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贺写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竹隆居士 2022-07-12 发布于福建

李贺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另外两名李姓的诗人李白、李商隐被合称为“唐代三李”。在三人之中,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而李贺被称为“诗鬼”,所谓“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所以这么评价李贺,是因为他写诗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瑰丽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精神,将一些神话传说巧妙地融合在了诗句之中,因此人们赞其诗作为“鬼仙之辞”。

李贺出生于宗室之家,《新唐书》记载其为唐高祖李渊的八叔郑王李亮的后裔(“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他自小聪慧,在7岁时便能吟诗作赋,在当时小有名气。韩愈和皇甫湜听闻了他的名声,一开始还不是很相信,便来到李贺家中,希望能亲眼看看他的才华。对于两人的考验,李贺毫不畏缩,提笔挥毫,马上就能把诗文写好。而且其中构思精巧,就像是早就已经写好了的一样。韩愈和皇甫湜不禁啧啧称奇,就这样,李贺的名声传得越来越广。

不过,李贺虽然才华横溢,仕途却屡遭挫折。他早年间曾登科,但由于父亲去世需要服丧,因此耽误了好几年。元和五年(810年)初冬,李贺赴长安参加科考,却又受到了嫉贤妒才者的恶意中伤,说他父亲的名讳犯了忌讳。当时韩愈曾试图帮助李贺,以法律和典籍来帮助李贺辩解,却还是无可奈何。最后,李贺只得愤然离场。

后来,经过韩愈的推荐,又加上有门第的荫庇,李贺谋得了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的官职,在长安当了3年的官。在为官期间,李贺亲眼目睹了当时存在的一些弊病和阴暗,因此创作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诗篇,他的大多是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而我们最为熟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则是他辞官后,在从长安回到洛阳的途中写就的。

李贺写的这首诗名为《金铜仙人辞汉歌》,此诗抒发了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而这首诗中最出名的一句就是第六联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其意为“枯萎的兰草在咸阳古道旁为远行的客人送别,如果上天有感情,那么它也会因悲伤而衰老”。

由于“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实在太过经典,因此在他以后,有许多诗人都将此句摘出,放在自己的诗中单独使用。不过,尽管唐朝优秀的诗人无数,但始终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接得比较好的下半句。后来,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将其视为对子的上联,希望能够对出合适的下联。

例如,欧阳修曾在自己的《减字木兰花》中写道:“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万俟咏也曾在《忆秦娥·别情》中化用此句为:“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

后来,那位写出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的著名词人元好问将此句接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而后来我们熟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一改此前诗人对此句判定的基调,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而若说不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出发,仅从对联的方向看,将“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对得最好的,当属宋朝的石延年。一次,他正同朋友们喝酒聊天,几人酒酣之时便开始探讨究竟要怎么把这句奇绝无对的诗对好。当大家都在伤脑筋的时候,石延年眼睛一闭,忽然就对出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说得在场的人纷纷拍手称奇。

为何?首先,这下半句的词性以及声律都是恰到好处。而月对天,有情对无恨,月长圆的始终圆满对天亦老的生长兴衰不仅对仗工整,且其中包含的意思也微妙相合,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的美好期待,意蕴也是绝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