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体系再梳理---策略与选股框架

 黄庭见神 2022-07-12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全文6500字,大约需要5-10分钟时间阅读。对我的投资体系又重新完整梳理了一遍。

投资价值从哪来?

估值与发展阶段有关,经过麦肯锡大量案例和数据实证分析证明。未来有高成长,就应该获得高估值。如果没有,那就是市场错了,属于大机会。

PE、PB,只反映当下静态结果,对未来没有解释力。只有结合当下预判未来,找到预期差才有意义。

企业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关键在于市场与客观之间的定价错位。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能够有效定价。高成长必然对应高估值,没有便宜可占。

少数情况下,市场才会定价失效。一种是系统性泥沙俱下,一种是对即将产生的巨大变化还未充分认知。

前者,基于宏观大势的冷热感知和人性的理解,是可遇不可求的时代性机会。

后者,基于行业与企业研究,找到未被充分认知的变化,属于可把握的机会。

有一种变化短期且剧烈,有一种变化长期且缓慢。

复利核心是时间,所以巴菲特选择“长坡厚雪”,也就是慢变化,可持续。

但伟大可持续成长的企业,少之又少,再碰到泥沙俱下的情况叠加,更是难得一遇。因此,老巴说一生只要打几个孔就行。这种慢变化的投资比较轻松,耐心和果断的要求比较高。

当然,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阶段性产物。最终会从导入,成长,成熟,到衰退。极少数能从成熟到稳定,或者从成熟到二次增长。

较短时间内参与企业兴衰变化,获得的投资价值既快又大。缺点是变化结束后,又需要找新标的。对学习力,精力,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考验。

两种方法,内在逻辑都一样,以企业为核心,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只是对变化大小,参与方式有不同选择。

变化越大,价值越大。短期变化越大,风险越大,收益也越大。世界是公平的,短期暴富都是承担了巨大风险的人。

我主要谈这种相对快变化所带来的价值。比较适合对投资研究非常感兴趣,且对自我成长要求更高的投资者。

这种方式,最核心的就是对企业价值环节发展阶段进行定位。

策略&选股框架---格局改善下的产能释放

投资理念决定了赚什么钱和最终方向。选股框架决定了筛选路径和价值取舍。

理念很简单: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价值来源于波动还是企业自身,这是最本质的价值认识,看似简单,但极其深刻。2、投资是一种赚钱模式,不是一种随机赌博,能够长期实现复利。本质就是以便宜价格买到高价值东西。由于预判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安全边际。

这就像,告诉你上山的路很容易,方向就在那里,但具体会碰上什么风险,遇到啥样的恶劣天气,或者狼虫虎豹,预先是不知道的。最终活下来并成功登顶,不是背理论就可以。灵活应对,不断学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白了,就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会某个套路。

真正高手都是心法和内力非常强,招式千变万化,但都是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

所以,如何形成自己应对市场的理念,筛选出自己可把握的标的,形成一套稳定投资体系才是长期在市场生存的根本。

关于理念,我个人觉得,能理解的一瞬间就理解了,不能理解的大概也很难理解。路有千万条,最终选哪个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是性格与过去所有经历认知的集合,某种程度上天注定。

关于选股,后天可以习得,这是一套方法论。当然,也是理念部分延申,有什么样理念,选出什么股票。

这篇文章重点是对高价值标的筛选与行业策略梳理和总结。

策略方面:鉴于A股特性,行业选择必须符合国家鼓励方向,至少不能有打压或潜在社会危害,不利于公平或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其次,阶段性受到宏观政策偏好影响,容易形成共识的行业。

筛选方面:我认为的高价值标的,就是企业有较大变化,尚未被市场认识到,且自身具备优秀基因,已经过市场竞争检验,遇到了新的机遇和市场变化,格局不仅改善,产能也能跟上,可以吃到行业变化的红利。

或者,虽未经过市场检验,但企业具备优秀基因,能够在渗透率饱和情况下提升市占率,因自身或其他政策变化可以改善供给格局,同时扩大产能吃掉存量市场。

具体分三个方面:产业价值环节,产业需求阶段,行业供给特征。

一、投资就是投阶段

每个产业都有上中下游。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需要经历原料获取,设备采购,设计,制造,检测,营销,渠道,最终到消费者手上。

整个生产过程涉及的零部件公司非常多。不同环节,所获得的价值不同,管理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渠道为王,品牌为王,甚至制造为王等等探讨。

到底哪个环节,价值最大呢?

其实,没有绝对,要具体分阶段看。不同时期,谁的话语权越大,谁的影响力就越大,整个产业上价值就往那里流。

核心原因---物以稀为贵,这就是生意本质。

一件事,门槛越来越低,能做的越来越多,话语权就越来越低。

当生产变得越来越简单,渠道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当互联网和物流快速发展,生产又反过来变得重要。

维持稀缺性和实现规模性,是矛盾体。规模要变大,必须让生产变得简单可复制,迅速降低成本,自然就丧失了稀缺性。当规模越来越大,普及率越来越高,就需要雇用更多员工,造福更多客户,则盈利能力就越来越低。利润都分享给了员工和客户,估值自然就越来越低。

估值和稀缺性有关,规模和市场空间有关。

因此,老巴“护城河”闪亮登场。

护城河作用,是为了维持稀缺性,保证估值不下降。在这个前提下,市场规模还可以扩大或持续,才是产生长期复利的根本。

然而,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牢不可破的护城河,像苹果、可口、吉列、喜诗一样的极其稀少。

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阶段性。一个很赚钱的技术,会有一堆聪明人想办法学习和模仿,技术扩散造福了社会,却减少了资本回报率。

所以,可选范围更大的投资,本质上就是投阶段。

赚估值拔高的钱?还是赚规模扩大的钱?又或是赚估值和规模同时提高的钱?

这就需要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取舍和选择。

二、产业需求与行业供给的交叉分析

供需结构动态变化,贯穿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对企业最终分析落脚点,就是对未来供需的判断。

这是一种横向分析,可以找到优秀企业,适用范围比较广。但很难找到伟大企业,因为伟大企业需要产业链纵向深挖,其卡位非常关键。并且是能决定整个行业发展走向的中心企业。

供给变化,直接影响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估值。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盈利规模,进而影响企业能否长大。

1、企业发展第一阶段。单纯估值拔高,属于产业发展早期,技术比较稀缺。一则需求空间大,渗透率非常低,有想象力。二则供给跟不上,产能小。所以,市场会不断拔高估值。

属于需求想象空间大,但供给短期跟不上的模型。

这个阶段,行业趋势比较明显,有技术,有产能的企业确定性较高。否则,单纯拔高估值意义不大,无法有效转化为利润,且风险巨大,一旦市场认知出现扭转,杀跌会非常迅猛,且没有任何可以支撑的基本面。

绝大多数科技股在泡沫破灭时,市值轻松跌到零,也是这个原因。

由于技术早期壁垒较高,成本限制了规模扩张,只能不断想办法降低各环节成本,快速扩大产能,能够迅速将技术普及。

此阶段,第一,需要判断技术本身变化,以及工艺流程对成本影响。第二,要明确具体产能增加的量。

说实话,两者都很难,如果是新技术,本身就有一定认知门槛,不同路线选择和成本优化程度都具有不确定性。产能方面,设备、原料等等紧缺,具体产能投放速度也有不确定性。

因此,想在渗透率早期找到可投标的,对投资人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跟踪和调研也要高频和准确。

很多第三方研究机构,以内容和报告为主要业务,基本上都是找半导体、新材料、创新药等等新技术、新应用去研究。

这种才能源源不断产生新内容,且需要持续研究和跟踪,投资者对信息获取渴求度比较高,进而产生了研究外包需求。

我个人认为,早期阶段大趋势比较明显,但个股选择难度很大。如果正好是行业内人士,非常有优势,能找到产能释放较快的企业会较大收益。

对普通人和行外人士而言,适合直接选择行业ETF,参与整个行业大发展就可以了。风险和收益比较划算。

2、企业发展第二阶段。单纯规模扩大,属于企业高速成长期,技术逐渐成熟,可复制并溢出,成本快速下降,需求迸发同时产能大幅释放。

这个阶段,供给端企业数量会大幅增加,好在市场需求增速较快,处在增量扩大中。大家比拼的就是上产能速度和成本优化能力。

这个阶段相对来说比较短暂,机会稍纵即逝,从技术稀缺到技术扩散,市场经济下,大量初创企业会冒出来,去满足市场需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期。成长期企业最大特点就是估值和规模在对冲式赛跑。随着营收规模扩大,估值会逐渐下降。技术越来越没有壁垒,稀缺性越来越低。最终反映到资本市场,就是业绩确实增长了,但市值没有增长。

因此,投资这个阶段的公司,相对也比较难。需要能看出哪些企业在成长中不断构建着更远期的竞争壁垒,也就是所谓的“护城河”,不断提高生意稀缺性。

因为,真正厮杀阶段还没到,一旦进入供给过剩,盈利能力和规模都会出现下滑。只有那些真正在奔跑时不忘增强自身能力的企业,才能维持估值水平和规模。

但一般行业整体性竞争加剧,优秀企业仅仅是好于同行而已,一样会受到大环境恶劣影响。

整体而言,高速成长期,因为优秀企业混在千军万马中,期间如果构筑护城河,还会导致资源无法充分放在抢市场方面。最终,不一定有那些激进公司跑的快。

况且,规模扩大和估值是矛盾体。最终,赚了业绩,掉了估值,投资人没有赚钱。

除非找到非常激进的企业,能够快速增长,扩大规模。但往往也不是时间的朋友,价值回归起来也比较快。

所以,这个阶段投资非常不容易,确定性低风险高,还无法长持。

3、企业发展第三阶段。盈利能力稳定,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估值不再由技术稀缺性来决定,而是由市场地位来决定。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市占率”,市占率本质上代表了供给格局,在供给端可控的情况下,价格就可控,进而毛利率稳定,ROE稳定,盈利能力就趋于稳定。则估值也就会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

这个区间,大致就是其商业模式决定。受限于纵向产业链溢价能力。

这个阶段,企业经历了充分厮杀和竞争,在快速成长之后,渗透率达到了较高水平。市场空间被挖掘殆尽,增量转存量。

大量企业从产能比拼,到价格比拼,最终优秀企业会从价格战中胜出,或者通过成长过程中“护城河”打造,构建价格竞争防线,能够抵御环境恶化。

最终跑出来的企业,估值会大幅提升,且市场规模也会扩大。这就是诞生优秀企业,实现戴维斯双击过程。比如说,过去的格力电器。

这个阶段投资,往往能遇到一个好价格,因为恶性竞争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到极致。处于一个即将反转拐点,进入提升估值和业绩阶段。优秀企业过去积累的能力,准备大幅释放,收拾残局。

当然,此阶段对投资人识别优秀企业提出了要求。尤其在行业低谷期,市场还未真正筛选出优秀者,想要提前发现优秀基因,也是一个不小挑战。

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企业文化和创始人战略远见和执行力有充分认可和理解。财务指标也许比同业没有多少优势,甚至还会略差。毕竟,构建优势需要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着眼长远。

因此,很少见到能通过财务指标提前筛选出优秀企业的方法。

而且,对于投资人,优秀者没有跑出来之前,非行业内人士也很难提前了解。能够关注到,也有一些机缘巧合和运气成分在里面。

当然,这个阶段属于格局改善下产能可释放模型,是可以努力去寻找的方向。

4、企业发展第四阶段。属于要么稳定,要么衰退,要么二次成长。

企业想在成熟期后保持稳定,最大影响因素是需求端可持续。有些生意需求随着满足而递减,待到渗透率完全释放,需求萎缩,企业如果不能找到第二条成长业务,就会进入衰退到破产阶段。

当然,如果需求是可持续的,比如消费品,尤其是高频消费品,且高频消耗性消费品。就会有一条比较长的需求生命周期。

这就是巴老名言“长坡厚雪”,主要还是针对需求端。

比如:茅台,喜诗,吉列,可口,几乎都是这种特征。需求高频可消耗,不会因为需求饱和而无法持续贡献现金流。

长期复利的根本,首先就是需求可持续。

绝大多数企业,就是因为需求消失无法进行二次业务转型而退出破产。科技类企业,尤其以技术为驱动,核心能力变化较快。非常容易随着时代变迁而淘汰。

这也是巴菲特不怎么涉及科技股的原因,并不是老巴不懂科技,而是变化快的东西,完全不具备复利基础。老巴和盖茨关系很好,认识好多年,不可能对科技互联网这些不了解。

稳定性较强的高频消耗类标的,需要时间去实现价值。只要格局还有一定改善,还能实现估值抬升。如果供给端还比较稀缺,那就能长期维持在较高估值水平。

最典型的就是“茅台”。供给端极其稀缺,需求端持续稳定。既拥有稀缺性,又具有长期规模优势。是非常完美的复利型标的。

因此,绝大多数企业想跑赢茅台,是非常困难的事。特别拉长周期看,大多数都价值回归了,毕竟维持短期供需错配容易,维持超长期供需错配不是一般的难。

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二次成长。经过前三个阶段发展,尤其是第三阶段,在原有业务充分竞争后厮杀出来,拥有的是一种竞争地位优势。如果需求端还有缓慢且稳定增长,供给端数量不再增加,价格可以控制。

那么,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稳定现金流基本盘,这时候资本市场一般给这种成熟型偏传统企业估值较低。如果有新需求出现,公司积极布局,能够迅速上产能,在原有体系基础上,非常容易将投资转化为利润。

即使,不能完全实现投入转化,原有业务也可以给予稳定支撑,况且偏传统的估值水平,给予了较好的安全保护。

而且有过成功经验,在一轮周期后还胜出的企业,对新业务投资非常谨慎,成功可能性更高。

当然,更重要的是新业务需求与原有业务相关,并非进入一个新行业。这时候就会出现,“低估 高成长”,所谓的“高概率和高赔率”同时出现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没有新需求出现,但需求稳定性和消耗性比较好,仅仅是因为供给端优化,格局越来越好。就会出现估值不断抬高的情况。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有标的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供应,那就能吃到行业格局改善的红利。

比如说,短期因为环保政策趋严,强制去产能,供给收缩并逐渐稳定。同时,又因为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新能源材料和电池生产也属于高耗能,对能源需求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多。陕西煤业就是典型例子。

总之,横向企业研究就是要动态分析供需结构,尤其更多从供给端思考改变的可能性和稳定性。同时,筛选标准和取舍就是要能格局改善情况下产能扩大。

三、纵向产业链价值流向分析

除了横向供给分析,纵向研究非常重要。产业链也会有链主企业,属于整个行业核心节点,能带动整个上下游提升和发展。这种卡位,往往造就伟大企业。

一个大的产业需求,主要来自于终端品带动,进而拉动整个产业链持续发展,是整体需求的源泉。

比如,过去3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带动钢铁,水泥,建筑,建材,家电,家具,家装等等,直接或间接对GDP创造形成巨大影响。

由于产业链比较宽,也比较长。所以,依附于房地产之上的企业,都获得了较大行业性成长机会。

整个上下游中:资源类,制造类,总装类,设计类,检测类,渠道类,品牌类。

最终谁获得了整个行业大发展的丰厚利润,要看链条上,价值更容易往哪个环节集中?

很明显,抛开供给,这个与商业模式有关,最简单的微笑曲线价值图。最上游设计,最下游渠道客户。用较少资产能够获得更大收益。资产回报率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强的。

掌握产品终端设计研发,就控制了最终产品形态。掌握C端消费者,拥有品牌,就拥有了消费者心智。两者结合,能够完全影响市场。

所以,苹果是伟大企业。掌握产业链核心,所有依附于果链上的零部件厂商,虽然也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苹果施加了更大影响,苹果决策变化甚至决定了下游厂商的生死。

这种伟大企业,相当稀少,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并决定行业方向,属于极品。属于那种卖了会后悔的标的。一旦有好机会介入,就应该长期持有。

当然,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价值链其中一个环节,需要我们通过横向角度对供给进行分析,最终阶段性的投资。

因此,行业策略配置,往往是对价值流向的一种思考和判断。

需要很强的商业穿透力,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拥有捕捉伟大企业的能力。

总 结

1、策略上要符合A股特征,找政策和国家不打击行业。同时,容易形成集体共识,具备中长期发展趋势。

2、筛选方面。纵向思考哪个环节卡位最优,资产回报率较高。横向角度,分析供给特征,找到格局改善,产能可释放,能吃到行业利润的阿尔法企业,实现戴维斯双击。

3、万物皆周期,投企业就是投阶段。找确定性更强,成长性更高,行业或自身巨大变化未被市场预期的企业。

投最肥美的确定性成长阶段,进行攻击。再配合高频消耗“长坡厚雪”型企业,进行防守。

形成一套攻防兼备的投资体系,并不断进行迭代升级。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