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经历的六七十年代

 城北十五里666 2022-07-14 发布于北京

由莫言先生著作引发的关于六七十年代人民生活状态的争论,成为又一个热搜。围绕“有没有挨饿现象”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其实,有人经历过那个年代,说得是亲身经历。但是,亲身经历未必是真相的全部。有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叙述的现象是道听途说。当然,道听途说也未必不存在。

文章图片1

毛主席视察水利建设

我出生于1962年,亲身经历了六七十年代,对于这个时期的生活有很深刻的记忆。由于这个时期我的生活空间有限,我只能把自己的经历、看到的有限空间所发生的事情介绍给大家。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感受一下六七十年代部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1959到1961是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1960年苏联背信弃义,逼迫债务、撤走专家,终止与我国的一切合作,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雪上加霜。听老人们讲,这三年的确有吃不饱饭挨饿的现象,有的地方还真的很严重。但是,这是天灾人祸的巧合叠加,不能怨天尤人。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共度时艰,很快就度过了这个难关。大家讨论的较为集中的挨饿现象应该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文章图片2

我是1962年生人,妈妈说怀我的时候也挨过饿。从1962年开始,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基本上能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饱、穿得暖。挨饿现象是个例,除非是好吃懒做的人家,或者不会过日子的人家,有时没有饭吃饿肚子。比如,不会过日子的人家,新粮食下来了,就想方设法粗粮细做。这当然好吃,但是浪费严重。口粮是保证基本温饱,这样,粮食当然不够吃了。如果是现在这一点问题都没有,粮食充足提高生活质量无可厚非。可是,那时条件不允许,这就是胡吃乱造了。没有等到下年新粮食下来,就揭不开锅了。没办法到处去借粮食,有的被人看不起借不到粮食,就铤而走险,去偷粮食。

六七十年代,除了文革中的六七、六八年前后出现了打砸抢的情况,其余的时间社会都很安定,人民生活基本没有温饱之忧。那时人民的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拥护,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那时社会风气淳朴,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融洽,街坊邻居互帮互助。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片祥和。那时是文革时期,有“地、富、反、坏、右分子”被管制。其中有的是好人被冤枉了,改革开放以后,冤假错案都得到了平反、纠正。

文章图片3

那时城乡差别也很小。我的家乡在偏远的东北农村,吃的主食跟城市差不多,都是玉米面居多。只是穿的衣服城市比农村“洋气”,而农村显得有些“土”。大概七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的确良”的新布料,在城市开始流行。我们农村人开玩笑说:城里人是“的确良的裤子,玉米面的肚子”。

副食品城市供应的品种全一些。而农村较单一,除了自己自留地种的蔬菜,就是鸡鸭鹅蛋等。我们村(那时叫小队)几乎每家每户过年都能杀一口猪,一般都要养两年左右,二三百斤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杀一头猪就卖给国家一头猪。鸡蛋也是有任务,每家要卖给国家一部分。供销社派人走街串户去农民家收购。这样,农村有蛋吃城里也有蛋吃,农村有肉吃城里也有肉吃。城乡基本平衡。

文章图片4

城市的副食供应门市部

记得我们小队每家都养几头猪,小队专门有放猪的猪官(有个刘姓老人一辈子放猪,人称“大猪倌”)。两个放猪官手拿着鞭子早晨八点多钟,就从村头开始走来,一遍一遍的高喊“松猪啦”,“松猪啦”。到了谁家门口,谁家的猪圈门就打开了。猪也知道早就等不及了,频频哄猪圈门,门一打开就撒欢儿的跑进猪群中。猪倌把猪群赶到河边、草地上,让猪们吃个饱、玩个够。到了下午三点多钟猪群回家了,到了村口猪倌就开始高喊“猪回来了”,“猪回来了”。主人迎接猪回家,猪回到自己家的猪圈,不会走错门。大概是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过年的肥猪不仅平时吃的都是绿色食品,锻炼的体魄强壮,在宰杀的前一个多月,为了使猪“上膘”要喂它粮食,好像是每天可以长一二斤。那时的猪肉真香,现在找不到那种味道了。

那时,城里是八级工资制,差别不大多少年不变。记得像我们中学老师的月薪,只有我的数学老师59元,我的政治和历史老师53元,他们都是东北师大下放来的。八十年代陆续调回东北师大了。我的化学老师是月薪45元,其余绝大多数都是35.5元,还要养活三、五口之家。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劳动集体出工收工,包括猪倌都是记工分年终兑现报酬,差别也很小。干部也没有什么私利可图,跟农民一样下田地,吃农家饭。所以,那时基本没有仇富、恨官之说。

文章图片5

集体出工干活挣工分

农村的活我也干过。那时,粮食非常珍贵。秋收时务必“颗粒归仓”。怎样做到呢?

第一步,全面抢收。因为那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病虫害、旱涝风灾害等时有发生。好不容易到了秋收又担心,收早了粮食不成熟,收晚了又怕霜打大雪覆盖。所以要“抢收”。有“三春不如一秋忙”之说。

第二步,复收(我的家乡叫“捡地”)。既然抢收就会有粮食落在地里。队里安排老弱病残把落在地里的粮食捡回来归公,不许个人捡地。有时也会联系学校,请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学生支援捡地。那时我上小学中学,几乎每年秋天都去支援秋收。

第三步,脱粒降水。六十年代没有电,更没有机器,要人力脱粒,效率低体力消耗很大。我们那里用于玉米脱粒的工具,是一根长木棒用铁链链接着一根短木棒,叫做“悠登棒子”。手持长木棒上下抡起来,短木棒砸在玉米棒上,如此反复。七十年代有了电也有了脱粒机,才把农民从中解放出来。降水,就是自然晾晒降低水分,达到了国家的储存要求,才可以送到国家的粮库,卖给国家。这就是“归仓”了。

文章图片6

全国“农业学大寨”涌现出了“铁姑娘战斗队”

六七十年代是毛泽东时代的最后时期。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训,毛主席先后提出了“备荒、备战、为人民”的重要指示。我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毛主席又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全国掀起了农业生产的热潮。记得农业生产有三个指标,亩产超过400斤就是超“纲要”,亩超过600斤是跨“黄河”,亩产超过800斤是过“长江”。可见那时的粮食产量很低,好像是七十年代以后才有化肥,又积极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亩产才大幅度提高。毛主席还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提出了科学种田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方针”。可见毛主席多么重视农业,又多么有远见。据统计毛泽东时代全国共修大中小型水库85637座,基本是人挖肩扛、义务劳动建成的。大多数水库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文章图片7

战天斗地义务修水库

这期间毛主席提出了“工业学大庆”的重要指示,建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大庆油田等一大批民族龙头企业。使我国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成了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非常了不起!

文章图片8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

在短短的建国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成了十亿人民吃得饱穿得暖、工业门类齐全、国民经济稳定、卫星上天氢弹爆炸、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初步繁荣走向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上独一无二!

文章图片9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

有句老话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吃大苦、流大汗给我们换来的。的确是这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要饮水思源,永远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