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称呼

 魏治祥 2022-07-13 发布于上海
图:王伟(西昌)  文:魏治祥

下楼时被电梯里一男孩叫了声叔叔,大喜,险些合不拢嘴。

叔叔,啧啧,多么亲切的称呼啊!那孩子有眼光,而且非常有教养。

回家便把喜讯报告了老伴:今天有个男孩管我叫叔叔!老伴也配合着喜上眉梢,说她也沾光成了阿姨。

当然,这都是说着玩的。本来已经是爷爷,且显得德高望重,不至于为一声“叔叔”就不晓得姓甚名谁,赶紧约了美女去吃串串香、喝夜啤酒。

今天想说的话题是:称呼。

称呼按通常的解释很简单,一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彼此的称谓,二是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名称。然而说起来简单的称呼,其中的奥妙却是足够你学习一辈子的。例如我,已经蠢长到了68岁,有一天女儿问我,她的女儿、亦即我的外孙女管我母亲的表妹应该叫什么,我居然无言以对。为此,我请教了好些上了岁数的人,他们也比较茫然。便想,幸好现代社会不兴株连了,不然要是株连九族连哪九族都搞不清楚。又想,还是老外撇脱,要么没老没少地直呼其名,要么舅舅叔叔伯伯姨父姑父啥的一律叫“uncle(安可)”。

中国人重视血统,尤其重视嫡庶,是以把各种关系分得特别清楚。亲戚之中,又分直系,旁系和姻亲,倘若人丁兴旺,四代同堂,亲戚关系便会相当复杂,理不清的。至于四川的竹根亲就更够理了。与一个陌生人细细地理起来,说不定便是亲人。我有一个哥们,有一天忽然说起他爱人的嫂子的姐姐的女婿是某某,而某某恰好是我的表弟。这哥们大笑,当即要求“喊一声叔叔来听”,且从此便是我的长辈了。我也自觉降低了辈份,此前叫他大哥,后来改称表叔大哥。

说到底,亲戚之间的长幼有序体现的是尊卑,是等级。亲戚之间麻麻杂杂问题不大,到了社会上,涉及到招呼对象的身价,地位和职业,那是万万不能马虎的。说有一年某单位团年,小王喝得高了,跟一把手敬酒时称对方为“老汪”。老汪立即翻了脸,指了指小王的鼻子,“你——?”又指了指自己的鼻子道:“敢喊我喊老汪?!”事过之后大半年,老汪还在说小王不懂事,早晚要吃大亏的。老汪就比较懂事,在下级面前是“本官”,在上级面前从来都是“卑职”。

为了表示对上级的尊重,中国人在称呼中基本上取消了“副”字。副科长叫科长,副局长叫局长。不用担心叫错了惹对方生气,这便如同小男孩管我叫叔叔,明知叫错了也不会去纠正的。谁不想官大,谁不想年轻呢。

为了表示对有身份的人的尊重,没有官衔可以临时安一个官衔。一个普通办事人员,被人科长主任的叫着,心里也是怪舒坦的。在乡镇,大凡有二分公事,称呼上都需要讲究的。农民兄弟弄不清什么职务,供销社的便叫赵供销,税务所的便叫钱税务,邮政所的则叫孙邮电,粮站负责收购粮食的师傅不好叫李粮食,于是便成了李粮站。别小看了李粮站之类,这些人在乡场上行走,是可以鼻孔朝天的。

称呼不会一成不变。一个人从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称呼也一直在“水涨船高”。倘若姓李,从小李,大李,老李一直到李老。当然,配叫“李老”的多半有一定地位或者资历,否则便只能是李老头。若依职务,则是从小李,李科长,李主任---直到老领导。一个人职务的升迁,给称呼带来了不确定性。仍以某单位汪局长为例,小时候有小名,之后小汪,汪科长,汪局长(副),汪局长(正),退居二线后仍被人叫汪局长。这中间有个插曲,某领导曾经是汪的下级,那时一口一个汪局长叫得无比顺溜;后来提拔了,与汪平级,便改称老汪;后来又提拔了,成了汪的上级,又改称名字;再后来又进一步提拔,见了昔日的汪局长,便很踌躇,显出不是很熟的表情。老汪很生气:“他的官那么大,晓得他想喊小汪,喊唦!”

有的称呼是不变的。比如儿女管父母叫爸妈,管爸妈的爸妈叫爷爷奶奶。两口子也一样,始终叫名字。老伴偶尔叫我一声魏老师,那是开玩笑,难得叫一声亲爱的,则是模仿影视剧里的人物了。

对普通人来说,称呼是随着年龄改变的。从哥哥到叔叔到大爷,说明你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刚开始听人叫大爷,心里着实别扭。我有那么老吗?怎么忽然就大爷了呢?喜欢听人家叫大哥或者叔叔,但外孙女总不能不叫姥爷吧。天天姥爷姥爷地叫着,渐渐习惯了自己的老,别人叫大爷时也就不觉得刺耳。偶尔有小孩叫一声叔叔多少有点惊喜,这说明人还是怕老,喜欢显年轻。问题是这具肉身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

人这一辈子,无论你多么显要,多么富有,无非就是从宝贝,某娃到某长或某老师直到老爷子老太太,改变几次称呼而已。

最后的称呼一模一样:死者。那时候,别人怎么称呼你,你已经无所谓了。

既然还没有人管你叫死者,为什么不活得开心些,有趣些?

笑一个!要大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