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稚芙:有爱的人生,每一天都快乐

 民国女子 2022-07-12 发布于湖南

▲周稚芙

在民国名媛中,周稚芙实在名不见经传。百科她的资料,仅有的羽毛还不是自己赚的——晚清两江总督周馥的曾孙女,旧上海着名的实业家、“邮票大王”周今觉的七女儿,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侄子唐明善的妻子。

周今觉的儿子们都很出色。长子周震良是山东工学院电机系教授;次子周煦良是文学翻译家,曾担任上海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三子周炜良则是海外有名的数学家。

八姐妹中,三姐周叔苹最出名,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品学兼优,一口英文尤其出色,一手好文章也常见诸报端,在中西女中有“中西皇后”的美誉,还上过《良友》的封面。

三姐周叔苹

周稚芙可以算得上没出息了——成家了还带着儿女到父母家蹭吃,简直是妥妥的啃老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她,经历了国家的战争和动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却活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小时候,父母宠爱;结婚后,夫妻恩爱;中年之后,小辈敬爱;一直耳聪目明活到了百岁。

兄弟姐妹中,不是最漂亮,也不是最有才华,凭什么她的生活永远明媚?

她说:“我的一生都沉浸在爱里,所以一直都很快乐。”

01

周稚芙从小便聪明伶俐,活泼乖巧,最得父母宠爱。据说,周今觉经常带孩子们到游艇上玩。因为兄弟姐们多,大家只能轮流去玩,但只有七小姐每个星期都可以陪着父亲去。

也许在周今觉夫妇的眼里,周稚芙就和她的名字一样,永远都是稚嫩的小女孩。据说,小时候周稚芙夜里总蹬被子,周今觉就常常在夜里去女儿房间,专门为她盖被子。一直到上中学,周稚芙每天都有父亲的轿车接送。

▲ 童年时的周稚芙,图片出自《上海滩名门闺秀》

结婚之后,为了离娘家近一点,周稚芙买下太原路的一处大房子,雇了五个佣人,一个孩子用三个保姆(一个管吃,一个管玩,一个打杂)。尽管生活如此优渥,她还是每晚和丈夫儿子一起去父母家吃饭。

我见过太多父母,面对几个儿女,最放心的永远是那个能力最强的,总放心不下、最怜惜的永远是那个最弱的孩子。也许是兄弟姐妹们太出色了,七小姐周稚芙实在让父母怜惜。

哪怕有丈夫疼爱,财产庞大,父亲周今觉还是放不下这个七女儿。他教她理财:“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搞多样化,买一点外股,买一点华股,买一点房产,留一点现金,藏一点首饰,一旦哪一样行情坏了,你还有另外几样。”

母亲依然当她是需要自己照顾的小女孩。周稚芙曾经回忆,由于她好上火,母亲总是天天叫佣人中午给她送西洋参汤和海带淡菜汤,而且叮嘱佣人,一定要亲眼看见七小姐喝下去才能回来。

▲ 1932年周今觉夫妇与七女稚芙(左二)、八女稚琼(左一)摄于思南路88号周氏寓所花园

周稚芙呢,也总是能让佣人高高兴兴回去复命。她深深懂得,哥哥姐姐们一个个都飞出去闯荡,昔日热闹欢腾的大家庭,如今冷冷清清,父母一定会失落、孤独。此时的自己,能够陪伴父母,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被儿女需要的幸福,这何尝不是一种孝?

试问,这样的孩子,哪个父母不喜?

02

1933年,周稚芙从中西女塾(后称“中西女中”)毕业。

当时能进入中西女塾读书的人,大多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宋庆龄姐妹、黄楚九的女儿、曹汝霖的儿媳、荣毅仁的姐姐、曾国藩的外曾孙女都出自该校。

尽管如此,学校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一视同仁,功课是她们上学时唯一的衡量标准。于芷苹在《上海“中西女塾”杂忆》中回忆,一位美国教师曾经当堂指责某国民政府一个次长的女儿说:“你这样糟的成绩,也不怕给你家人丢脸啊 ! ”

▲ 图片出自《上海滩名门闺秀》

周家八姐妹都在中西女塾念书,个个气度不凡。毕业后的周稚芙到一家广告公司当了速记员,努力践行自己“做独立女性”的宣言。不过,她和其他姐妹们不同,似乎胸无大志,总能随遇而安。工作第二年她便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唐明善结了婚。

周今觉夫妇的确为女儿选择到了良人。唐明善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侄子,也算名门之后。和周稚芙一样,他在家族里也表现平平。

▲ 新婚留影

看看!新郎,慈眉善目的模样;新娘,温柔娴静的眉眼。再瞧他们的新婚留影,没有豪华的场面,也没有恢弘的气势,背景是十床被子,是不是很接地气?

婚后,小夫妻住在忆定村(江苏路)里面最后一栋三层楼的别墅。楼下是客厅和餐厅,三楼前间住着婆婆,小两口住在二楼,一间卧室,一间书房。

据说,结婚的家具是在时代家具公司定做的柚木家具,共两套,一套在卧室,价值1200银元;一套在客厅,800银元。要知道,当时在上海,1块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可以想象有多么奢华!

▲ 忆丁村

后来生了孩子,她们一家就搬到了台拉斯脱路(现太原路台拉新村)一栋三层洋房。这里安静宽敞且造型考究,比原来的住房宽敞,还有热水汀和打蜡地板。当然,更主要的是,周稚芙想离父母更近一点。

夫妇二人和寻常的夫妻一样,按部就班成家、生子。他们都是看重家庭的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在此一住便是三十多年,一直到十年浩劫的降临。

03

1949年2月9日,周今觉逝世,终年71岁。他最放心不下的依然是自己的七女儿。他给她名下也分了一些房产,如南阳路上的南阳公寓,新乐路上的四栋楼,让她好好经营,做个衣食无忧的包租婆。

不过,在周稚芙看来,父亲留给自己最宝贵的应当是一句话:“不过,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要紧的,是一生要乐观。”她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并受益终生。

建国后,周家的兄弟姐妹们四散各方,周稚芙留了下来。

她积极行动,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新人。街道开公私合营动员大会,刚听完报告,她就把南阳公寓及南阳路的两栋楼、新乐路的四栋楼等房产捐献了。她到房管所上班,可是在别人的眼里,她永远是“资产阶级娇小姐”,半年后只得辞职。

原以为丈夫工作,自己凭着定息,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走下去。谁知迎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不久,红卫兵上门。四天四夜,不但钻戒金条、貂皮古董被抄,全家五口人也被赶出太原路的房子,搬到了襄阳南路两间朝北的房间里。

当时的周稚芙已经年过半百,丈夫有病,儿子被关,全家人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28元。一夜之间从百万富翁变成了穷人,唐明善愁眉不展,整天唉声叹气,好几次闪过自杀的念头。

豁达知命的周稚芙没有怨天尤人,和孩子们相处也从来不焦躁。她安慰丈夫:“要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没事的,过几年就好了。” 然后她就在家里找“劫后余资”。

还别说,果然就翻到了那么一点漏网之鱼,她赶紧去淮海中路陕西路口的旧货寄卖商店卖。结果到那里一看,许多大家族的后人都去那里,这下更释然了,原来大家的境遇都是一样的。

在那样的艰苦中,她依然不忘开心地笑。据说,有一次她路过一个大饼摊,想买一只五分钱的豆沙大饼。可是口袋里只有四分。于是她只能买了三分钱一个带葱花的咸大饼。回家后,她和丈夫一人一半,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大饼,她看着丈夫的愁眉苦脸,忽然想要开一个玩笑——她从口袋里摸出仅剩下的一分钱,对丈夫说:“算了,这一分钱也不要了吧,让我们当个彻底的穷光蛋吧!”说罢哈哈大笑。当然,这一分钱她没有扔,毕竟小日子太难了。

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互相关爱,唐明善也渐渐乐观坚强起来。周稚芙的孙子回忆当年,说:“她给了我最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在苦难中,也能感受到爱的快乐。”

▲文革中的全家福

后来,唐明善去世,儿子唐无忌买了大房子,让她跟着自己一起生活。但她仍然坚持住在自己的小屋里,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每天上午她把一天的事情做完,下午则和伙伴们一起锻炼。她还喜欢和老朋友们聚会,打打小麻将,每天都活得开开心心。

▲95岁的周稚芙依旧眼不花,耳不聋,记忆清晰,嗓音清亮。(童国忠摄)

2012年,这个一生在爱与被爱中的女子安然告别人间,享年100岁。

作者秋月,简简单单,爱人间,喜欢一切有趣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