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独库公路美如画?

 城北十五里666 2022-07-14 发布于北京

如今每年每到6月独库公路开通之际,总会有一波又一波的刷屏。

这条全长562公里的道路,沿途分布洪山石林、库车大小龙池、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多个名胜景区,一路上可以欣赏到雪山、峡谷、湿地、草原。

文章图片1

壮美的风景,蜿蜒盘旋的道路,让游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为什么独库公路美如画?

时间回到三年前,当时克拉玛依市开始筹划建设独库公路博物馆,馆长毕鸿彬踏上了寻访修路老兵及搜集文物的征程。

文章图片2

在广东清远,毕鸿彬见到了筑路老兵陈卫星,陈卫星左脚的5个脚趾全部截肢,回乡后一直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一度十分困窘。

毕鸿彬问他,为什么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陈卫星淡淡地回答:“我的战友们都牺牲了,我还活着,我还能提什么要求?我现在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文章图片3

那是1979年4月6日,部分修筑独库公路的官兵被暴风雪困在天山深处。陈卫星和陈俊贵两名战士随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出去寻求救援,他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连走带爬足足3天,每个人都已筋疲力尽,而他们携带的馒头仅剩下最后一个。

谁吃下这个馒头,谁就有可能活着出去。但大家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

最后,班长郑林书决定,让陈俊贵吃掉这个馒头:“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陈卫星是老兵,也应该带头吃苦。陈俊贵是新兵,年龄最小,馒头给他吃。”

陈俊贵含泪吃下了这个馒头。在后续的求援路上,郑林书和罗强终因饥寒难耐,牺牲在雪地里,陈卫星也因冻伤截掉了左脚脚趾。

这是发生在独库公路修建时的一个真实故事,在舍与得、生与死面前,总有一种人性的光辉,精神的力量激荡灵魂,当经历了这些后,陈卫星对什么是幸福也有了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类似的故事在独库公路修建时发生了很多,十年时间,有168位筑路官兵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16岁。

在普遍机械化作业的如今,也许你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修这条路?修这条路真的这么难吗?

熟悉新疆地理地貌的人都知道,横空出世的天山把新疆隔为南北两部分。千百年来,由于大山阻道,从南疆到北疆,人们只能绕着天山走上七、八天时间。天山的阻隔严重制约了新疆的发展和国防稳固。

另一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苏联两党两国关系恶化,中苏边境线磨擦日益增多,战备交通建设成为战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库公路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动工兴建的。

1964年,中央批准在新疆天山兴建战备交通工程,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工程迟迟未动工。

1973年6月,杨勇将军到新疆担任军区司令员兼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当他看到已经过去近10年,独库公路还迟迟未动工,他急在心里,多方调研后,他直接去北京向周总理汇报,要求加快独库公路建设。

周总理听完汇报诙谐地说:“杨勇同志的请求,不出我的所料?这真是英雄所 见略同啊”。

197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快建设天山公路的命令》,并调工程兵第四工区执行筑路任务。

这支部队接受任务以后,就有两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文章图片4

一是兵力不足。

根据原要求,完成这项任务每年需要投入兵力二万六千人。而事实上,平均每年投入的施工力量只有一万三千人。

二是施工期短。

在公路南段,施工期最长只有八个月,在北段,七、八、九月是施工的最好季节。全线,年平均施工时间是一百五十七天左右,以内陆每年施工二百八十天计算,实际施工时间是五年半左右。

但就在这样的状况下,战士们十年时间里,夺回了一百四十六万多个劳动日。

文章图片5

另外工程之艰巨也为我国公路建筑史上所罕见,全线百分之六十、即三百多公里的地段是崇山峻岭、深川峡谷,有近百公里是悬崖峭壁,还有六公里是“猿揉欲渡愁攀缘”的“飞线”和三座终年积雪的冰达坂。

不光如此,沿线地质条件复杂,而且气候恶劣,全线有二百八十多公里地段在海拔二千米以上,那里氧气、少气温低、雪害严重。

仅1980年,在施工地段发生雪崩三百四十一次,有时一次雪崩达几万立方米。

文章图片6

1977 年,上级把开凿哈希勒根达坂隧道的任务交给了某团一营三连和四营十一连。这两个连队三月底就冒着风雪到工地扎营。当时山上积雪五米多深,最低气温零下三十多度。

严重的高山反映使人头痛恶心,胸闷气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部队上山不到一个月,平均每人体重下降五公斤。有百分之四十的同志患了雪盲症。百分之九十的同志嘴上起泡,脸上脱皮。

在十一连的施工处,石质破碎,塌方频繁。有一天,八十多米深的隧道里,在八小时内塌方竟达一百多次。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战士们没有埋怨,没有退缩,工地上除了幽默的玩笑和爽朗的笑声之外,就是争分夺秒地忘我拼搏。

那年五月二十四日夜间,一场大塌方把钢拱架拧弯了,把盆口粗的支撑木砸成了劈柴条,风管被截断,通风设备被摧毁。

正在担负掘进任务的该连一排立刻转入了抢战塌方的战斗。

由七名共产党员组成的排险小组,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表现出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共产党员、班长郭颜明在排险时,两次被塌落的险石从脚手架上推下来,又两次冲上去。

共产党员、副班长刘学才为掩护战友,被塌落的险石砸伤了右腿,只简单包扎了一 下,带伤坚持排险。

经过一夜苦战,塌方制服了。

但在隧道里顽强拼搏了一夜的战士们却一个个昏倒在地。

全排三十七人只有五名战士勉强支撑回到了驻地。

昏倒在隧道里的三十二名战士全靠抬着、背着回到连队。

当时,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听了这一情况后,深深地被这种英勇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他在视察时,不顾年事已高, 登上哈希勒根冰达坂 ,专程到隧道北口看望了这个英雄的集体。

他望着战士们一张张消瘦的脸庞, 熬红的眼 睛,干裂的嘴唇,裸露的膝盖 ,久久没有说话。

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亲切地抚摸着战士的手、深情地望着在天山深处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深受感触地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这样的战 士,我们放心了”。

文章图片7

1979年四月,某团十二连刚刚到达工地,就遇到了连续五天五夜的大风雪,运输被中断,全连被困二十四天。

当他们坚持到第十天的时候,所带的煤烧完了,粮不多了。没有煤烧,他们就在雪地挖骆驼刺,粮食不够,一天就喝两顿稀糊糊。

就在那样的困境中,他们仍坚持施工。

二十四天后,当该团领导同志带领部队抢通道路送粮送煤到达工地时,这个连队已用人工打通大小导洞三千二百米,已从沟底将二百九十吨炸药、一千五百多吨水泥扛到了山腰施工点,还开通了雪路十多公里,为全线施工创造了条件。

文章图片8

战士争分夺秒,干部也身先士卒。

1980年年3月,某团副团长王恩玉,带着先遣队到冰达坂上清雪开路。

结果道路开通了十一次,被雪埋没了十一次。

四月上旬,45台汽车拉着施工物资上山,在途径拉尔墩冰达坂时,突然遇到暴风雪的袭击。

三十八台汽车被淹没在几米深的雪中,不见影踪。

副团长王恩玉立即带领百余名战士,十多台推土机,顶着风雪,忍着饥饿,冒着生命的危险,连续抢救了三个昼夜,直到所有人员车辆安全返回。

可是,就在胜利完成任务之后,这位副团长已疲劳得靠在帐蓬边上起不来了。

文章图片9

某连指导员李善国,妻子上山来探亲,白天他照常施工,晚上忙着开会、谈心,部署任务,整整八天未能和妻子叙叙家常。

在妻子来队的第八天,他和连长杨晓海及三名战士被一场大塌方夺走了生命,全连沉浸在悲痛之中。 电影《天山行》中的指导员余海州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他。

文章图片10

这条长500多公里长的公路,就是这样一个个血肉之躯,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般的精神铸就,如今每一处让你眼前一亮的风景,背后都是一种撼天动地的精神力量在支撑。

我们的战士为什么这样坚强 ? 为什么这样高尚 ?

当时在天山深处的一 条巨幅标语给我们作出很好的回答“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 ? 为国威军威振奋 。 十年夫妻分居,幸福何在 ? 在千家万户团聚。

奋战天山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虽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在每个干部、战士的生涯中,却是那么漫长而难忘。

在十年时间里,这支部队架设桥梁六十七座,全长一千九百多米,修筑涵洞 一千三百多道, 建筑道班房三万五千九百多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四百多公里,碎石路面一百五十多公里。

文章图片11

他们把黄金般的岁月献给了天山,献给了人民。他们,长时期经受着苦和乐、生与死的考验。

天山,那些虚幻的传说已被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取代。

你要问为什么独库公路美如画?因为英雄的鲜血浇灌了她!

独库公路,将以她的宏伟壮观而铭记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 她似一座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屹立在天山深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