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玉申:牡丹花里研笔墨

 阿年282 2022-07-13 发布于河南

 阎玉申笔下的牡丹贴近自然,有独特的神韵,在业界有“阎牡丹”的名号。自从今年8月,他将工作室从北京迁回包头后,慕名前来观赏和学习的书画爱好者就络绎不绝。如今,阎玉申从事艺术创作已五十余载,他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走进画家阎玉申的工作室,看到墙上悬挂着的70余幅由他创作的牡丹和花鸟作品时,感觉室外的严寒瞬间消散,画作中透出的勃勃生机散发着暖意。

痴迷画牡丹被称“阎牡丹”

温暖的午后,在位于市工商联大厦22层的阎玉申工作室里,画家阎玉申摊开画纸,调色、思考、落笔。

1944年出生的阎玉申从小就酷爱绘画,少年时常临习“芥子园”画谱及吴昌硕、王雪涛等大师的作品。

“我1962年参加工作,在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制作,并开始学习油画,三年后调到了美术工艺厂,其间被派到北京学习雕塑艺术。油画和雕塑,都是那个时代的烙印。”阎玉申回忆道。在北京学习期间,他***会拜见了享誉美术界的王雪涛老师。“当时,王老师在给牡丹图着色,虽然只是一朵牡丹花,但需要几十种不同的红色,着色完成,牡丹就像真的一样了。”阎玉申说,后来,他在北京的中山公园第一次见到了绽放的牡丹,被它艳丽的色彩和风姿吸引,从那时起,画牡丹成了他的绘画课题。

此后,阎玉申开始专心临摹牡丹。为了省钱,一张宣纸总要画得无处可画才停笔;为了多画,他常常下班后连夜临摹,有时成宿不睡觉;为了有更多时间搞创作,他甚至选择离职,总之,“绝不可以不画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阎玉申听说洛阳有个牡丹节,规模很大。“那几年,每年二月份我就到洛阳,从牡丹刚出花苞开始观察,捧着画夹边看边画,一直到牡丹怒放、凋落。我每天大清早进牡丹园,一直到晚上公园管理员催促,才从牡丹园里出来。”阎玉申说。

从那以后,每次下笔,牡丹的样子就会在阎玉申的脑海中浮现,他笔下的牡丹也越来越有神韵,越来越贴近自然。因为拥有自己的特色,“阎牡丹”的名号在业界逐渐叫响。

开创“以空为白”独特画法

执笔绘牡丹近50年,阎玉申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他一直在想怎样把“百花王”、“富贵花”牡丹画得更传神,画出自己的风格。哪怕是花瓣端的色彩和处理,他也会思虑良久,慢慢地,他“以空为白”的独特画法得到了业界的称颂。

“画牡丹并不都是五颜六彩,很多部位的颜色就是白色。一般的画家会用白粉来调白色。”阎玉申说,这样一来,作品可能会受氧化的影响,白色部位可能会变色,二来不够自然,那一笔总是“画”上的。而他选择在画作中白色的部位自动留白。这样“以空为白”的画法曾让阎玉申琢磨和实践了很久,同样是白色,纸张的留白看起来更加自然灵活,立体感也更强,同时也更加考验画家的技法。

“画牡丹不是单单把牡丹的样子画在纸上,要既写实又写意,其中也有不少是画家的理解和创作,花头与花枝的比例,怎么展现立体感等,因此,在我看来,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阎玉申说。

想为家乡文化事业多做点事儿

退休后,阎玉申一直居住在北京,并通过努力创建了中国花鸟画书画创作院阎玉申工作室,一直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退休以后,我画画更专心了,创作的数量也增加了,每年要画200到300幅画,大约有2000多平尺,而且还尝试了不少新的题材。”阎玉申指着展厅里的画作说,比如鸟、紫藤、迎春花、玉兰、水仙等,创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今年8月,阎玉申的工作室迁回了包头,他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准备为包头的文化事业做些贡献。

“我这个工作室有300多平方米,展厅可以展出60多幅作品,愿意提供给书画爱好者展出作品、做笔会等,真心欢迎大家。”阎玉申说。

除了***和交流,阎玉申还一直惦记着将自己的绘画技法传授给更多的绘画爱好者。“明年春节后,我计划开展一些培训,给书画爱好者讲讲怎么画花鸟和牡丹,现在正在赶制出版画册,100页,收了80多幅作品,另外,教学光盘的出版也在计划中,通过现场讲解绘画来说说画牡丹的技法,我愿意多参与这样的教学工作,尤其希望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多做点事儿。”阎玉申强调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