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后期,大同守军奉命要调往太原、绥远,司令为何屡屡回绝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2-07-12 发布于河南

编辑搜图

解放军攻打临汾城

1948年7月,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和“山西王”阎锡山先后给大同守军司令于镇河下令,让其将防务移交给从绥远南下的骑兵12旅鄂友三部,自己立即率麾下部队撤往太原,协助加强省会的防守。原来,此时解放军徐向前部已经解放了晋南最后一座城市——临汾,偌大的山西省仅有太原、大同和晋中十余座县城仍在国民党军的控制下,形势岌岌可危。

编辑搜图

《解放大同》

于镇河指挥17000人驻守大同

为了集中兵力固守太原、晋中,孤悬塞北的大同只能先放弃。毕竟此时的大同守军还有17000余人,其中包括暂编第38师、教导总队、雁北支队、坦克大队等正规军13000余人,还有山西省保安第9、12、21、22团等地方武装4000余人。这支武装在解放战争期间未受到太大打击,依然保持着战斗力。

负责指挥这17000余人的于镇河,原本担任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9军军长,1947年10月调到大同担任总指挥,并被授予陆军中将衔。1948年春改任第15兵团副司令官兼大同守备指挥部总指挥。上任伊始,大同周边就已经基本被解放军占领,为此于镇河全力整训部队,加强城防工事,准备长期固守。

编辑搜图

晋中14县解放

大同守军奉命南撤太原

此番接到傅作义、阎锡山的多次来电,于镇河深感形势严峻,但苦等了1个月,鄂友三的骑兵迟迟没有到达。8月份,阎锡山从太原发来电报,声称空军方面已经决定用大型运输机到大同机场,将所有守军南撤。当时,大同守军虽然在城外也有一座机场,但靠近城墙东北角,旁边又有河流阻隔,跑道无法加长,大型运输机无法起降。

为此,阎要求于镇河立即在城内加修机场,以便运输。不过,于镇河认为城内地势狭小,如果拆民房腾地方,势必激起民愤,因此迟迟没有动工。加之此时晋中战役已经结束,阎锡山不仅丢失了晋中14县,麾下部队也损失惨重,4个军9个师被全歼,还有大批保安团,总计损失10万余人,太原城已经朝不保夕。

编辑搜图

平津战役期间天津解放

不想当炮灰拒绝南调太原

于镇河担心南下当炮灰,遂捏造情报,声称南下途中的怀仁、山阴等地,新调来了2个旅的解放军,意图不明,如果南撤,势必受其。同时强调,其麾下士兵,大都是在雁北地区就地招募的,乡土观念浓厚,贸然撤退,必然发生逃跑,不经战斗就有瓦解的危险。一番说辞,使得阎锡山彻底打消了调动大同守军的念头。

但短短3个月后,大同守军又收到了来自南京国防部的调令,国防部新任参谋总长顾祝同下令于镇河,直接放弃大同,立即北上撤入绥远省境内。原来,此时平津战役第二阶段已经结束,天津城被东北野战军迅速攻克,北平的20万守军也被团团包围,傅作义甚至派出代表与解放军和谈,一旦其宣布起义,主政绥远的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董其武必定步其后尘。

编辑搜图

董其武率绥远全省起义

拒绝北调绥远后选择战场起义

董其武从1928年起就追随傅作义,历经21年风风雨雨,想靠着封官许愿拉拢是不可能了,要避免绥远省起义,只能增调其他派系部队对其进行牵制。但此时的华北地区,中央军已经损失殆尽,南京方面只能退而求其次,调动晋军序列的于镇河部北上搅局,尽可能拖延绥远省起义的进程。

但于镇河也精明得很,他深知仓促放弃大同,官兵家属必定无法带走,导致军心大乱;到了绥远以后,后勤补给就要靠董其武这位省主席提供,处处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即便董其武将来不愿起义,一旦解放军打过来,自己这支客军势必被放在最前线当炮灰。考虑再三,于镇河都觉得这趟是赔本买卖,遂下令全军不动,继续固守大同城。

编辑搜图

解放军攻克太原

一直到了1949年4月底,眼看连太原城也被解放,于镇河及麾下官兵彻底绝望,遂于5月1日宣布起义,大同解放。

编辑搜图

大同守军宣布投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