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学日本,临洮师范教书,黄轩是他的曾孙,他是黄国华

 这里是临洮 2022-07-13 发布于陕西


黄国华先生(左)与黄文中(右)1919年于日本留学期间合影
黄国华先生,1897年—1977年,字可庄,又字得闻,甘肃临洮人。
1919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旋考入官费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化工系和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
1923年回国任临洮县平民工厂厂长,在省立临洮师范学校、临洮中学、兰州乡村师范学校任教三十余年,主授国文、历史、英文、体育等课。
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撰写宣传资料抗战联语,导演话剧,曾与地方绅士郑瑞卿等人支持下,组成秦腔自乐班,思想进步,社会影响甚著,后任临洮县参议会副议长,县农会理事长。“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7年病逝于家中。
黄国华先生平生致力于文史,工于篆书,长于演说,遗著甚多,散失殆尽,现存者有《甘肃人物志三字节要》三卷,《圣教书谱千文集联三百首》(千文,圣教、书谱集联300首),国学大师顾颉刚、教育家水梓、清华国学研究院司秋澐等大家均为之作序。
《兰州杂咏》等60首,发表于《和平日报》,诗文存稿两卷,与其叔黄文中先生同时游学日本,俱以诗文知名陇上。
最为大家乐道的是成稿于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的《兰州杂诗三十首》,记兰州当时社会风情甚为详实,后来临洮籍文史学者、张维先生之子张令瑄先生特为注释。

✏ 文章作者|王家安

📝 文章原题目:黄国华《集联三百首》

👨🏻‍💻  整理作者|袁鹏


📚


六年前,楹联学者王家安先生牵头编纂《甘肃对联集成》,查阅资料,始知陇上楹联名家黄文中先生之侄黄国华,曾编有《圣教书谱千文集联三百首》一部;后几经寻找,未见全本;
二〇一五年初,集成出版时也只收录部分联稿,为陇上联坛之憾事。日前,临洮藏书家杨楠先生以所藏示人,使我等终见全貌,今特向联界来介绍这部难得一见之联书。

一、联坛叔侄


黄可庄印章(黄作林 提供)
此前文献及书目,对于此书作者多记为黄可庄,可庄,其实是黄国华之字。黄国华一八九七年生于甘肃省狄道县(今甘肃临洮),一九七七年卒于兰州。曾就职于甘肃省立临洮师范等学校,著有《兰州杂诗》等。
黄国华编纂的楹联书籍,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其叔父黄文中。黄文中(一八九〇——一九四六),字中天,甘肃省临洮北街人。黄文中热衷书法和楹联。
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五年,政坛失意的他曾寓居杭州西湖,饱览湖山之余,先后为西湖景点题写楹联十七副,并相继刻挂,都被一时传诵。如其中题『西湖天下景』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在《集联三百首》之《千文集联·自序》中,黄国华曾说:『愚性爱楹对,颇效颦于古人时贤集字之作』,故而笔者以为,他能有这样的喜爱,黄文中在楹联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不无影响。
晚清甘肃翰林程天锡在为此书《圣教集联》作序时指出:『中天曾以客杭州时所著西湖楹联见示,惊其才思焕发,为近时文士所仅见。今观可庄此作,亦复何减?』赞叹之余,老翰林程天锡用『大阮叔侄,俪美炳于一门』来赞誉这对共同喜好楹联的叔侄。
清华国学院高材生、黄文中的同学司秋沄亦说:『若叔若侄,固应以当世籍、咸目之也。』(《圣教集联序》)。

二、联友顾颉刚


谈到这对联坛叔侄,又不得不说说他们的一位好联友——近代文史大家顾颉刚(一八九三——一九八〇)。
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为黄国华先生题写的封面
是书封面有顾颉刚题签:『集联三百首,临洮黄可庄著,顾颉刚题』;又扉页,是甘肃名流水梓题签:『圣教书谱千文集联三百首』。扉页翻过,即为顾颉刚所作序言。
序言为行书小楷原迹,版心八行、行约二十字,每字只约五六毫米大小,而顾氏足足写了四页,共六百八十字,作为文言文,已经不短,可见对其重视。
翻开顾颉刚这篇序言,无疑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学术文章,涉及到楹联起源与发展两个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话题。
首先是楹联起源问题,自古说法分为两派,有坚持起源于唐代甚至更早的,有唐末五代之说,顾颉刚开篇亦有此问:『楹联之兴,其当唐之季乎?』对唐代之前,他先是否定的。他说:『古者屋宇之饰,雕墙画栋,刻桷丹楹,取其绚烂而已。其后帷幔屏风,恒图故事,而尚不以文字为视也。』他是从楹联风俗的角度考量,根据刻画于『雕墙画栋』的装饰风貌推测,古时(指唐以前)出现楹联的可能性不大。
至于唐代,他认为:『唐代作家研精声偶,骈文律诗横绝古今,遂有以祝颂之俪词大书于门而代桃符者。』不过,他这位史学大家也未见过有力的文献证明,他认为已知最早的确信记载,还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五代后蜀主孟昶(九一九——九六五)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最早。不少学者就因未找到更早的证据,故而坚持楹联起源于孟昶这个时期,即唐末五代之时,而顾颉刚认为,『其事则肇于孟昶以前可知也。』即虽然目前最早的文献证据是孟昶时期,但可以推测孟昶能题写春联不是空穴来风,楹联起源之事,应是在孟昶之前,也即是说至少在唐代晚期。
对于顾颉刚这一推断,笔者是支持的。试想,一个文体的出现,也是需要一定探索历程和创作氛围的,当作为皇帝的孟昶,因手下大学士先前题写的联语『不工』,而自己动手写下那句话(详见《蜀梼杌》《楹联丛话》等);那么,反过来,孟昶既能评定『不工』,那必然还有对仗之『工』的存在。只是因为孟昶身份特殊,再加之他那副楹联被作为『谶语』流传,遂令史书很早就记载了下来,故而被暂认为『楹联之滥觞』,但我们有理由和顾颉刚一样相信,这之前应该还有『楹联』存在。
至于第二个话题,楹联发展脉络,顾颉刚显然以一个史学家的眼光进行了系统审视。他提出唐以后的一个发展脉络,基本是宋元两代楹联开始流行,但并不多见,因为千百年来,没听说哪个收藏家手里有宋元人的楹联墨迹,他猜测那时的楹联没有流传下来,可能还是都像春联一样粘贴楹柱,『一任风雨之剥蚀,不作保存计』;到了明代,顾颉刚认为楹联书法开始出现,『其为用遂益广』,且流传较多,甚至还有同黄可庄一般的集句之联;到清代,则出现了楹联创作的顶峰,『藻思绮语施之于楹联者多矣,以作者之蔚起也。』于是,才有了《桃符缀语》《楹联丛话》这样的楹联论述专著,『为文学史别开生面』。
此前,这篇序言一直不为楹联界知晓,更遑论评述。然今天看来,顾颉刚梳理的这个楹联发展脉络,与当今楹联理论研究三十年而基本达成之结论是一致的。可见顾氏的治学水平,也可见其对于联语一门之用心。
而在接下来的序言中,顾颉刚说道,其实自己从小就关注楹联。他说:『予生吴中,与曲园老人同处一城,时时于人家见其所集汉碑楹帖;游怡园,顾子山集宋人词联皆刻木列亭榭间,意颇好之,未遑学也;及长,见吴仓硕为人书联恒集石鼓文,而罗叔蕴则集甲骨文,藉古人之字体写今人之所欲言,弥觉恢奇可喜。』他历数了当时家乡附近知名联家俞樾(曲园)、顾文彬(子山)、吴昌硕(仓硕)、罗振玉(叔蕴)楹联著作对自己的影响。
随后他又谈道:『家父好收藏,三十年来得明清人联数百。予家居无事,壁上辄数朝一易,依倚其间,若有至乐,自谓深识此中滋味矣。』能够整天浸淫于家藏四壁的楹联佳作,着实让人羡慕。而顾颉刚也十分自信地说,对于楹联,『自谓深识此中滋味』,这也就很好理解,此前多处提到的他对楹联为何有所偏好了。
最后一部分,顾颉刚回到该书本身,论及黄氏叔侄的关系及其集联之著。他说得知黄文中的大名,是因之前看了黄氏遍题西湖诸景的楹联,文字之间,流露出对黄文中的钦慕。对于黄可庄集千文、圣教、书谱成《集联三百首》他深感赞许,认为其继承了自清代临洮籍楹联大家吴镇,到他叔父黄文中这一脉相传的『乡邦家庭之学』,也即楹联之学。并称赞说:『可庄精思之极,妙造自然,言多讽规,可以淑世,座右之铭灿然大备。』
他认为黄可庄所集联语,不停留于风花雪月,不同于『徒供墙楹之文饰』的华丽辞藻,而是注重阐释道理的名言警句,可以作为座右铭来摘抄。
古人说『文以载道』,顾颉刚这样的评价很高,也见其爱才之心。

三、三集纷呈


1933年10月临洮农会成立,黄国华等当选干事
是书为一九三七年岁末,临洮北街安泰石印馆承印,小楷字迹影印,工整清晰。全书依目录分三集,第一集:圣教集联一百首,第二集:书谱集联一百首,第三集:千文集联一百首。三集线装合订一册。每集开始,各请一当时名家题耑。黄文中为三集分别按所集内容,各作集字诗一首自书为跋语,黄国华也分别作一短篇自序。
第一集《圣教集联》,为临洮著名书画家陈绍舜(陈韶伯)题耑。从书中黄文中跋语落款可知,这第一部分至少在一九三六年便已成书,较其他两集要早一年左右,故而有宽裕的时间邀请当时陇中名流程天锡、水梓、宋振声、司秋沄、柯与参五人分别在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作序,序言基本都为陈述与黄氏叔侄之交往,并加嘉许之词。五人序后,是黄文中那一手俊逸字体亲书的跋文:『可庄侄近集圣教百对,即集其字题端:圣教怀仁集,光华重古今。高文言内典,妙字述山阴。百对清词合,一时悟意深。由来翰墨业,旷世有知音。丙子冬日中天墨书』。
黄文中一如既往地显示其不俗才华,为《圣教序》集联题诗,他便也用《圣教序》来集字。同样,后面为《书谱集联》《千文集联》题字,亦是分别从《书谱》《千字文》去集字。
序跋之后,是黄国华第一篇自序,序言前半部分赞评圣教书法,后半部分说及自己集字的出发点,是效仿前人,集字为联,以便日常书丹可用。《圣教集联》从四言到七言联不等,其中四言四副、五言五副、六言二副、七言八十九副。联语对仗工稳,意境高古,多有可取之处。
四言联
乾坤宁静;
日月光华。
五言联
花开如有意;
云出本无心。
六言联
识欲高,心欲细;
言有物,行有恒。
七言联
高怀自不同凡俗;
遐想独能契妙机。
数本奇花添野趣;
三春烟雨洗尘劳。
学尽精微知广大;
心由凝静转光明。
世味人情资领略;
崇山大海体高深。
第二集《书谱集联》,因是成稿时间较晚,序跋相对简单,只有黄文中一诗跋,黄国华一自序。
黄文中跋语是集《书谱》字而成:『过庭书谱,文字双绝,发秘叙妙,启悟后学。尔能稽古,力学强记,极虑专精,集为对字,比事属辞,驱于平易。编列更工,错综群言,虽曰小道,亦有可观。』落款是『丁丑春仲中天集书谱字题』,丁丑即一九三七年,可知此集较《圣教集联》晚了一年而成。
之所以没有同步,后面黄国华序言说道:『往余取唐怀仁所集右军书为对字百则,谬蒙时贤赏鉴矣。兹复取书谱字而对之。』
原来,黄国华是在第一集《圣教集联》后,受到为他写序的时贤程天锡、水梓等人激励,受此鼓舞,一鼓作气,又集成书谱、千文两编。
《书谱集联》以七言为主,共八十四副,其余十六副则全为八言联。其中不乏佳构,如:
千秋绝学归南极;
一代名流作少微。
百年天地还元气;
二月春风舞太和。
君子立身先务本;
圣人谋道不求名。
惟真学问能藏拙;
有大才华自出群。
徘徊云际侔鸾鹤;
出入书林效蠹鱼。
察之尚真,拟之贵似;
手不忘熟,心不厌精。
非法不言,非礼不动;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第三集《千文集联》序跋亦简单,也只有黄文中一诗跋,黄国华一自序。章节前为名医柯与参四字楷书题名。黄文中跋也是从《千字文》集来:『千文集自周兴嗣,右军书法存一二。流传千载多称习,汝更肆力集对字。属辞虽未去陈言,行间往往出新意。饱食终日当用心,游艺亦属书生事。经国更用大文章,男儿无忘四方志。』此跋落款『丁丑初冬中天』。
从前一年丙子(一九三六)冬为《圣教集联》题跋,到丁丑(一九三七)春为《书谱集联》题跋,此时,第三集《千文集联》成稿,已经到了丁丑冬天,黄国华自序也说集完前两集后,『近更集千字文而对之,为时百日,约得百首』,可知是书前后共历时两年有余。
到这时,作为叔父兼老师的黄文中不忘提醒侄儿,『汝更肆力集对字』,接二连三钻研集联之道,终究是『游艺』,好男儿还是要怀『四方志』,把更多心思用在作『经国大文章』上。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时局影响。当时抗战已经全面爆发,对于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在上海国难救济会发表抗日演说的黄文中来说,一片爱国之心此时更为浓烈,故而在对侄子的题赠中会有这番诫勉。
《千文集联》正文体例更为丰富,四言到八言联均有。其中,四言四副、五言二十六副、六言六副、七言四十六副、八言十八副。其中佳句者,如:
四言联
学如不及;
道无可名。
花间命酒;
月下怀人。
五言联
常有澄清志;
耻存温饱心。
读书时得问;
立说更持平。
六言联
不无心于任用;
常立志以回天。
诚于中,形于外;
谨而信,恭而安。
七言联
过能更改终归善;
功不矜张始见高。
惟我知鱼鱼知我;
非人磨墨墨磨人。
孝友诗书传子弟;
经纶事业老林泉。
行云流水初无定;
野草闲花自有情。
八言联
养志忘形,养形忘利;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素月当空,月凉似水;
虚怀如谷,气静如兰。
黄国华历时两年多完成三百副集字佳作,颇为不易,随着岁月变迁,如今已十分罕见,今能公之于众,亦是不易。
当然,也有必要于此提一下,演员黄轩并非网传黄文中曾孙,而是他侄子黄国华的曾孙。
纪念 | 演员黄轩真正的太爷爷黄国华先生,也是民国才子黄文中的侄儿

为临洮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