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聞鍾記郵 | 31枚明信片记录30年的邮缘

 新用户1656D5Tm 2022-07-12 发布于河北






聞鍾記郵(4278)31枚明信片记录30年的邮缘






上周收到了《中国集邮报》社从北京寄给我的邮件,信封中装了一套塑封的明信片,厚厚的一沓,这是报社为纪念《中国集邮报》创刊30周年,专门设计发行的一套无资明信片,背面主图案是1992年至2022年每一年的第一期《中国集邮报》。这个创意很独特,从这31枚明信片上也能看出30年来《中国集邮报》报头的变化。感谢《中国集邮报》编辑部的厚爱,在报纸创刊30周年的时候,得到这样一套有意义的明信片。
在欣赏31枚《中国集邮报》创刊30周年明信片的时候,体会到了一种时节如流,岁月不居的感觉。圣人有“三十而立”的感叹,放在这里的话,只能说《中国集邮报》当得起这个“立”字。三十年的时光对于一个人而言,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一般人能走过一个甲子已属不易,尽管当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岁,但距离3个三十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尽管只有31枚明信片,这一枚明信片就代表了一年,这30年的《中国集邮报》有多少?2646份,摞起来有多高?没有算过,至少应该有1米吧?没有详细测算过,只不过每一年的报纸我都会精心保藏起来。这30年的报纸我都是按年包好存放,也被有搞合订本,就是图一个翻阅方便。我订阅的期刊、报纸也同样没有合订,也是出于翻阅方便的缘故。看着逐年增高的《中国集邮报》,专门腾出了一个柜子存放,主要是防潮。
回望1992年,《中国集邮报》创刊的时候本人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每天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基本上奔波在夜校与路上,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看邮票,每周除了上夜校的6天,剩下一天的夜晚就是在邮票的陪伴下入眠的。当《中国集邮报》创刊之后的第二个月,自费订阅了这份报纸,一直到今天。那些年从事的工作就是集邮,而学本领和集邮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中国集邮报》。不知不觉间,时光一去三十年,再过6年我也要到了退休的年龄了,看来以后的日子中,《中国集邮报》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的。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但与《中国集邮报》的故事还在延续。感谢这些年为我编发稿件的《中国集邮报》的编辑老师们,蔡总编、欢雪副总编、日升老师、王爽编辑、戴元元编辑、小鲁编辑、黄玉魁编辑,还有宏伟老师。正是他们的鼓励,让我从《中国集邮报》的读者成为邮文的作者。还要感谢李毅民、赖景耀、王宏伟三位会士,还有黄剑波、高晓恩、曾凡勇、武书敏等专栏文章的合作老师们。
与《中国集邮报》一同走过的30年,让我也从不谙集邮事,只知道买邮票的集邮小白,向《中国集邮报》邮文作者,省集邮学术委员。省级邮展评审员、征集员,邮集作者,集邮论文作者转变,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中国集邮报》。看着31枚明信片,回想着与《中国集邮报》一同走过的30年,这是一种荣幸。尤其是与蔡总编、黄玉魁老师、王爽老师、王宏伟老师等编辑还混成了朋友。每一次去北京,少不得要去编辑部与这些编辑老师见个面,聊聊天。
过去中国人讲究见字如面,但今天见到了31枚明信片上的《中国集邮报》,何尝不是惺惺相惜?忘不了在北京甚至外地与宏伟老师一同拍照,一同采访,一起聚餐。忘不了蔡总编陪我参观北海大清邮局、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梅兰芳故居。忘不了黄玉魁老师在QQ上教我如何编辑文章,如何做到取舍。也忘不了读者服务部的老师及时为我补报。在多年的交往中,与很多的编辑老师已经成为了朋友。期待着《中国集邮报》能陪着集邮者,陪着我一直走下去。

闻锺集邮

有图有真相

关于闻锺集邮

与闻锺集邮有关的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7年。集邮写作20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