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测测你的信息茧房有多厚?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潘海露 2022-07-13 发布于江苏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洞见学堂

作者:王勇 董伊帆

【导读】

信息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充分、有效、真实的信息是企业正确决策的保障。数字时代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受有限理性的约束,信息过载现象极为普遍。智能推荐算法被广泛应用,试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但如果长期沉浸于这种个性化的定向信息推送服务,我们很有可能深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造成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的窄化和固化,错过重要信息,影响正确决策。信息茧房越厚,对决策的消极影响就越大。你的信息茧房有多厚?又该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一、信息茧房及其危害

美国教授桑斯坦于2006年提出“信息茧房”这一概念。他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阐述,在信息传播中,我们对信息的需求常常是个性化的,并不是全面的,在进行信息选择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我们只会听到令自己感到舒适和愉悦的信息,长此以往,就会把自身束缚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我们不可避免的深陷信息茧房。以微信朋友圈为例,这种只能通过互相添加好友的方式确立的“圈子”,使得我们只能看到好友的状态和信息,这些好友绝大多数也都是与我们有着相同乐趣或相同价值观的人,分享的信息也基本上是与我们价值观念相似或相同的,相左或相悖的意见往往不会出现。久而久之,我们在不断接收来自朋友圈信息的同时深陷信息茧房。

而随着智能推荐等算法的迅猛发展,我们逐渐“被”明确自身需求、“被”屏蔽无关信息、“被”覆盖想看的内容,这种被动的筛选和推荐使我们的信息茧房不断增厚,茧房越厚,消极作用越明显。

在使用大多数资讯类应用的过程中,我们的浏览历史、收藏、转发等行为都会被记录并标签化。在后续的使用中,应用提供商会利用协同过滤等智能化推荐算法,根据我们的阅读习惯推测我们的阅读偏好,屏蔽一些无法吸引我们阅读或与我们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定向大量推送我们更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种智能推荐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我们的信息获取效率,但同时也容易使我们的信息获取日渐窄化、固化,信息茧房不断增厚。长此以往,我们将越来越容易忽视客观世界,甚至被算法左右,无法独立思考。

近年来,智能算法下的信息茧房的危害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今日头条在发展过程中数次遭遇公共舆论的质疑。2017年9月人民日报曾连续发表3篇文章就算法推荐问题质问“今日头条”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用户受困“信息茧房”。2020年李彦宏不止一次公开表示现在的算法试图取悦用户,他直言“算法的好坏和优化基本上是以用户花了多长时间来消费内容、再次回来的概率有多大为基础···算法对于人类获取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投喂式的信息流造就产品粘性,但也考验着网络媒体的价值观···”。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在有关“智媒风险”的调查中也发现,相比于信息隐私安全和信息人文价值,受访者更担忧信息茧房效应的危害。

企业家作为企业中信息工作者的角色,感知、解读、理解信息并在此基础进行决策职责所在。这要求企业家不仅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还需要在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梳理与企业相关的机遇、挑战、威胁等最相关的信息。如果企业家受困于信息茧房,分析问题所依赖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显著的信息”,较少来自“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决策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测测你的信息茧房有多厚?

你的茧房有多厚?对于茧房厚度的测量,我们在清华大学智媒研究中心提出的信息茧房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信息茧房厚度的测量量表,从信息同质、算法依赖以及思辨退化三个维度对信息茧房的厚度进行测量,得分越高,茧房越厚。

文章图片1

你可自行测测你的信息茧房的厚度,厚度决定了受其消极影响的程度,茧房越厚,消极作用越明显。

三、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事实上,信息茧房是人性趋同的必然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智能化只是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举措来减少信息茧房的厚度,打破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比如,审慎对待智能设备和应用的使用;多渠道、多领域的获取信息,避免信息获取窄化、固化;注重信息处理过程,提高对信息的思辨能力,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加工、思考,避免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等等。在破除智能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的同时,也打破人性本身易产生的信息茧房。

(一)减少对智能设备和应用的依赖

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智能设备、应用,但我们还是要有意识的警惕使用,减少对智能设备的依赖,避免留下数据痕迹。

对于减少智能设备依赖,我们可以通过查看手机的使用时长,主动调控个应用的使用时长,避免过度沉迷娱乐类应用,甚至不让易上瘾的应用在手机长期存在。如有需要,短暂使用后及时删除;我们也应尽可能减少在网上获得的反馈,除一些必要的应用,拒绝没有必要的通知,大部分通知既不及时也不重要,以此减少每天拿起手机的次数。

对于避免留下数据痕迹,一方面可以通过“不登录、不点赞、不关注、不评论”的方式尽量减少在网上留下痕迹,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智能设备和应用的用户权限。以手机应用为例,通讯录、位置、语音、图片等信息的授权需要重点关注,如果确需使用,可以临时开授权,在使用后及时关闭,并定期检查软件信息获取授权。也可以通过备用手机号码和临时邮箱注册不常用的应用,一些不影响使用的应用可以拒绝注册。

(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领域

打破智能推荐算法所造成的信息茧房,也有人采用技术工具,比如寻找RSS服务(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简易信息聚合),利用RSS服务发挥聚合器的作用,将多个订阅源整合在一起,快速获得多个渠道的信息更新,破除以单一渠道为主的信息茧房。但这些方式实际上治标不治本,要打破人性本身所带来的信息茧房,我们要采取更多的方式,拓展除智能媒体外的其他信息获取渠道——内则多读书学习,外则多交流沟通;同时秉持开放的心态,拓宽信息获取领域,多领域获取信息,甚至特意获取相反的信息。

1、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注重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通过读书、学习、交流等活动多渠道获取信息。巴菲特为了最早看到次日的《华尔街日报》,经常在凌晨四点去取报纸。有人称张瑞敏为企业家中的哲学家,他热爱读书,以每年100多本的阅读量更新着自己对企业管理和商业变迁的认识和思考,藏书多到甚至需要图书馆的分类员来帮助打理。汪建国作为一名多次创业的企业家,很喜欢与企业家、创业者聊天,每次参加商学院的同学聚会,到酒店后第一件事也是先找机会和大家交流。交流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更具价值,顶级有意义的午餐闲谈或许比大多数文章更有意思。

2、拓宽信息获取领域

在跨界不断的商业环境中,仅仅局限于对本领域的信息获取很难满足竞争需要。因此,企业家的信息获取也应逐步向多领域拓展。

苹果手机是多领域信息结合的产物。人文和科学的融会贯通是苹果公司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来源于乔布斯对多领域信息的获取和理解。乔布斯曾说“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适合人文学科,但我也喜欢电子设备。然后我看到宝丽来创始人兰德的话,关于既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定要成为这样的人。”乔布斯认为,一个只有商业视野的人,做出的产品会有局限性,所以一定要有跨领域视野。多领域信息获取是跨领域视野的基础。

巴菲特认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就是查理·芒格,他这样评价芒格“他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查理·芒格为什么能够对世界经济和股票市场有着敏锐和精准的洞察力?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芒格道出了他成功的方法。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要跨学科。他将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重要信息进行组合,自创了投资领域的“多元思维模型”,再通过这个模型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他说,如果你只是用商业的眼光来做投资或者创业,你的视野就太狭窄了。同理,如果过你只在一个领域获取信息的话,你的信息面就太窄了。

(三)优化信息获取过程和处理能力

面对繁杂的信息,企业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信息处理,深入思考加工,多方位的解读和分析信息,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

1、优化信息获取过程

企业家要具备跳出信息看信息的能力,综合各方信息,归纳总结,在噪音中筛选信息,获取最关键、最有用的信息。对此美国的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学者提出信息素养的“六步质疑法”,可作为优化信息处理过程的参考。

1. 我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 信息源完整吗?如果不完整,少了什么?

3. 信息源是谁或是什么?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 里面提供了什么证据?如何验证或证明?

5. 其它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6. 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2、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1)深入思考

要通过加大思考强度来做出判断,即要经过深入思考。人往往是不愿意去做深度思考的,因为深度思考意味着要不断进行细节的推演,不断往细里纵深,像侦探一样寻找真相,这非常烧脑。脑力运动和体力运动一样,都让人有生理性的排斥。在碎片化信息爆炸当下,决胜的关键不仅在于信息的多寡、勤奋程度的如何,更是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信息的能力。

《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之一、被称为第一代香奈儿女王的莫琳希凯认为“用深度思考连接一切,是未来10年最有价值的认知升级与自我精进的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链家左晖为想明白一件事情,会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投入思考,思考强度非常大,甚至在梦里也会思考,经常半夜两点惊醒,在床头准备好纸和笔,赶紧记下来。

(2)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很重要,是深入思考的前提。对于信息处理,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如孔子所言“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苏格拉底曾经说“我喜欢一个人,沉浸在思考的空间里,我在这里等待,等待奇迹的出现。我不停的提出问题,等待奇迹。我的奇迹是跟着问题而看到而想到而发现的一条路……” 尽管企业家很孤独,但是企业家还是要独立思考。张一鸣社交媒体签名一直是“喜欢发呆”,对此他表示:我所说的发呆,并不是放空,而是自己思考一些非常无边无际和少有人讨论的点子。

在风起云涌的商业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某种紧张和压力,所以,营造一种积极而平静的心境对于独立思考很关键,冥想是帮助内心平静的方式之一。冥想在英文里是禅修的意思,指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点。冥想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的专注力从外界收回到自我,独立思考并最终实现自我觉醒。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多年来一直都是通过冥想来应对新的挑战,他说“冥想让我心思澄明,让我独立,让我的思绪自由翱翔。”科学家发现在冥想过程中,冥想者脑部活跃区域对于焦虑的感受减弱而容忍程度提高,能够改善自我意识和目标设置。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每天工作18个小时是常态,当被问及忙碌高效工作的秘诀时,他坦言:冥想。他保持冥想习惯已经20余年,每天早晚他都会抽出1个小时练习冥想。即使实在没有时间,他也会挤出10分钟来练习。他说,冥想让他头脑清晰,思路敏捷,也更专注,更是让他可以精力充沛的思考。

【小结】

信息茧房是我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在数字时代,信息量的剧烈爆炸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陷入新的、更厚、危害更大的信息茧房。我们要重视信息茧房的影响,主动关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避免深陷茧房而不自知,从根本上减少信息茧房的危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