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磉磴传奇

 余二娃 2022-07-13 发布于重庆

1

昨日,写了一首小诗《故乡的山》感觉意犹未尽,特别是当读了一篇《丰都神峰梁磉磴》,更是彻夜难眠。

今天,继续说说我与家乡那山的故事。

家乡最有名的山,叫梁磉磴,古名“金佛山”,是黄草山脉的最高峰。古有《丰都县志》民国版记载:“凉磉磴高极去霄,渐下迤逦而东,邑人谓群山之祖”相传凉磉磴乃“九龙捧圣”之宝地,群峰葱郁,云海苍茫,风景如画。善男信女、名人骚客纷踏至此,登山揽胜,游览题吟。久而久之,凉磉蹬的名声传得更远。当时的乾隆皇帝喜欢深入民间,一来体察民情,二来饱览自然风光。乾隆微服下江南私访时得知凉磉蹬的名声后,顿生一睹为快之念。于是乘轿上山,看到如诗如画的凉磉蹬自然风光,乾隆皇帝心情分外欣喜,禁不住叹道:“若非千山万水,朕必迁都于此。但朕每下江南,必到凉磉磴。”随后,乾隆一行来到群山之巅凉磉蹬最高处,极目远眺,众山一览无余,后人便给乾隆停轿处取名为“轿子顶”,代代相传。


2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常自豪的说:我是梁磉磴脚下的人

当我长大了,遇上朋友依还是自豪的对说:我是梁磉磴脚下的人。

从小,我就与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准确说,梁磉磴只是黄草山脉最高的那个山头,而与她挨着的是轿子山,而挨着的还有如梁水井,四季湾,沟儿山,煤炭沟,化口坪,屋凼头等等山头。但我们总喜欢统称她们为梁磉磴。

绵延不绝的群山,虽然貌似挡住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却成为我们儿时小小世界的快乐天堂。

那里有许多好吃的野草,如树上结的红棘果、八月瓜、刺泡,野桑椹、刺梨等;野花也可以吃,如映山红、杨槐花等;地底下的也可以掏出许多美味,如野地瓜等。

除了好吃的,当然还有好玩的。

比如放牛,还记得,我们一早就把牛赶到山里面去,然后就去捉迷藏,结果牛一下就从山上跑到了人家庄稼地里,吃了别人家的油菜、水稻、红苕等等,结果不但挨了骂,还得赔人家粮食。眼看别人放牛都是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我暗地羡慕不已,但心里始终七上八下。终于有一天鼓起勇气,爬上了牛背,结果从牛屁股一下就滚进了刺网中,从脸到脚划伤了多处。还有一次,几个牛打架,疯狂的在山上跑去跑来,吓得我扒在牛背上大气都不敢出。

比如躲迷藏,家乡的大劂苔长得很高很壮,而在密密麻麻叶子下面,则是一大片漆黑的空间。我们找一个角落钻进去,然后顺着里面的通道可以钻得好远好远,从上面看根本无法发现人的踪影。更加好玩的是,即使你发现了里面有人影,但又粗又壮的枝桠让你从上面根本钻不下去,有时候见到了身影也只能干着急,稍许一会功夫,又不知道我们溜到了哪里

当然,还有更惊险刺激的。我们从满是劂苔的陡坡上从上往下如滚雪球般的肆意往下翻滚,结果有时候被中间的树枝和乱石碰伤。当然,随处也是睡懒觉的天然温床,随便折点松树枝条,外加一些松软的松树枝叶,随便铺在叶子上面,就好像躺在柔软的席梦思上,呼吸着天然的新鲜空气,一会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3

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三夜幕刚刚降临,山的那边就发生了森林大火。只见三个山头都已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焰把半边天都印得通红。远远的就能听到噼哩啪啦的燃烧声,再加上风借火势发出的呼呼声,让人听得毛骨悚然。

接到队里紧急通知,我和父亲等几个就匆匆赶到集合地点。结果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到火势的下游,结果由于地势险恶,加上火势太大,根本无法靠近。结果折转回来,又从另外一个方向爬到山顶,摸黑走了一个多小时,穿过了一大片小竹林,来到了一个较为平坦的小空地。然后爬上一颗大树,只见山下面的大火正乘着风势往山上冲来,吓得赶紧逃命。

在我们正拼命逃跑的时候,支援的大军相继来到,大家相约一起,急忙商量对策。眼见火势越过这个山头,那就再也无法控制,只见大家摸黑砍的砍树,拖的拖枝,踩的踩叶,在接近悬崖的地带砍出了一大片防火隔离带。眼见呼呼的响声越来越近,待砍好了隔离带,大家迅速撤离,跑到对面的山头听天由命。幸好的是火势终于在临近悬崖的空坝因没有太多燃烧物而变小了不少。只有燃烧物从空中飘下来的点点余火引燃了些许小枝垭,因天气寒冷也渐渐熄灭。眼看火势渐小,我们便又摸黑往回赶,待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要到家的时候,天都快亮了,而从其他方向打火的队伍也赶了回来,大家浑身漆黑一片,统一都是一个大花脸,只剩下两个黑眼珠忽闪忽闪的转。

当然,打火的经历还很多。还有一次,因一个农民伯伯烧田坎,结果引燃了山火,从另外的山沟一直烧到了我们家背后不远的大山。大家也是紧急支援,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山里的凉水井早已经干涸,打火的队伍大家早已经口渴难耐,我奉命回家给大家送水。结果跑下山再加上跑上山,我也是累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还有一次,计划毁了松树统一栽植杉树,结果砍的防火带过小,导致山火蔓延到了另外的山头,大家也是赶紧灭火。

4

虽然逛凉山墩是我小时候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我们总是不厌其烦。

最有趣的事情常常在脑海里面萦绕。

山顶有个“状元屋”,我们都称其为“私塾”。传说当年山下的一位后生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倍感苦恼,忽听人传凉磉磴山青气爽、地灵神佑,于是求父凿石为屋,苦读三年方下山,最终考取了状元,于是状元读书屋名称并传开。所以每当考试来临,我们都喜欢到里面坐坐,抑扬顿挫的背上一首小诗,或者朗诵一段课文,亦或背上三句口诀,以期望沾上状元的喜气,能考出个好成绩。

当然还要试试“跺儿洞”的准力,就是跺脚往里面扔石子。传说心诚者用小石子投洞,若投中则会生儿,否则就生女。每当路过,必随手捡起一堆小石子,与好友来个现场比武,看谁投进洞里的多,结果肯定显而易见,经常是大家都分不出输赢,因为很少有人能投进去。有时候,调皮的我们为了能“生儿”,想方设法爬到洞口,把石子直接放进去,现在想起来是有多么的淘气与无知。

在状元屋与生儿洞的周围,生长着几颗参天大树。每次游玩过后,还不尽情的我们,就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子,爬到树的枝垭上坐稳,一本正经的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XXX喜欢XXX”,结果树皮上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名字,过了几年依然也清晰可见,成为后来者津津乐道的笑谈。如今想起来,真是罪过。

以前,山顶有个大铁塔。据说爬上铁塔的顶层平台,能清晰遥望当时的长江与县城,可惜的是我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爬上铁塔,欣赏高处不一样的风景,然后听他们讲得绘声绘色,天花乱坠等我也有能力攀爬铁塔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铁塔早已被拆除了,剩下一片荒凉的空地,再也无法远眺山那边的风景,成为了人生的一大遗憾。

据说原来山顶有个庙宇,不知道何时废弃并垮塌了,再也没有晨钟暮鼓和诵经的声音。如今只剩下了许多刻着精美花纹的条石在草丛里随意丢弃,有在已经断成几截,有的已渐渐模糊,这一切或许印证了大人的传说。在山顶下面,雕刻着三尊栩栩如生的菩萨,每每经过的时候,都会虔诚的拜上一拜。特别是到过年的时候,还有许多香客前来烧香、跪拜。在一段非常陡峭的山路下面,还有一些零散的菩萨,据当地人传说特别灵验,许多外地人常常带着红绸去跪拜,然后事成之后就把红绸挂在菩萨身上,后来那里的红绸就越来越多。

5

上山与下山的道路都特别艰难。这也是梁磉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关键。那里如今还保留着曾经堆砌的条石城墙,而城墙外,就是万丈悬崖,真正的是易守难攻。除了山顶依稀可见残余的城墙,半山腰寨门上刚劲的“金佛寨”三个大字,也见证了那段不平凡的风雨岁月。相传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正值白莲教活动进入高潮,为防止白莲教入侵,当地山民和寺庙僧众合力在凉磉磴半山腰修建了这样一座山寨,取名金佛寨。在一次白莲教攻打金佛寨的战斗中,场面异常血腥,数千名白莲教徒命丧于此。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大山开始植树造林,寨门进去就是几块平整的土地,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有几块肥沃的土地,对于渴望安定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可想而知。面对外面战乱的世界,把自己包围在一个小小的寨子里,开垦土地、种植养殖、结婚生子、生老病死等等,看似平常无奇,难得的安稳却是那个年代最大的幸福。如今远离了战争的威胁,我得以悠闲的陪着父母,每天在那里筛土、套袋、丢种来养家糊口,一分钱一袋,全家人一天从早忙到歇能挣个二三十元钱,虽然看似非常艰苦,寨门大大敞开,但我们却不必担心会有人来侵扰我们美丽的家园。

山上的野花非常漂亮,红彤彤的映山红,还有洁白的喇叭花,当然更有香气扑鼻的香草,也就是野兰花。当然,林中夹杂的火棘、枫树,以及不些我叫上名字的树,形成了七彩斑斓的森林世界。

山上的动物也非常多,小的如麻雀、斑鸠、蝴蝶,中等的有野兔、野鸡、刺猬、黄鼠狼等等;大的有野猪、野山羊。小时候,据老人们说,山上以前还有老虎、豹子猫等等,吓得我们晚上都不敢出门,生怕被狼吃了。

6

那些年,我们最喜欢看别人捕猎。

只见一大群人肩扛火药枪,后面跟着一大群猎狗。等发现了猎物,先放出猎狗满山追赶,然后就传出几声枪响。捕获得最多的就是野兔、野山羊、野猪、刺猬等等。当然,也有不需要费一枪一弹,就可以到手的蛇、螃蟹、泥鳅、鱼等,但那需要胆大心细。有一次,伸手去洞里掏黄蟮,结果硬生生拉出一条蛇出来,吓得头冒冷汗,丢了就如亡命之徒般逃窜。

还有更致命的故事,据说那是一个云淡风轻的夜晚,天上的月亮与星星都无比柔情,柔柔的晚风吹得让人心花怒放。这看似一个美好的夜晚,但却偏偏发生了村上最震惊的事件。午夜时分,远远的传来了几声轻快的脚步声,三更半夜难道有人,他急忙躲起了路边的丛林里,仔细着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当那身影慢悠悠经过的时候,也许是风吹动的声音,也许是他略微在丛中动了一下,只见几片叶子晃动,路上的人用电筒扫射了一下林子,在若隐若现的灯光照射下,刚刚好像看见了一只呼闪闪的眼睛,是兔子,只见那个人举起枪扣动扳机,一声惨叫从林子里面传了出来。第二天,准备打兔子结果打瞎了眼睛的新闻传遍了四邻八方,成为本村历史大新闻。

后来,因为学习与工作的缘故,我渐渐的很少有时间再到那座山玩耍。但每到春节回家的时候,我依然会选择和家人一起,慢悠悠呼吸着这天然的空气,让微风尽情的吹拂不再年轻的脸庞。

近年来,上山的道路变宽了,也硬化了。山下山上也同时开起了几家农家乐,许多外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但不变的是,山还是那么绿,水还是那么清,花儿还是那么香,鸟儿也多了起来,乡亲们依然那么勤劳而善良。

如今,纵然生活的大山压得让人憔悴,但想到家乡的大山,自己仿佛又浑身充满了无尽力量。想起了那山,那景,那人。。。。

想起在那最失落的日子,天天从早到晚,在被火烧得精光的山坡上,与别人争抢已经烧得漆黑的死树,浑身破烂不堪如叫花子般,完全看不出当年我还是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回来没找到工作的浪子。但这一切,却被一个邻村漂亮姑娘默默的注视着,而我记忆中和她有过很少的碰面,据说她对我有好感,不过那年,我那萌动的感情就如光秃秃的山坡,看起来毫无生机,所以我无情的拒绝了她。

回首往事,我还是想说,谢谢你,曾经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