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藤野先生〉探疑》:从史料中挖掘、从迷雾中探寻真相

 芸斋窗下 2022-07-12 发布于浙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一文是为学界关注和研究较多的文章,然而廖久明教授却在众多的史料中挖掘历史,在历史的迷雾中探寻真相,对鲁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现。

《藤野先生》手稿

摘抄:

在《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藤野先生》等文章中,鲁迅毫无例外地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与“幻灯片事件”联系起来。直到21世纪初,绝大部分中国大陆学者都相信鲁迅的说法。日本学者却经历了一个由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以竹内好为代表的鲁迅研究者,认为鲁迅的传记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和'虚构’,但并未直接否认《藤野先生》的纪实性自传性;20世纪60年代后《藤野先生》作为课文进入日本高中国语教科书,与此同时,有关作品的认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那就是,由诸如究竟有无'幻灯事件’,何以弃医从文的讨论和解读,变成了对《藤野先生》的体式定性,即由自传性文章变成了小说。”

尽管日本学者的观点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传入了中国大陆,“却很少被重视和利用,更没有被广大读者熟悉和接受” 。2005年以来,随着《鲁迅与仙台:鲁迅留学日本东北大学一百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鲁迅与藤野先生》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和一些日本学者到中国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中国大陆学者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仅罗列与仙台时期的鲁迅有关且提到“幻灯片事件”的文章):或者相信其观点,或者模棱两可 ,或者不相信其观点 ,或者未提其观点(其原因既有可能是回避日本学者的说法,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日本学者的说法)。为了重新树立中国大陆学者对“幻灯片事件”真实性的信心,更为了搞清楚事实的真相,笔者拟对日本学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通读译介到中国大陆的文章,可以知道日本学者质疑“幻灯片事件”真实性的理由有八个,现罗列如下:

一、没有找到鲁迅作品中描写的幻灯片:“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笔者认为,日俄战争时期,经常放映有关幻灯或电影是一个历史事实,但是,处决俄国侦探场面的原始资料,同鲁迅作品中的描写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鲁迅所描写的处决俄国侦探的幻灯场面,是采取了夸张和虚构的方法,为的是强调说明日俄战争条件下,旅居仙台留学的鲁迅实现了弃医从文的转变。

二、三篇文章中写作的“处决方法”不同:“在《<呐喊>自序》和《著者自叙传略》中的处决方法是斩首,而在《藤野先生》中却是枪决。”

三、三篇文章中的“围观者”有差异:“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出现了围观者(中国民众),而在《著者自叙传略》中,却没有涉及围观者。”

四、三篇文章中的“时间”不同:“《<呐喊>自序》写的是日俄战争时,上生物学课的课间。而《著者自叙传略》是日俄战争时的一个偶然的时间,《藤野先生》却是第二学年上细菌学课的富余时间。”

五、三篇文章中的“地点”不同:“《著者自叙传略》以外,都明确写着仙台医专。”

六、三篇文章中“医专学生的反应”不同:“《著者自叙传略》没有涉及。可是《<呐喊>自序》中写到,'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藤野先生》中则强调了同学们全都拍手、喝彩,欢呼'万岁’。”

七、三篇文章中“关于鲁迅的看法”不同:“《<呐喊>自序》中写到,'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放弃了医学。《著者自叙传略》中写到了俄探处刑的事,日后就直接谈起提倡新文艺运动。《藤野先生》中则是富有小说式的表达,'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八、“周树人的同班同学没有一个人记住'幻灯事件’”:“'幻灯事件’的高潮,是指和观众拍手喝采不协调的'我’,在黑暗的屋子里,一个人听热衷于战争的一段观众的拍手喝彩,这种场面,只有在剧场才合适。”“事实上周树人的同班同学没有一个人记住'幻灯事件’,尤其令人注意的是,他们证明不可能有'拍手喝采’这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