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 | 200多年前,给四川康巴地区写诗的那个临洮人到底是谁?

 这里是临洮 2022-07-13 发布于陕西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知道关于临洮的诗歌有多少首呢?

今天的话题,就和 写诗 有关!

在关于介绍四川雅江的介绍中

很多人应该听过这两句诗

 昨日穿云林,今朝过雪山。

 咫尺风土异,苍茫宇宙宽。

云海、雪山,咫尺路途就有不同风光,

一种天地茫茫宇宙宽的磅礴大气油然而生,

这两句诗就是对雅江风景的真实写照。

这两句诗出自哪里?是谁写的呢?

或许大家都有这个疑问吧?

通过一番搜索

终于找到了这个名字

而描写雅江的这两句诗

就是出自他的《自麻盖中过雪山至西俄洛》

自麻盖中过雪山至西俄洛

昨日穿云林,今朝过雪山。

咫尺风土异,苍茫宇宙宽。

火龙不到处,夏日亦生寒。

冻泉依石泻,清冰作镜看。

松杉畏生岭,避风藏山湾。

遂令重叠嶂,头秃空巑岏。

饥马恨草短,仆夫苦衣单。

悲歌猛虎行,惆怅行路难。

 巑岏:高峻的山峰。《楚辞》:“登巑岏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 王逸 注:“巑岏,锐山也。”明·周浈 《舟中望九华山》诗:“缥渺对雄标,巑岏发奇蕴。”

李苞,字元方,

历官山东盐运司运同、四川剑州知州。

乾隆十五年(1750年),

李苞出生于甘肃临洮。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

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李唐故里、彩陶之乡”的美誉,

建县迄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李苞家学渊源,

他的姑丈即是清代三秦诗派的著名诗人吴镇。

嘉庆九年(1804年)春,

年届五十五岁的李苞奉调巴塘粮务委员。

他于三月初从成都出发,

沿着川藏茶马古道西行,

经过44个台站,行程1500多里。

李苞一路吟咏,笔墨不缀,

茶马古道沿线的山川风物悉入诗中。

而茶马古道在雅江县境内达187公里,

留下的驿站遗址有5处,

自然少不了这位诗人的笔墨描绘。

 饥马恨草短,仆夫苦衣单;

 悲歌猛虎行,惆怅行路难。

就是李苞对那时茶马古道苍凉的真实描述。

其实李苞诗中

关于雅江的诗歌还不只一首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西俄洛的“杰珠”

就多次成为其笔下的描写对象

西俄洛雪夜

穷驿无更折,梦回天已晓;

山窗上朝暾,不闻有啼鸟。

万籁咸俱息,尘念已力扫;

起视山店外,昨夜雪皑皑。

四月草木变,一夕无已老;

前山更险阻,怅然悲远道。

自西俄洛过日工达山至咱马拉洞

杉翠润客衣,春不到山顶。

溪水互迎送,走谷势俱猛。

牦牛负行粮,兼驮蒙山茗。

登降策其后,马足不遑骋。

此地近萑苻,剽劫一时逞。

往来西域贾,弓矢交相警。

我非列御寇,过此亦天幸。

能如李频诗,翻愿豪客请。

 列禦寇,东周时期郑国圃田人。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宣扬不可炫智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的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李频(818—876),唐代诗人,字德新。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全唐诗》载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豪客:指侠客。陆游《大雪歌》:“虬髯豪客狐白裘,夜来醉眠宝钗楼。”

透过这些遗篇

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

西俄洛驿站的繁华景象

看到茶马古道上

“牦牛负粮行,兼驮蒙山茗”的景况

这位来自陇上的诗人

在康巴西藏生活了三年,

独特的自然环境,

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

为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他对康巴西藏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

社会风貌、汉藏友谊等进行了

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学描绘。

他对茶马古道的生动描写

更是为后世研究茶马古道历史

提供了真实的文字记录。

陇上才子康巴行

——清代诗人李苞及其《巴塘诗抄》

李苞,字元方,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由甘肃崇信县训导⑵,升任广西阳朔知县,因母丧丁忧⑶,守丧期满后补授东城兵马司副指挥,历官山东盐运司运同⑷、四川剑州知州。嘉慶九年(1804年)春,年届五十五岁的李苞奉调巴塘粮务委员。他于三月初从成都出发,沿着川藏茶马古道西行,一路上免不了餐风宿雨,越岭渡河,抵达巴塘已是“雪晴柳飞花,云暖麦吐穗”的四月下旬了。

从此,这位来自陇上的诗人在巴塘生活了三年,康巴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为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嘉庆十一年(1806年),李苞将其三年间创作的280多首诗编辑为《巴塘诗钞》(二卷)。

《巴塘诗钞》绝非泛泛的采风附雅,游山玩水之作,而是李苞身历康巴西藏,对巴塘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气象物候,民俗文化、民族宗教、社会风貌、汉藏友谊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学描绘,是清代第一部吟咏巴塘的诗歌专集。李苞以诗人的视角,摄取当时巴塘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见闻和亲身感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康巴和巴塘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在清代众多的咏藏诗中,李苞的诗应当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乾隆十五年(1750年),李苞出生于甘肃临洮。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建县迄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李苞家学渊源,他的姑丈即是清代三秦诗派的著名诗人吴镇。“三秦”本指关中地区,泛指陕甘两省。明末清初,关中地区人文氛围浓厚,诗学繁盛闻名海内。

在清代诗歌史上,临洮吴镇、潼关杨子吴、三原刘绍邠、秦安胡静庵合称为“关中四杰”,他们是乾嘉时期关中诗坛的领袖人物。三秦诗派的成员俱是清代秦陇两地的诗人,他们以交游和师承作为纽带,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诗文都表现出质朴劲健、浩荡感慨、意气纵横的“秦风”特征。三秦诗派跨越了清代顺、康、雍、乾、嘉五朝,几乎绵延了一个半世纪。三秦诗派作家众多,成就卓著,吴镇即是其中遐迩闻名的陇上才子。

李苞幼承其姑丈吴镇“指授”,“又在弟子之列,亲闻其绪论。”(李苞《敏斋诗草·自序》)入仕后“留心于古今诸体”。随着官职的变迁,宦游四方,所经之处,常形诸于笔墨,咏之于诗篇。他的山水纪游、羁旅行吟之作,佳构名篇甚多。著有《青毡吟》、《牵丝诗草》、《侍松吟》、《朝阳集》、《剑阳诗草》、《巴塘诗钞》等诗集。李苞晚年将其上述诸集“删存十之三四”,合编为《敏斋诗草》二卷。惟有《巴塘诗钞》二卷另行刊刻出版。还著有诗话评论集《敏斋诗话》,又辑录了清代前期临洮诗人的大量作品,编为《洮阳诗集》,很有学术价值。

李苞工于五律,他的诗对仗工稳,声韵铿锵,甚为时人称道。吴镇在《牵丝草序》中评其诗:“随其所历,而山川古迹悉入讴吟,则其诗之领异标新,脱弃凡近也。”下面这首《宿头道水客馆》诗,是李苞赴巴塘途中所作,从中可窥见其“领异标新,脱弃凡近”的诗风:

重掩象肺腑,幽深寓耳目。峰疑日月避,山将天地束。

飞瀑频湿衣,悬厓欲压屋。对面岭云白,随意阶草绿。

跋涉已半月,淹留忽三宿。昼夜风雷响,春睡不敢足。

又如,他在巴塘写的一首五律,其对仗、声韵皆可上追唐人:

众阜拥高岑,松杉色郁森。春云和雪冷,暮雨入山深。

屈曲来时路,苍茫此日心,塞垣通陇坂,一纸竟浮沉。

 ——《晚眺东山》

李苞的《巴塘诗钞》问世后,因其浓郁的藏地风光,异域情韵,引起当时诗坛很大反响。一位同代诗人高度评价李苞的《巴塘诗钞》:“风骨遒隽,气韵沉雄。而摹写蛮荒山川景物,则于杜老行役诸诗之外,别具炉锤,一似造物者于齐州九点之外,留此未经人道之语,以供诗人之洗发。而囿域中之观者,仅沾沾于一丘一壑,流连咏叹,蚓窍蝇声,恐不足当轩辕道士之一哂也!”例如,《八月十六日早发过大朔山行抵巴塘署中》诗,便写出了康巴西藏独特的自然景观,非亲历其境者不能为之,读来一唱三叹:

中秋一轮月,已堕碧云端。马趁晨星发,人经积雪寒。

古杉排峻坂,巨石束奔湍。贡使中途遇,叮咛行路难。 

树上冰如柱,峰头雪作冠。下山愁径窄,过涧喜桥宽。

邮宿烦军吏,郊迎劳土官。家书来万里,珍重喜頻看。

他的《过三坝山至大朔塘宿》,则又另是一番景象:

秋雪不盈尺,漫漫已迷路。得逢饭牛人,导将山岭度。

中道苦饥渴,无处可小住。星星天色晚,投宿一荒戍。

是日中秋节,云开露蟾兔。月光与雪色,清寒上下互。

伫望姮娥宫,遗恨在平素。众仙咏霓裳,此会未能赴。

又如,《晓行》:

清晓见牛羊,满身浑是霜。宿云霾古戍,斜月下寒塘。

落后伺僮慢,争先过客忙。沙尘容易起,马上拂衣裳。

纵观《巴塘诗钞》,“别具炉锤“的妙联佳句迭出不穷。诸如:“一鞭才北上,双旆又西征。禾黍秋风熟,松杉晓雪晴。”(《裘庆堂太守赴昌都过巴塘诗以志别》);“蛮村早挂黄昏月,佛寺犹燃白昼灯。择树羁栖惟野鸟,闭门入定有高僧。”(《瞑》);“北山春积雪,东岭晓飞霞。浅碧双溪水,微红一树花。”(《初春野望》);“阴岭柏不大,阳坡草全绿。幕随牛羊徙,经倩风月读。”(《二郎湾至立登三巴亦名热梯》)这些描写藏地风情的诗句,读之似临其境。民国时期,徐世昌在他主编的《晚清簃诗汇》中,称赞李苞的诗“雅有唐音”,“清婉可诵”。亦有论者认为“诗虽未必出色,所言穷边绝徼状况,历历如绘,后人读之,不啻置身其境,不特在我朝(清朝)诗集中为别开生面,实亦绝无而仅有者。”显然,这评价是公允的。

李苞在巴塘充任的粮务委员一职,最早设置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当时清政府为平息准噶尔之乱,遣三路大军入藏。四川永宁协副将岳钟琪率兵2000为先行,首次从打箭炉、理塘、巴塘、察木多一线进军,于沿途设粮台、塘站以运输粮饷。巴塘是川藏驿道上的重要补给线,故于巴塘设一粮务委员,负责粮饷转运,并钤辖土司、兼理地方政务。粮务委员皆从川省同知、通判、知州、知县等官员中调任,三年交替。乾隆五十六年,福康安率兵入藏反击廓尔喀侵略时,理塘、巴塘、察木多(昌都)等地俱复设粮务委员。那时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至打箭炉,逾折多山、高尔士山,渡雅江、翻剪子湾山、经里塘至巴塘、察木多的茶马古道,乃是清廷进兵、运粮的军事要道。清政府对此路进行过多次整修,并在沿途设置台站,据《定藏纪程》记载:“自藏至成都共计程五千九百零五里”,“自打箭炉出关至拉萨,共设台站八十四,设汛十三处。”当时赴藏的官员大多取道此路入藏。李苞也是从从成都出发,经过44个台站,行程1500多里。他一路吟咏,笔墨不缀,茶马古道沿线的山川风物悉入诗中,抵达巴塘时已积诗45首。这些诗描写到位,形象生动,为后世研究茶马古道历史提供了真实的文字记录。下面这首《宿折多山麓》诗,仿如一幅风俗画,形象地描绘了200多年前康定城郊的风土人情:

野店三四家,零落傍山麓。疲马驮人卧,午鸡唤客宿。

夏日照山雪,寒光夺人目。无云霰何来,丁丁打板屋。

店主同乡人,能击秦中筑。蛮语虽不习,风土已惯熟。

山深无猛虎,可以保六畜。即此是乐郊,莫嫌近寒谷。

《自中渡至麻盖中》诗,写旅途风景,声情并茂,诗味浓郁,颇值得一读:

急急涧中水,溢出道上流。碎石啮人足,垂藤打马头。

日正峡光满,雨馀山色幽。绿阴寒忘暑,红叶夏变秋。

尽日无禽语,溪声入耳遒。道傍野牡丹,香被山蝶偷。

似此蛮中景,宛从尘外游。谁言荒凉甚,只益旅人愁。

此外,《过飞龙关》、《荥经道中》、《登飞越岭》、《发化林坪住沪定桥》、《打箭炉》、《早行过折多山》、《阿娘坝至东俄洛》、《晨发东俄洛过高日山》、《宿卧龙石》、《再宿中度》、《西俄洛晨起》、《头塘至喇嘛丫》、《至二郎湾望二郎山》、《小巴冲抵巴塘》等篇,皆是音韵流畅,诗味浓郁的佳作。吟诵之余,读者仿佛跟着李苞走到巴塘,一路上“牦牛负行粮,兼驮蒙山茗”,“昨日穿云林,今朝过雪山”,“饥马恨草短,仆夫苦衣单”,“历坂逊九折,揽辔增三叹”,“野饭犹难得,劳薪命炊爨”的情景宛若亲身经历,读者仿佛穿越时间隧道,行走在200多年前的茶马古道上。李苞的这些名篇佳构,以其翔实的藏地风情,开拓了读者的视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历史的启迪。

《巴塘诗钞》下卷录诗162首,集中反映了李苞在巴塘的生活状态。他是在清军取得反击廓尔喀之战胜利后来到巴塘的。廓尔喀既降,清廷遂留少量兵员驻藏,为转输军饷,仍设粮务委员一人,常驻巴塘。这时西藏社会安定,汉藏关系融洽。李苞在粮务委员任上,同藏族人民建立了诚挚的友谊,结交了许多藏族僧俗朋友。《巴塘诗钞》中辑录了七八首以正、副土司为题的诗作,显示他与当地藏族上层人士的良好关系。例如,《副土司园中看花留饮》一诗,便记载了李苞与当地上层交往的情形:

田间小径斜,不速到君家。甕启三年酒,轩临一树花。

主人惟简默,坐客自喧哗。赢得青衣醉,酡颜映晚霞。

从李苞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巴塘安定和谐的社会状况:“丝结合欢索,襟披如意风。杯盘聚一处,谁是主人翁。”(《端午日有客备酒肴郊游 余亦有是举 遂相会于副土官射圃中》)此诗写李苞与副土司郊游,宾主融洽欢愉之状,跃然于纸。这些诗并非应酬之作,而是李苞在巴塘的生活写照,从中反映出当时藏汉之间的和睦关系。

李苞在巴塘公务之余,常以灌园自娱。他的《巴塘诗钞》里写了梅杏桃梨、牡丹芍药、榴葵菊桂等十多个品种的花卉。李苞用他的诗笔,记录了200年前巴塘的气象物候,为后世研究巴塘地方志留下了第一手资料。而他的《炉城即事》、《友人问巴塘风土以诗答之》、《即事》、《燃灯节》等篇,可视为藏地的风土记,具有无可质疑的史料价值。

清代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政府对藏族地区行政管理的加强,藏汉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密切,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涌现了大量以西藏为题材的诗歌。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苞作为政府官员,以其亲历巴塘的经历,饱含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创作出280多首内容新颖、风格独特、题材广泛的咏藏诗。从各个角度对康巴西藏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进行了刻画和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歌颂了汉藏人民的友谊。李苞的《巴塘诗钞》重在纪实,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为研究康巴西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史料。倘以诗歌艺术而论,李苞以他“领异标新,脱弃凡近”的诗风,在清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拓展和延伸了古代边塞诗的领域,在清代诗坛上应有一席之地。

注:

⑴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学均设此职。

⑵拔贡:古代科举制度,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生的身份。 拔贡生的选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选拔,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一次选拔(即逢酉一选),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一等者可授予七品京官,二等者可授予知县,三等者可授予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 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⑶丁忧:古代朝廷官员,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丧事,无论此人官居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官员必须停职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谓之丁忧。

⑷运同:清代于产盐各省区设置复杂庞大的盐务管理机构,其长官称为“盐运使”,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从三品),盐运使具体掌管食盐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盐运使的属官有盐运司运同(又称同知,从四品),运副(盐运司副使,从五品),运判(即盐运司运判,从六品)等。

李苞《巴塘诗钞》选

《发化林坪住沪定桥》

林深反无鸟,山晓犹烟雾。欲早起卻迟,竟为幽谷误。

遵隈径诘曲,傍崖心恐怖。涧水分顺逆,我行异沿溯。

山木罨官桥,春波涨晚渡。故交会面难,客馆且小住。

《宿头道水客馆》

重掩象肺腑,幽深寓耳目。峰疑日月避,山将天地束。

飞瀑频湿衣,悬厓欲压屋。对面岭云白,随意阶草绿。

跋涉已半月,淹留忽三宿。昼夜风雷响,春睡不敢足。

《打箭炉》

孤城镇山脚,低洼如井臼。一道水穿心,三面岭开口。

溪流与山风,终日相争吼。坡上沙常流,涧中石欲走。

边陲此要隘,建置已永久。蛮夷虽向化,犹需强兵守。

西赴大荒西,聚粮谋诸友。夏雪更凛冽,裘宜狐貉厚。

丈夫四方志,精神当抖擞。不待故人饮,自劝一杯酒。

《早行过折多山》

太白引行人,行向天西畔。山腰青一片,鞍马冲烟断。

历坂逊九折,揽辔增三叹。大荒飞鸟外,兹岭复天半。

毫无云木秀,徒然雪漫漫。沙砾所积成,嶱嵑空凌乱。

岭西夏犹冬,重裘御青豻⑴。野饭犹难得,劳薪命炊爨⑵。

注⑴青豻:古代北方的一种野狗。形如狐狸而小,黑嘴,善守。

⑵炊爨:烧火煮饭。《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性节俭,作 会稽郡 ,虽为二千石,卧布被,自养马,妻炊爨。”

《宿卧龙石》

蛮民不凿井,  结庐傍水浒⑴。过客停征骖,亦作东道主。

初夏日晷长⑵,到来已亭午。轰轰雷数声,云脚拖衡宇⑶。

对面千仞山, 上雪而下雨。溪草抽碧线,岭树翻白羽。

景色分浓淡, 高低异寒暑。他日逢云林,烦将画图补。

注:⑴水浒: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

⑵晷: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日晷:太阳光影,比喻时光。

⑶衡宇:门上横木和房檐。代指房屋。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再宿中渡》

松光照四壁,山昏未及酉。客闷无可遣,吟余茶代酒。

野店寂无人,散步道左右。峡中天不大,尚得见北斗。

万籁都不闻,祇闻寒溪吼。长途借马骑,明日能行否。

《自麻盖中过雪山至西俄洛》

昨日穿云林,今朝过雪山。咫尺风土异,苍茫宇宙宽。

火龙不到处,夏日亦生寒。冻泉依石泻,清冰作镜看。

松杉畏生岭,避风藏山湾。遂令重叠嶂,头秃空巑岏⑴。

饥马恨草短,仆夫苦衣单。悲歌猛虎行,惆怅行路难。

⑴巑岏:高峻的山峰。《楚辞》:“登巑岏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 王逸 注:“巑岏,锐山也。”明·周浈 《舟中望九华山》诗:“缥渺对雄标,巑岏发奇蕴。”

《自西俄洛过日工达山至咱马拉洞》

杉翠润客衣,春不到山顶。溪水互迎送,走谷势俱猛。

牦牛负行粮,兼驮蒙山茗。登降策其后,马足不遑骋。

此地近萑苻⑴,剽劫一时逞。往来西域贾,弓矢交相警。

我非列御寇⑵,过此亦天幸;能如李频诗⑶,翻愿豪客请⑷

注⑴萑苻:此词多义,此处指盗贼、草寇。《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⑵列禦寇,东周时期郑国圃田人。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宣扬不可炫智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的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⑶李频(818—876),唐代诗人,字德新。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全唐诗》载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⑷豪客:①指侠客。陆游《大雪歌》:“虬髯豪客狐白裘,夜来醉眠宝钗楼。”②指强盗。李涉《井栏砂遇夜客》诗:“绿林豪客夜知闻。” 

《山 雪》

春雪满峰峦,楼中拄笏看。日光惊闪烁,风力费雕刊。

未使聪明浄,空教气象寒。边荒三月尽,尚觉卸裘难。

《楼 上》

西原春睕晚,北斗夜阑干。塞上胸襟豁,楼头眼界宽。

云屯凤谷薄,月过雪山寒。卫藏今安稳,军中有范韩。

注⑴范韩:指范范仲淹和韩琦。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防御西夏,名重一时。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历任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人心归服,当时人称“韩范”。民间歌谣赞曰:“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五 更》

夜静滩声入耳遒,极寒霜气入衾裯。连宵未续红炉火,出塞宜裁白氎裘⑴。

万里断蓬飞绝域,五更残月下高楼。梦魂才自家乡返,又欲迎风向陇头。

注⑴氎(dié):细毛布,细棉。氎裘:以细毛布或细棉布制成的大衣类披衣。

《邦木塘晨眺》

客衣狐貉厚,寒气尚侵肌。已到春分日,无殊冬至时。

草荒青稞地,雪缀白杨枝。几处人烟起,熬茶当早炊。

《初秋》

卫藏迤西天尽头⑴,塞垣时节异神州。萧疏旧雨连新雨,惨淡初秋似杪秋。

薄雾锁空晨色暗,凉风入树晚声遒。御寒已作三冬计,长物犹存季子裘⑵。

注⑴卫藏:西藏旧时别称。古代西藏分为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卫藏泛指西藏。

⑵季子:古代有两个被称为季子的历史人物:①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品德高尚,是春秋时期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②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战国时期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身佩六国相印,劝说六国联合抗秦,后因六国内部问题,被秦国击破。 

《大 风》

万弩射蛟鲸,波翻浪不平。东风何激烈,春令过清明。

不促潜龙起,空烦宿鸟惊。裴优雾易散⑴,李靖雨难行⑵。

古塞牛羊卧,边方草木萌。速宜鞭大石,应候赚阴晴。

⑴裴优(?-150年),东汉扶风郡人。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年)二月,裴优自称为皇帝。裴优利用宗教(邪教)反对汉朝,史书称为妖贼,事发后,被汉朝廷逮捕诛杀。

⑵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望对面高山》

九曲屏风千尺强,中间划破透斜阳。  懒云不肯为霖雨, 高树无缘作栋梁。

谷口丹梯险欲绝,山腰金刹烂生光⑴。几时迴过鹦哥嘴⑵,背看峰峦向帝乡⑶。

注⑴金刹:此词有三义:①.佛地悬幡的塔柱;②指宝塔;③指佛寺。此诗之“金刹”指佛寺。 唐·白居易 《重修香山寺毕题十二韵以纪之》:“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 明·唐顺之 《松江金泽寺》诗之三:“何年此地开金刹, 宋代流传直到今。”

⑵鹦哥嘴:在今巴塘县东五里鹦哥嘴水电站处。因岩石陡壁,形似鹦哥嘴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此被杀,史称“凤全事件”。

⑶帝乡:有三义:①天宫、仙乡; ②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 ③帝王的故乡。此诗“帝乡”指京城。

《党里寓舍》

望中眼界斗然宽,第四层房憩长官。几户人家居水畔,两山鸟道入云端。

回泉灌麦高坡绿,积雪侵松半岭寒。更爱浓阴墙角遍,胡桃皮嫩缀琼丸。

《听诵经声作》

僧雏日诵经,功课严于士。  海螺继晨鸡,催促大众起。

上殿和南罢,贝叶摊短几(1)。千口同一声,宛转周复始。

僦舍与邻寺⑵,不必常随喜。  日闻梵呗音⑶,恍悟清净理。

观诗亦不妄,瓣香杜子美⑷。  诵诗与诵经,功课可相比。

灯下见蠹鱼⑸,深入书卷里。  精华尔不得,徒然钻故纸。

注(1)贝叶:即贝叶经。采用贝多罗树(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叶片,经特殊的制作工艺处理后,佛教徒用来刻写经文,可保存数百年之久。贝叶经最早出现在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我国西藏,云南众多寺庙中保存了大量贝叶经文。

⑵僦舍:指租赁之屋。宋·欧阳修:《有赠余以端溪绿石枕蕲州竹簟不胜其乐奉呈原父舍人圣俞》诗:“一从僦舍居城南,官不坐曹门少客。”

⑶梵呗: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

⑷瓣香:有二义:①佛教语,犹言一瓣香。②师承;敬仰。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近来浙中诗人,皆瓣香厉鹗《樊榭山房集》。”

⑸蠹鱼: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唐·白居易《伤唐衢》诗之二:“今日开篋看,蠹鱼损文字。”

《晓间磬声》

光淡窗有月,气肃炉无火。邻僧冒寒起,敲磬若为我。

斗然尘梦醒,几忘樊笼锁。心地一何清,碧池水淡沱。

闭关刘伶善⑴,晚起嵇康惰⑵。世务不来迫,披衣且静坐。

注 ⑴刘伶:刘伶,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

闭关:佛教用语,指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

⑵嵇康:嵇康(224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巴 塘》

童山重叠绕巴塘,中有田畴麦穗长。四月榴花惊火艳,双溪竹箭响雷硠

木梯高下登蛮寨,金顶东西辟佛堂。以有易无犹古制,谁居奇货是茶商。 

迢递西通选佛场,  中原声教被蛮荒。官船云渡竹巴笼,驿骑星飞梨树塘。

阃外熊罴屯古戍⑶,朝端龙虎镇边疆。自慙寥落剑州牧,也到天涯司糗粮⑷。

注⑴竹箭:竹制的利箭。《慎子》佚文:“ 河之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后因以“竹箭”喻河流迅疾。唐·刘禹锡《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诗:“关头古塞桃林静,城下长河竹箭回。” 清·赵翼《清江浦送费制府入为大司马》诗:“竹箭河流循轨稳,萑苻兵扫伏隍空。”

 ⑵雷硠:山崩声。形容声音的巨大。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想当施刃时,破碎惊雷硠

 ⑶阃外:阃,门槛;郭门。此指朝廷之外,或指边关。唐·张嘉贞《奉和圣制送张悦巡边》:“阃外传三略,云中冀一平。”

⑷糗粮:干粮,《书·费誓》:“峙乃糗粮,无敢不逮”。孔 传:“皆当储峙汝糗糒之粮,使足食。”《吕氏春秋·悔过》:“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匱乏。” 

《绝塞》

涧溪众水向东流,直到金沙可放舟⑴。绝塞风云通上国⑵,远山苍翠入高楼。

墙隅树老饥鸢坐,园内花残冷蝶偷。身在异乡时节改,无人肯作致书邮。

注⑴金沙,即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自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始称为金沙江。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公里。

⑵上国:有多义:①古代诸侯或蕃邦对中央或中心大国称呼。②春秋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③指京师。

©luodz雪岭

进疆70年 | 凤凰卫视《我们的父亲母亲》临洮儿女:我们当年离开临洮进疆当年才十六七岁

临洮儿女进疆70年 | 原新疆兵团副司令员文克孝:我总是难忘那个年月

临洮儿女进疆70年 | 全县有150多名女青年报名参军,这么多的女兵西出阳关,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今日话题-

诗意临洮

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区

分(tu)享(cao)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