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密云五座楼长城环形穿越20170513

 活力的荒野 2022-07-12 发布于北京

  五座楼长城位于密云西五座楼山,海拔1020米距密约16公里。因长城沿脊而过,在顶部建有五座敌楼,遂改称今名。在五座楼长城上即可俯瞰密云水库,远眺云蒙群峰,又可饱览长城雄关,思古探幽,是一条成熟的穿越路线。

513日,早5:15从我和同事大腕从梨树沟村出发,横穿过密关路,顺着上山的小路前行,开始的路况很好,平坦宽阔,行走十分舒畅,15分钟后就到达了一个小水库。随后坡度陡然增大,又刮起了大风,登山难度也直线上升,自虐行程开始。一个小时后我们才到达了唯一的一座烽火台(也叫观日楼,可能因观看水库日出而得名吧)。这时的风越刮越大,估计应当有八九级吧,简直不敢在山脊之上站直身子,这里只是半山腰呀,山顶的风会有多大,我简直不敢想象。还好,这里的景致已经很美了,仰望山巅可以看到五座楼中的第一、二、三楼;俯瞰可以饱览密云水库全景。背倚高大的烽火台休息、补给,等待风小了些再走。

山下仰望烽火台与敌台

  接下来的行程愈加艰辛,山路更加陡峻、山风更加强硬,漫长的行程不断地摧残我们的意志、消耗我们的体力。艰难先进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在一个小高地上看到了北一楼,奇怪的是它居然跑到了我们的身后。我赶快打开六只脚地图循迹,才发现此前超虐的一段山路是直通北四楼的,而非北一楼,我本来计划从北一楼依次攀登到北五楼。这回可惨了,没办法只能将错就错了,也许还有惊喜在后面呢。

密云47号烽火台

  密云47号烽火台:建筑尺寸台通高5.17米,顶面积5.4×5.58米,下部周长(6.78+6.6)×2米,未进行过修缮,北侧约1000米处为长城主体。标本:城砖38×18×9.5厘米顶层,收分12%其他名称密石8号烽火台地点石城镇梨树沟村(西南山上)坐标东经116°47′,北纬40°30′高程:479米;材料现为石、灰建筑形式呈长方形,三横三纵式。

密云47号烽火台,《明蓟镇长城 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十卷白马关亓连口编号为“墩台38号”,俗称“孟良墩台”。墩体保存完好,平面方形,上小下大,用毛石、白灰灌浆砌成,台顶出檐,门道不存。东西长7米,南北宽5米,存高2.5米。

密云575号敌台,俗称“第一座楼”《明蓟镇长城 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十卷白马关亓连口(以下简称《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167号”。3×3建制敌楼,保存完好。

  第一座楼像个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块沃土几百年。

  遥望第一座楼。

  云575号敌台其他名称密石62号敌台;地点石城镇梨树沟村(西约4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47′,北纬40°30′高程747米;材料该台为砖、石、灰建筑形式三横三纵

楼体保存基本完好,内部结构完整。楼基高5.25米、楼体高4.6米、通存高9.85米。楼基用16层条石平铺。楼体南墙一门二箭窗,其余三墙皆三箭窗。内部结构由南北向筒拱三道和中间两道隔墙组成,隔墙上各有三券门。梯井位于南筒拱的西端。楼顶平面近方形,顶周砌一箍拔檐砖。从白马关台167号西南行,多悬崖绝壁,以山代墙,不筑石墙,到白马关台168号为487米,皆山险墙。

密云576号敌台俗称“第二座楼”,《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168号”。3×3建制敌楼,保存完好。

  膜拜576台

   密云576号敌台标准照。 

遥望密云576号敌台。

  云576号敌台其他名称密石63号敌台;地点石城镇梨树沟村(西约4.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46′,北纬40°30′高程770米;材料该台为砖、石、灰总体情况下部周长(10.65+10.75)×2米,中室面积10.05×10.25米,中层高4.70米,基座通高4.80米标本城砖41×19×9厘米,砖缝0.2×0.3厘米建筑形式长方形,中室为空心式三横三纵

楼体保存基本完好,内部结构未损,楼体通高10.1米。楼基近方形基底用十五至十六层条石平铺,以上砖砌到顶。南墙一门二箭窗,门居中,窗列东西,其余三墙各三箭窗。内部结构,南北向筒拱三道和中间两道隔墙组成,隔墙上各有三券门,在西筒拱南侧顶部有一方形梯井。从白马关台168号西南行,山势陡峭,皆以山代墙,到白马关台169号为518米。

密云577号敌台,俗称“第三座楼”《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169号”。3×3建制敌楼,保存完好。隐匿在密林之中。

  密云577号敌台其他名称密石64号敌台;地点石城镇梨树沟村(西约4.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46′,北纬40°30′高程795米;材料砖、石、灰总体情况该敌台下部周长(10.7+10)×2米,中室面积9.9×9.38米,中层高4.78米,基座通高4.70米,收分9%顶层垛口残高0.-0.4米、宽:上0.51米、下0.52米标本城砖41×19×9厘米,砖缝0.2×0.3厘米建筑形式基座长方形,中室为空心式三横三纵。

楼体呈柱形,保存较完整。楼基长方形,基底用十五层条石平铺。南墙一门二箭窗。门为石质,其余三墙均为三箭窗。从白马关台169号西南行,全部利用自然地势,以山代墙,到白马关台170号为637米。

密云578号敌台,俗称“第四座楼”,《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170号”

  云578号敌台其他名称密石65号敌台;地点石城镇梨树沟村(西约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46′,北纬40°30′高程947米;材料该台为砖、石、灰;总体情况敌台下部周长(10.35+10.4)×2米,中室面积9.64×9.92米,通高10.79米,其中中层高4.32米、基座通高5.31米,收分7%;顶层垛口残高0.-1.16米不等、宽:上0.41米、下0.47米建筑形式呈长方形,三横三纵式

楼体呈柱形,保存较好。楼基高4.5米,楼体高4.6米,通高9.1米。楼基长方形,基底用十五层条石平铺。东墙一门二箭窗,其余皆三箭窗。楼体内部结构,由东西向筒拱三道和中间两道隔墙组成,隔墙上各有三券门。楼顶平面近方形,顶部一箍拔檐石,顶中有一长方形楼橹,楼顶西南角有一长方形梯道上口。从170号向南偏西行,出现石砌窄体墙,宽2米,高0.8-1.2米,到171台为411米,其中石墙394米,山险墙17米。

远观575、576号敌台

  ▼密云579号敌台西南侧,俗称“五道楼”《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171号”。3×3建制敌楼,保存完好。海拔970米。北五楼向南连接了一段石块长城墙体,这段墙体大约有20米长,修到悬崖边。

  云579号敌台其他名称密石66号敌台地点:石城镇梨树沟村(西约5.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46′,北纬40°30′高程:985米;材料:该台为砖、石、灰总体情况:中室面积9.9×9.7米,中层高4.34米,基座通高5.26米,收分3%顶层垛口残高0.2-0.6米、宽:上0.43米、下0.6米。建筑形式呈长方形,三横三纵式

楼体梯柱形,保存较好。楼基4.9米,楼体高4.3米,通存高9.2米。楼基近方形,用十四层条石砌起。东墙一门二箭窗,其余三墙皆三箭窗。内部结构由由东西向筒拱三道和中间两道隔墙组成,隔墙上各有三券门。楼道,在东墙楼门内拱两侧各对砌一梯道。楼顶全部毁坏。从白马关171台西行到172台为1212米,其中石墙23米,其余皆山险墙。中途经过大狼峪口。

大狼峪口(大良峪口),口南为黑峪堡,口西山上有白马关台172号,口门皆用毛石、白灰砌,早年为洪水冲刷,现踪迹皆无。口南近黑山寺堡,就为堡外一座口门,今名为大狼峪口,实为大良峪口的讹名。《四镇三关志》载:“大良峪寨,永乐年建,通步缓。”今黑山寺堡可能为大良峪寨。

图中最下方的敌楼是白道峪村北的“绝壁楼”,中间敌楼为白道峪村北的实心楼。详见我的博文“牛盆峪至白道峪长城穿越”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8041f0102wxts.html。

  站在密云579号敌台上向西可以清晰地看到云蒙山中的一眼楼、高尖楼、河防口长城、大水峪长城、官地长城。这此长城我均已膜拜过了。

  ▼579号敌台向东俯瞰575、576、578台577台始终神秘地隐藏在丛林之中。

 

  后,开始下山。本来以为下山应当是一段相对轻松的行程,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其一距离较长,从北一楼到山下,整整用了一个小时,要知道下山速度比上山要快很多,现在想想早上幸亏鬼使神差地走错了路,去了北四楼,要是从北一楼上山,身心岂不崩溃;其二易迷路,主要是因为随着夏天的到来,植物枝叶茂盛,下山的小路被遮挡,不易辨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