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鲥非鲥说鳓鱼
如今“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几近绝迹,然而在人们的餐桌上却时常可以品尝到那似鲥非鲥的海鲜之珍——鳓鱼。
鳓鱼又写作勒鱼。南方名曹白鱼、鲞鱼,北方称白鳞鱼、鲙鱼。鳓鱼与鲥鱼有着亲缘关系,它们同属硬骨鱼纲鲱科,系暖水性中上层鱼。鳓鱼腹部有36-42个锯齿状棱鳞,锋利如刃,易勒人手。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鱼腹有硬刺勒人,故名”。鳓鱼体侧扁,银白色,头小,微微向背部翘起。鳃大,背鳍短,臀鳍较长,腹鳍很小。春季至初夏为生殖季节,鳓鱼集群由外海游向近海,较易捕获。清人李元《蠕范·物候》载:“常以四月至海上,渔人听水声取之。”据渔民讲,鳓鱼腹下的硬质棱鳞薄如刀口,游动速度很快。鳓鱼一到,其它鱼得统统让路,不敢与其夺饵,否则碰到它就会被划破肚皮,一命呜呼。
吕四渔场滩涂开阔,港汊纵横,沙滩星罗棋布,饵料丰富,是鳓鱼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太阳沙北边有一块沙洲就被渔民称之为“鳓鱼沙”(清时称“鲞鱼沙”)。每年四、五月是鳓鱼旺发上市季节。明人胡世安《异图赞补·鳓》载:“东南海中,夏初谡谡(su),渔人设网,伺鳓次逐,状刺如鲥,冰鲜是鬻(yu)”,说明明代就有冰冻保鲜的鳓鱼上市。但不少情况下,渔民来不及返航卸货就用盐腌渍。视用盐量的多少,分为“麻鲜”和“卤肖货”两种。《光绪通州志·物产》中载:“鳓,咸者有摇网、闷舱、淌卤”。徐珂在《清稗类钞·动物·鳓》中则称:“干者曰鳓鲞”。
江海地区的习俗中,每当端阳节前,毛脚女婿给丈母娘送节礼时,常要备上一对鲜鳓鱼,至今此风依旧。因而,在端阳节前一周内,“鱼市鳓贵”,尽人皆知。从前,鳓鱼亦为朝廷贡品。清通州人李琪《崇川竹枝词》中有首“勒鱼百尾未敢尝,蟛蜞只卖菜花黄;霜前稻蟹留与妾,雾后椒鸡持向郎”的词。它的“明洪武初,渔人葛原六诣阙(指进宫)献勒鱼百尾。太祖问曰:‘鱼美如何?’曰:‘鱼素美,但臣未进不敢先尝。’太祖厚赐之”这一典故鲜鳓鱼无论清蒸,还是红烧,风味均绝佳。明人何景明有赞鲥鱼“鱼中上品,席中之珍”之句。而今用在与鲥同为鲱科的鳓身上亦恰如其分。因而当地也有人称鳓鱼为“海之鲥”。经盐三次腌制的咸鳓鱼,则久贮不坏,香浓味鲜,为下饭佳品。浸过鳓鱼的鳓鱼卤,经滚煮后澄清,味鲜胜过虾油,用以蘸食品,鲜美可口,别有风味。鳓鱼用酒糟糟之,异香扑鼻,为下饭佐酒之妙品。原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当年曾在苏北沿海打游击,鲎鱼给他的印象特别深.盐民出身的老县长徐可琴,解放后几十年交谊如旧,每年赴京去看他,别的不带,只带亲手腌制的鳓鱼,传下一段纯情佳话。
鳓,既可作上品菜肴,又有医疗保健之功效,其肉“甘、平,无毒”,“开胃暖中,作鲞尤良”。清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鳓有补虚之功效。将鳓晒干,煅烧研末后冲服,对治疗心悸病有很好疗效。其鳃,则主治疟疾。
令人称奇的是,鳓鱼骨还另有妙用。其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很清楚:“甜瓜生者,用勒鲞骨插蒂上,一夜便熟”。其二,骨可制成工艺品。《辞源》有载:鳓,“头上有骨,合之如鹤喙形”。清人赵翼在《鲞鱼鹤》诗中有“强合飞潜性,能令臭腐神”、“不藉胎生幻,居然羽化真。出波才几日,便欲唳青旻”之句。在《又鲞鹤一首》中则说到,“海阔天空境,升沉倏两分。腥闻虽鲍肆,骨鲠肯鸡群?似蜕蝉餐露,非池鲤跃云。漫疑鸢沾水,浪拍去求勋”。诗人虽另有感慨,但可见鳓骨成鹤已早为人所知。在民间,亦时有人吃完鳓鱼后,选取鱼头骨七块,洗净(有的还用烧酒浸泡一夜以脱脂去腥),趁未干燥(干则易脆折)之时,借鳓骨间天然缝隙,巧为插合,顷刻即成一玲珑剔透的仙鹤。笔者幼时,见母亲亲手做过。其尖喙曲项、展翅翘尾、瘦腿细趾清晰有序,栩栩如生,一副昂然独立、振翅欲翔的姿态,令人称奇。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制作过程中,无须用到任何其它工具和辅料,这鬼斧神工的造化之妙,更使人拍案叫绝。据说,如果用的是咸鳓骨制作,成鹤后用细线将其悬于室内,根据其身体转向和鱼骨表面的干湿度,还可预测天气变化。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