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花序近伞形,有花4-6朵,萼片三角卵形,花瓣卵形。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玉棠富贵”的意境。
海棠香国--昌州故里
唐德宗贞元年间,贾耽担任宰相,编著了一本《百花谱》,书中赞美海棠为“花中神仙”,这本书是最早使用海棠这一称谓的作品。书中还提及四川“海棠无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独静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昌州静南县,即今天的重庆市荣昌区。明末清初的张岱,在其《夜航船》中也有“海棠香国”条云:海棠患,患无香,独昌地产者香,故号海棠香国,非佳郡乎?
“峨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万株佳丽国,二月艳阳天。” 佳丽国即“美女国”、“海棠香国”,昌州海棠香国,当时已经成为人间仙境。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宋朝沈立的《海棠记》云:“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 元末叶子奇著《草木子》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号昌州为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
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说明在唐朝时期海棠花就已经盛放。著名的“海棠春睡”的典故,正是从唐明皇和杨贵妃而来。宋朝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这样“海棠春睡”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
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人们称赞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说,同时将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 海棠香国“重庆荣昌,更是自唐朝开始的“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到今日的”昌州故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花开似锦,娇艳欲滴。
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添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彩蕊飘院墙。
闲人何事戏花间,不遣寒风一笑嫣。
邀动芳心愁万缕,盈盈含怒雨中天。
游丝无举小庭空,梦想君家合树红。
曾和佳人同作画,如今只得看屏风。
褪尽北风满面妆,惆怅蝶粉与蜂狂。
恋伊心 意谁能诉,一片痴心付海棠。
小院风停月初斜,紫玉新枝绕旧家。
三更不 睡秉红烛,春近愁杀海棠花。
红药蔓枝艳阳天,嫩叶低含绮阁烟。
叶落花开怀胜赏,春来冬去感流年。
芳姿淑态迎晓晴,梅借风流柳借轻。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烟脂画不成。
粉娇隐约眉轻霜,红嫩妖饶脸薄妆。
提 笔作诗意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蝶恋花香夜自来,繁于桃李雨后开。
犹得残红向春暮,牡丹相继艳池台。
忽识海棠花,香近试堪夸。
艳繁惟共笑,令人只嗟呀。
烟雨海棠花,冬夜沈沈酌,寒食早春数日间,人也须行乐。
不怕笛声长,只怕风儿恶,烛影红酣宝篆香,时常有错觉。
微微淡白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
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
绣帐丝笼秉烛烟,有色无香意态妍。
莫待胭脂成粉去,眠来羞作醉妃传。
昌州美色万人迷,茶饭之余细品题。华实相宜谢浓艳,寒霜谁见海棠梨。周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