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蔚南资料(18)《龙山梦痕》一举成名

 吴越尽说 2022-07-13 发布于浙江

《龙山梦痕》一举成名

徐蔚南与王世颖1923年同在绍兴省立第五中学任教,两人在课余结伴游历了绍兴的龙山(也称府山),以及绍兴境内的稽山镜水,在仅大半年的时间里写出不少优美的散文小品和随笔,其中每人10篇,一共20篇,先是于1924年陆续发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第4到第6卷上,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好评,两位在新文化运动中展露才华的文学青年由此成为引人关注的散文家,并从此活跃于文坛。这20篇散文结集出版时名为《龙山梦痕》,由上海开明书店1926年11月初版,列为“文学周报社丛书”之一。

徐蔚南的10篇篇目是:《兰亭春色》、《山阴道上》、《快阁的紫藤花》、《莲花桥头送别》、《若耶谷的神话》、《初夏的庭院》、《香炉峰上鸟瞰》、《端午节》、《永兴王和大禹》、《我们快活》。

《龙山梦痕》卷首有沈玄庐题写书名,柳亚子题词,陈望道、刘大白作序,书内有吴庶五、李金发、却但女士、张同光、朱应鹏、傅彦长等人的插图,可谓隆重推出。

《龙山梦痕》自出版起,一直被文学界视为经典散文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小品文研究专家李素伯,在他的第一部论著、也是国内最早研究小品文的专著《小品文研究》(1932年新中国书局出版)中,对《龙山梦痕》的文学成就作出精彩点评,他写道:“《龙山梦痕》是两位合著的抒写他俩同客绍兴时的踪迹的追念而成的抒情述景的小品。山阴(注:即绍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胜地,稽山镜水之间,曾经多少文人的歌颂;龙山在若耶溪的上游,唐代诗人元稹曾称之为仙都,把它比作蓬莱,虽然是今不如昔,但经两位作者用了灵妙轻快的笔墨美妙地描绘着他俩的梦痕,于是满缀着无数土馒头的童山也美化了,文人的笔,原是超过造化的象外的。”他还说:“他们是相知的朋友,而文字的风致又是那样的相似,同是灵妙而轻快的。都是很能引人兴味的。”

李素伯在《小品文研究》这部专著中,以他的小品文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徐志摩、许地山、冰心、绿漪、陈学昭、叶圣陶、郭沫若、钟敬文、王世颖、徐蔚南、孙福熙、郑振铎、丰子恺、缪崇群共十八位小品文作家的作品,写出了这些作家各自的特色。该书出版后,深受文学界、教育界的欢迎,1934年就再版,199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重印。也因此,徐蔚南在散文界被更多的人熟知,他的多篇散文被朱剑芒、叶圣陶编入民国《初中国文》、《国文百八课》等中学语文教材。在赵家璧主编、蔡元培作总序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至1936年出版)中,徐蔚南被编入由周作人选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名列33位新文学散文家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