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打光棍更可怕,去父留子的“妻跑族”,令数亿男人陷入了窒息

 九州好人 2022-07-14 发布于辽宁

离婚率远大于结婚率成为了我国近几年的重要矛盾之一,据2021年民政局数据显示,我国的结婚率仅为7.2‰,而离婚率却达到了43.53%,并且提出离婚的大多是女性,在离婚纠纷的司法大数据中,74%的离婚都是由女性提出的。

这类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结婚生子后迅速产生了后悔想法,选择了离婚。如此崩坏的婚姻体系,诞生了一个群体性名词:妻跑族。

男性花几十万彩礼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娶到的妻子,结婚生了孩子之后没多久就一溜烟地跑了,并且这个不分地域限制。

文章图片1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妻跑族都是一抓一大把,比打光棍更可怕,去父留子的“妻跑族”,令数亿男人陷入了窒息。而城市的女性仿佛也没有受到所谓“开放”思想的保护,依旧该离婚的离婚,该失望的失望。

那么出现这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流行性观念中“女性撑起半边天”意识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不少女性能够凭借独立优秀的个人才能在职场上叱诧风云。

但是职场和亲密关系本就是两码事,甚至说,大部分职场上优秀女性的个人婚姻比我们想象中要糟糕的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性别分工意识上。

文章图片2

在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意识里,倡导男强女弱,家庭性别分工意识并没有与社会性别分工意识同步,女人在家庭中依旧要“附属”于男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依旧根植于大部分中国男性的意识当中

《三十而已》里面的顾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顾佳不仅长相漂亮,在社会和职场上更是一名妥妥的经济独立女性,而她的丈夫却远远不如她,可就是这样优秀的女性在家庭地位的捍卫上依旧茫然无措,只要一回到家,她就变成了那个低眉顺目,侍奉丈夫、照顾家庭、孝敬公婆的“贤妻良母”。

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对于顾佳更显弱势的丈夫而言,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压力,顾佳努力用行动为丈夫减轻心理负担,在外拼事业,在家投入的全部精力,却依旧换来丈夫的渐行渐远和出轨。

文章图片3

在女性独立权崛起的今天,大部分的男人就和顾佳的丈夫一样,很难适应妻子“女性角色”的改变,因为男性自身的角色是不变的。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让众多男性无比焦虑,出于雄性的自尊本能,他们依然习惯于女性听话顺从的关系,不愿意也很难理解女性角色的改变。

而女性角色一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她们有了更多社会资源后,家庭地位也随之提高,就必然对男性要求更高,比如,如果女性收入高于男性,女性就想倡导男性在家带孩子,然而男性无法满足女方的角色变位的期望,视之为笑话。要求女性继续“多多顾家”。

文章图片4

那么问题来了:女性一方面想要追求平等,一边自身在家庭分工中又矛盾重重,就容易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

第一: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下以离婚收场

第二:自身以更高的标准作为对等条件,不仅要做贤妻良母,还要顶着压力维持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执行内外兼修的高要求。

很显然,70% 的女性选择了前者,因为后者压力实在太大,更何况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像三十而已里面 的顾佳一样,被“无能”的丈夫以离婚收场。

女性在家庭性别意识转型分工上的无能为力,才是妻跑族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文章图片5

女性明明自己成功优秀了,却无法摆脱男方传统落后的男强女弱意识,自身要想有一席之地,还要以更高的标准作为对等条件。

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加重了女性的负担,女性必须做得更多,与女性努力追求独立的思想背道而驰,在家庭性别分工意识里男女依旧是不对等的。

除了和丈夫的关系无法处理好外,第二个方面就是没有办法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上个年代的婆婆或许还无法适应“独立女性”的个性要求,自然加剧了和儿媳的矛盾,从古至今,婆媳关系都很难处理。

比如近几年流行的妈宝男,就是女性传统落后思潮与新思潮碰撞的时代产物。巨大的矛盾很容易会引发家庭之间的战争。而这种如战争的家庭谈何幸福呢

文章图片6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妻跑族中有借结婚索取天价彩礼跑路的情况,据2021年民法典的更新,我们可以得知,新政策对婚姻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对于彩礼和离婚民法典进行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禁止借助结婚而索取财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男性的利益,避免妻跑租别有用心带来的巨大损失,这样一个条款能干在很大程度上来降低人们的结婚成本,让婚姻更加的幸福。

总而言之,高达百分之70的“妻跑族”值得人们对传统的婚姻制度重新作出探讨,男人既然想保全家庭,就得改变传统思维,不能只限于女方的努力,像“年纪到了就该结婚”,“男人以孝为先”,“做家务是女人的事情”等传统思想都应该得到改善。中国家庭的婚姻才能越来越幸福。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