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死而生 |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抗癌成功第一人”,

 清荷文苑 2022-07-13 发布于山东

向死而生

文|敏敏

2007年2月初的一个凌晨,44岁的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在睡梦中他被眩晕感“叫醒”,醒来后看见天花板、墙壁均在旋转,他感到头痛和恶心。站起来后觉得站立不稳,房间内的一切都在移动。

赶到医院做完一系列检查,5天后,医生给出的结果是癌细胞扩散的肺癌晚期,而且已经是脑转移,颅内已经有了占位病变。

凌志军不敢相信:“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平时连感冒都很少,怎么一下子就成了癌症,还是晚期?”

在大家的印象中,一个人一旦被判定为患有了癌症,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将会受严重的威胁,即使手术能够挽救他的性命,他存活的时间也可能不会很长久。

然而,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的凌志军,却成功逆转了人生。从确诊到现在,时隔多年,凌志军依然活着。而且他体内的癌细胞已经被全部清除。

因此他的经历也成为了晚期肺癌治疗的奇迹。



其实,在凌志军的家里,他并不是第一位患上肺癌的人。多年前,凌志军的父亲凌建华就是因为肺癌去世的。

父亲的离开,也让凌志军明白:生命是短暂的,活得自在快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最重要。

父亲离开后,凌志军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绝不让家人担心。”

所以,多年来不管多忙,凌志军都会抽时间锻炼。跑步、游泳、滑雪、爬山……凌志军喜欢的运动也非常多。

经过积极锻炼下,凌志军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可癌症就像一个恶魔,不仅盯上了凌志军的父亲,还盯上了凌志军。

凌志军从来都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面对医生的诊断,冷静下来经过几天思考以后,他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寻找一线生机,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下来。

在确诊癌症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凌志军在妻子的陪同下,四处打探名医,寻求治疗的方法。

听说北京天坛医院有位老教授是癌症治疗方面的专家。在排了几天队后,凌志军终于挂到了这个专家的号。

在等候区等待了几个小时后,凌志军的名字终于被叫到了。穿过专家门口挨挨挤挤的病人,凌志军和妻子充满期待地坐在专家面前。

凌志军想和专家好好聊聊自己的病情。可是专家只看了一眼凌志军递过去的光片,便转身和他旁边的一位年轻医生聊了起来,根本不给凌志军开口的机会。

好不容易,专家和年轻医生的对话停了一下。凌志军赶紧问:“医生,我脑子里的肿瘤和肺上的肿瘤有关系吗?”凌志军只是想知道,自己肺部的肿瘤是不是真的转移到了脑部。

可专家的回答,却让凌志军一头雾水。

专家轻描淡写地说:“你希望他们没有联系吗?”说完,又不再理睬凌志军了。

忙碌了好几天,花了300元的挂号费,等待了几个小时,和专家说了不到十句话。

凌志军和妻子失望地走出了专家门诊的大门。




回到家中的凌志军并没有放弃。他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找来有关癌症的资料,忍着病痛,开始自己研究起来。

同时,凌志军还联系了在比利时学医的妹妹。很快,妹妹就联系了几位比利时的癌症专家,他们在网上对凌志军进行了会诊。

比利时专家在讨论后,得出一个结论:凌志军脑部的肿瘤和肺部的肿瘤有很大概率是没有关系的。

比利时专家的这一结论,无疑给了凌志军新的希望。只要肿瘤没有转移,那么就有被控制的希望。

但是,由于是远程会诊,比利时专家也不敢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他们向凌志军推荐我国国内肺癌治疗方面的一位专家,建议凌志军去找他,征求治疗方案。

于是,凌志军在妻子的陪同下,联系到了这位专家。专家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化疗、配合抗癌药。

此时的凌志军对于自己的病并不是一无所知了。在确诊癌症后的这段时间里,凌志军已经查阅了大量资料。他知道化疗对于癌症治疗的效果微乎其微。

想想自己的父亲,再看看医院里那些病人,在接受了化疗后,呕吐、脱发等副作用接踵而来,不仅病没有治好,过度的治疗反而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承受了极大的痛苦。

在听取了多位专家的建议后,凌志军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不化疗,只手术。即使真的只有三个月的生命,凌志军也不愿意在暗无天日的病房里度过。

2008年,专家给凌志军切除了肺部最严重的地方的肿瘤,其他地方零散的肿瘤是没有办法被切除的。

手术后,凌志军拒绝了专家化疗的建议,坚持出院了。

出院时,凌志军还拒绝了医院给他开的抗癌药。

因为在凌志军看来,那些昂贵的抗癌药,同样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破坏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

出院后的凌志军,开始了抗癌的新生活。



走出医院,凌志军继续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他带着家人在深圳郊外租了一个小院子,在那里隐居起来。

郊外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慢下来的生活让凌志军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和自己相处。

在以前,凌志军每天早上会快速地冲好一包速溶咖啡,然后迅速喝掉,以此来开启一天忙碌的生活。

但是如今,每天起床后,凌志军会花半个小时的时间,慢慢地为自己和家人磨一杯咖啡。有时候如果家里没有咖啡豆了,凌志军还会骑上自行车,慢悠悠地花一个小时去市区买回来。

拿凌志军的话说,时间不再是金钱,而是“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



在凌志军的微博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凌志军分享的生活日常。他放弃了曾经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不吃腌制食品、不吃油炸食品、不吃甜食……只吃粗粮和新鲜蔬果。

凌志军还跟网友们分享了他自己精心烹制的“红梅大枣糙米饭。”凌志军说:“我午餐大都以此为主食,色香味韵犹胜白米饭。”



凌志军还喜欢晒太阳。在乡间的日子,凌志军从来没有缺席过每一个有太阳的好日子。沐浴着阳光,让凌志军觉得心里无比平静和温暖。

无所事事的日子,凌志军还迷上了郭德纲的相声。很巧的是,儿子也很喜欢郭德纲。

于是,凌志军和儿子经常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着郭德纲,一边哈哈大笑。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凌志军觉得自己不是个绝症患者,而是一个正在享受生活的健康人。


凌志军说:“得了癌症,不是靠钱包救,而是靠脑子救。”

“向死而生,是癌症让我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境界。”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后,凌志军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胸闷咳嗽的症状也得到了很大缓解。

于是,凌志军决定去医院复查一下。果不其然,复查的结果让凌志军和家人喜极而泣。

医生告诉凌志军,他体内的肿瘤有回缩的迹象。

有了好的开端,剩下的就是坚持了。





2012年3月15日,距离凌志军被检查出“不治之症”近五年之后,凌志军复查时出现了“奇迹”,他颅内的肿瘤几乎完全自行消失,原先的癌胚抗原指标也恢复了正常。原先进行肺部手术的病灶处,也在顽强的恢复中脚踝骨的阴影正在淡化。

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凌志军已经抗癌成功。

抗癌成功之后,凌志军将自己的经历编成了一本书《重生手记》。

他将自己的抗癌方法总结为“康复九策”。

这九策就包括:

1、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不过度治疗。

2、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不抢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

3、注重“吃喝拉撒睡”,多吃杂粮、粗粮,少吃大鱼大肉,多喝水,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早睡早起,不熬夜。

4、没事多步行,每天步行五公里。在抗癌初期,由于癌细胞的影响,凌志军连迈开步子都很困难,但凌志军依然坚持每天走一点路。从几百米到几千米,凌志军慢慢地越走越远,他的生命也越来越有活力。

5、此外晒太阳、

6、深呼吸、

7、调节心情、

8、家人的关爱以

9、及做自己喜欢的事,都被凌志军视为自己能够抗癌成功的法宝。

在确诊癌症后,凌志军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凌志军也被称为我国“抗癌第一人”。



康复后,已经习惯于淡出人们视线的凌志军,没有继续回到编辑的工作岗位,而是会时不时地带着相机和家人,四处去旅游,享受自己的生活。

2018年,他又出版了行书《追光之旅》,这本书里记录了他这几年离群索居,浪迹天涯的经历。

他说自己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放下了功名也放下了疾病,一心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由此重建了一个健康人的生理状态和精神世界。

2019年到2022年,凌志军在出版了新书之后,越来越少地活跃在互联网上,真正地重生,前半辈子一种活法,后半辈子另外一种活法。

而他抗癌的事迹,却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
凌志军 《重生手记》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10

12种人竟是癌症“免疫体”,快看看有你吗?

全网愤怒 | 他们的恶,已超出文明社会能够承受的底线…

我的高考 | 一位副市长的高考路

绝处逢生 | 我的1977年高考

高考46年,哪一张照片是属于你的记忆
你不知道的历史 | 1977年恢复高考内幕

新任教育部部长发声|必须把戒尺还给老师!

高考钉子户梁实今天第26次上考场,目标仍然是川大

莫言 | 陪女儿高考的日子里
王建学 | 幸亏没有放弃绝处逢生 | 我的1977年高考

49岁 的宿管陪儿子一起考研,儿子上岸复旦,自己考进了211 河南打工妹 | 28岁进入白宫,为美国总统剃头,年薪百万!

郑念:四次登上《北洋画报》,狱中7年体面生活,诺贝尔奖获得者赞其“贵族”一生

75岁开始旅行,105岁考博士,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这句话

70后华春莹履新副部:从自卑的小城女孩,到外交发言人,中国迎春花悄然绽放文坛 | 父母病逝,自己患病,鲁迅文学奖得主何向阳用诗记录人生最艰难时光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论文后记刷屏

真实故事 | 50岁钳工,接到调令任五国翻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