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变迁之交通:在村庄行走

 李玉的文字 2022-07-12 发布于广东

1

治安基本靠狗,交通基本靠走。这是30多年前北方农村的真实写照。

上学,三里的路程,每天里都跟着小伙伴一起走;赶集,五里的路程,拎上包或者挎上篮子,说走就走。走亲戚一词,很形象地说明了那时候的交通状况——亲戚往来走动,靠的,只有双腿。

家里好像有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但那是父亲的专车。后来,姐姐到县城工作,花了几十块买了一辆二手车。好像是凤凰牌的,二手车涂上新漆,在当时看来,竟也不赖。爱美的姐姐,还给车杠上用花塑料纸缠上了,看上去,竟和新车无异。

可惜,那又是姐姐的专车。要想骑她的专车,要么偷,要么哭。若是偷骑一圈回来,少不了挨姐姐一顿训斥——一是怕摔坏车子,二是怕摔伤我。

                 2

记忆中有两次挨摔的经历:有年中秋节,家中要炸金果棒(一种小点心),母亲让姐姐去买白砂糖。姐姐可能怕一个人无聊,就带上哥哥一起,我看到他们要出门了,就叫嚷着一起去——那时候,我很明白,如果不带我去,哥哥也去不成。姐姐瞪着眼,一把把我提上前车杠上,说,走吧,讨债鬼!于是,姐姐骑着她的专车,前面载着我,哥哥坐在后面,摇摇晃晃地就从村子里出发了。

结果,在半路上,因为一块石头车子摔在了路中间,我嚎啕大哭。姐姐一边哄我,一边吓唬我,回家不许给爸妈说,要是说了,以后哪里也别想跟我去……”我一边哭着,一边点头。姐姐趁这个空,把自行车扶起来,又把我抱上自行车前杠,嘴里说着,坐稳了,叫你不要来,非要来!

还有一次,哥哥踩着姐姐的专车带着我去外婆家。在回来的路上,哥哥怎么突发奇想,弟弟,你来掌把试试……”那是一条大马路,右边是一条长满芦苇的河,里面河水满满的。

没想到,看似简单的车把,到我手里就僵硬无比,只过了几秒钟,就直接窜进了边上的河里,一身湿透不说,爬半天才爬上来——那一瞬,真是刻骨铭心。

              3

再后来,我工作之后,就买了一辆新自行车,那是我家的第一辆新车。我不在家的时候,母亲就将车锁在过道里。偶尔有邻居去借,母亲就以车钥匙我带走了为由,推荐另一辆旧自行车。

邻居不高兴,拒绝借旧车,一出门就撇着嘴说,不就是个破自行车吗?等我有钱了,买两辆放着……”

这话,被母亲说了多次。我们都听着,笑笑。

那个说要等有钱买两辆新车的邻居,至今也没有买两辆自行车——因为渐渐不流行自行车了。后来,邻居家买了一辆新摩托,有时候从我家门口飞驰而过。也有人觍着脸找他借摩托,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从未借过。

母亲的不借别人心爱之物的教诲,在这些传言中得到巩固。

在村庄里行走多年,走遍了村庄里的角角落落。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后院的三婶家,前排的大胜家。对村庄的每一户人家,都可以一排一排一户一户地数个门儿清。家门前的枣树,院子里的柿子树,厕所旁边的石榴树……那一草一木,都深刻在记忆中关于家的那个篇章。  

也正是因为走,我知道,从我家走到村长家需要5分钟,走到好朋友小威家需要走3分钟,到村口的小商店需要走8分钟……这些走过无数次的小道,每一步,都深藏着光阴的故事。

               4

后来,村里修了路,我家门口的道路作为村重点道路修建,不仅拓宽了不少,还铺上了水泥沙,两旁砌上了路基,还装上了路灯。

在那之前,村里的路到处都是泥泞,尤其是遇上雨天,小车开着进来,往往都需要找很多人推着出去。

路修好之后,很多家庭买了小车代步。有的家庭买了车,连牌也不上。他们只是用来在乡里田间行驶,反正乡里也没有交警。

在我家门口的路边,有人建起了一间房子,大概10个平方的大小,门一直锁着。问了父母才知道,那是某某新买了一辆代步小车,自己要去外地打工了,临行前,建了这个车库

父亲买了一辆老年代步车,充上电之后,载着老母亲,赶集访友倒是方便了不少。我忍不住要提醒的,就是反复对父亲说,“你一定要开慢点,街上人多,路又不平……”

“知道,知道。”彼此的口气,竟然和30多年前,我刚学骑自行车时他的嘱咐一样。

只是,时光荏苒,我们换了位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