过云平台快速组件、数据采集、分析和整合,汇 总建模,形成数据中心“智慧工地云平台”。

1)从技术角度来看,智慧工地云平台以 BIM 三维可视化为基础,将施工现场组 件类软件、硬件系统集成至一个平台,通过公有云或私有云布局,整合工地现场的 碎片化应用,将产生的数据汇总,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形成 数据中心,实现统一的主数据、入口、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以及组件模块协同与数 据共享。基于此平台,可以为项目部提供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工地的信息化、 精细化、智能化管控。

2)从功能角度来看,公司智慧工地云平台产品除支持人员管理系统、工程进度、 现场环境监控、物料进出场等系统的数据实时传输外,还支持塔机监控、升降机监 控、基坑监控、高支模监控等基于 BIM 模型的施工现场数据采集、可视化展现和预 警反馈等功能,数字化赋能施工现场管理,该产品目前已经在国内众多施工现场得 以实施应用。

智慧工地产品具有技术壁垒,销售单价高。品茗股份智慧工地产品以实现施工 现场某项或某系列信息化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绝大多数产品均内嵌公司核心技术成 果,种类较为丰富,应用于施工项目现场时尺寸规格、产品组合各有不同,价格差异 较大,其中销售占比较大的主要有塔机安全监测系统和升降机安全监控系统,其中 塔机安全监测系统的单价可达 12000 元。

图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文琳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