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肉令人瘦

 花间一酒壶 2022-07-13 发布于浙江

Image

2022036

苏轼喜食肉。居黄州时,他将富贵人家弃而不食的猪肉,制成美味,自足道: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更爱竹。他于《於潜僧绿筠轩》中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Image

墨竹图 宋代 苏轼(传)

题中的於潜,是为县,属临安。在此地任通判之时,苏轼曾两次走访於潜县,留下多首诗作,其中最为知名的,正是《於潜僧绿筠轩》。

古时的绿筠轩,位于金鹅山巅的绿筠坪,因竹富而得名,其左有寂照寺,右有学宫,环境清幽怡人。1073 年春,苏轼第一次去到这里,寂照寺禅师慧觉,与其一同游访漫行。至绿筠轩,观露出新叶的劲竹和拨开泥土的新笋,他有感而发,遂即题下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篇。

与僧人论肉,不是雅事。不过,苏轼谈及的,并非肉本身,而是对物欲的警觉。诗中的竹,也并非是要点,竹被赋予的人格化特征——刚劲不阿、品行端正与不随流俗——才是他表达的要义。

Image

《墨竹图》局部

在苏轼调离临安,去往密州的第二年,好友文同远赴陕西洋州任知州一职。

闻得县城西北角的筼筜( yún dāng )谷中,竹林茂盛,是赏竹佳地,于是,文同在此筑起简陋居室一处,名为披锦亭,图画会友。期间,作《筼筜谷偃竹》,随后书信苏轼: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有着“万尺之势”的竹图,今已不可见,至于它在何时遗失,也未见相关记载。但我们可以知晓的是,文同离世的 1079 年正月,《筼筜谷偃竹》依然被苏轼悉心珍藏着。

Image

筼筜清影图 元代 吴镇

这一年七月七日,雨天之后,初见明日。远在湖州的苏轼,急忙取出已经软塌的书画,晾晒于院中。偶然翻至《筼筜谷偃竹》,看着好友的遗作,他失声痛哭,并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纪念两人的交往。

两个世纪后,也是一个夏日,70 岁的吴镇于魏塘家中读起这篇题记,观窗外沙沙作响的绿竹,遂以浓墨画出《筼筜清影图》。画毕,他于上端题道:梅花道人戏墨于晚风清处。

Image

《筼筜清影图》题跋

吴镇对文同的追仰,并非仅限于《筼筜清影图》。一个月前,他早已画出包含有二十二页的取自文同笔意与苏轼题记的《墨竹谱》。

谱中,他分别画新篁、嫩叶、粗枝、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和崖壁垂竹等形态的竹,它们或劲力挺拔,竹叶清秀,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随后,吴镇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字题于画上,以其意韵,追溯苏轼与文同。

Image

《墨竹谱》中仿文同的竹 元代 吴镇

文同之竹,影响深远,生活在元代的吴镇,亦是对前辈竹法,效法有加。只是,两人画出的竹,仍有诸多不同。

文同的竹,竹竿曲折有势,竹叶杂多繁密,由其创造出的以墨色浓淡示叶面之正反,对后代画竹者,有极大启发。吴镇的竹,吸取了文同墨色浓淡的画法,但却未将其用在叶面之上,他以墨色的浓淡示竹林之前后,使画面有了更强的纵深感。

Image

《墨竹谱》之一 元代 吴镇

由宋至元,竹之形态与内涵,始终未变。

变化的,是画竹人与画竹人的心境。苏轼与文同的竹,带着宋人的厚重,它们墨气淋漓,甚至隐藏着超越了竹子自身韧劲的力道。元代人的竹,清秀了许多,但那长于石间的新篁,仍是弥漫着一种生机,它们生于逆境,随意生发。

你还可以看悠哉,悠哉,悠哉 | 马蒂斯:曙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