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犯了什么错?为何李白、杜甫、王昌龄排着队要揍它?

 東泰山人 2022-07-1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提说起楼兰,总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曾是西域古国名,曾向汉朝称臣,又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盛极一时,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存在了600余年的古老国家突然消失了,有人说是亡于战乱频发,有人说是亡于生态恶劣,总之,楼兰的灭亡是神秘的。

对现代人来说,楼兰响当当的大名,多半要归功于唐诗,因为对于唐朝诗人来说,攻破楼兰好像是他们共同的愿望,李白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说“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岑参说“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当然少不了那句最著名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不但赞颂了边关将士不畏艰险的壮志豪情,而且也带我们认识了楼兰这个地方。

图片
图片

从军行·其四

图片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图片
图片

塞下曲六首·其一

图片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图片
图片

秦州杂诗·其七

图片

唐·杜甫

 莽莽万重山, 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 衰飒正摧颜。

从诗圣和诗仙的诗句里面,我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一股杀气。

所以,这个楼兰到底干了什么,以至于让中原人如此痛恨他们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了解一下吧。

其实楼兰是汉朝时期的一个西域小国,位于现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总人口不过只有一万多人。不过,我们却不可小瞧这个只有一万多口人的国家。因为它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楼兰正好位于匈奴和汉朝来往的交通要塞上,无论是匈奴要攻打汉朝,还是汉朝要攻打匈奴,都必须经过楼兰这个必经之地。

图片

然而楼兰长期夹在匈奴和汉朝的对峙之中,日子也是十分的难过,所以他们便决定结束那样的日子。楼兰王称臣,但他心里并不安分,经常跟汉朝的另一个强大敌人匈奴搞些情报和经贸交易,导致楼兰国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跟匈奴一起进犯汉朝,楼兰王都被活捉了好几个,捉了又放,放了又捉,孟获都只七擒七纵,楼兰不知道反复无常了多少次。

楼兰王去世之后,双方又急着将那两名质子送回去争抢王位,最后由于地理优势,还是被匈奴那边给抢了先,成功继承了皇位。而这个皇子自小在匈奴长大,所以继承皇位之后便再次倒向了匈奴。

我们知道,凡是国家有重大事件,不管什么时代的读书人,总是最敏感,也最激愤。他们都会满腔热情地参与进来,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楼兰国当时和汉朝的这段恩怨被写进后来的很多诗人、词人的句子里,楼兰也成了诗人们眼中必须破灭的一个地方。

图片

王昌龄还有“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等诗句。

除了王昌龄,抒发这件事的,还有李白的“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岑参的“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陈子昂的“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另外,还有宋代文天祥的“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张元干的“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等。

公元前77年,西汉勇士、外交家傅介子出使西域,借抚慰各国之机,杀了楼兰王,并把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迁都扜泥城,向汉朝称臣。汉朝派兵在其境内的伊循城内屯田,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图片

后来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里的水逐渐萎缩、减少,楼兰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城民众介于当地严重干旱,无法生存,便遗弃了楼兰城。他们在逐渐南移的过程中,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许多小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

公元448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西征。他率精兵五千神速进兵鄯善国。当时的鄯善国百姓正在田野里耕种、放牧,没有一点应战准备。

万度归下令,秋毫无犯,不许伤害百姓,违者重处。鄯善国的将士、百姓见状,深受感动。鄯善国王真达也主动出城投降。北魏另外派韩拔管理鄯善国原境内事宜,和内陆一样实行郡县制,收取赋税。

图片

至此,前后经历了约600多年的古代楼兰国(鄯善国)灭亡。

当然,这是依据史料作出的判断。关于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另外还有几种假说。说楼兰国于公元前176年建国,历经800多年以后,于公元630年突然神秘消失不见了。

源自:唐诗宋词元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