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愚、李之仪与李左车的宗族渊源刍议

 宇闻休闲书苑 2022-07-14 发布于山东

李愚李之仪与李左车的宗族渊源刍议

刘玉文

李愚(866-935),名晏平,字子晦,唐渤海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人,唐昭宗天复元年(901),考中进士,官至后唐宰相,《旧五代史》有传。

《旧五代史·李愚传》记载:“李愚,字子晦。自称赵郡平棘西祖之后,家世为儒。父瞻业,应进士不第,遇乱,徙家渤海之无棣,以诗书训子孙。”《李愚墓志铭》(张砺撰)记载:“公讳愚,字子晦,赵郡人也......晋少傅楷有子三人,居于赵之平棘,封斯垒时,人谓之三巷李氏......公即西巷之十六代孙也。” 

李愚原籍何地,史籍未记载。李愚“家世为儒”,其父因“应进士不第,遇乱,徙家渤海之无棣,以诗书训子孙。”显非因出仕做官落无棣。李愚父子徙家无棣之缘由不外有三:一是因当时无棣受战乱波及较轻,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家人生存;二是无棣人文环境好,适于“以诗书训子孙”;三是无棣有赵郡李氏的亲族,徙家无棣有寻根认宗的亲缘。现就李愚一家与无棣的宗亲渊源,试做简约考析。

《北史·李灵传》记载:“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牧。

当楚、汉之际,广武君左车则其先也。左车十四世孙(李)恢,字仲兴,汉桓、灵间,高尚不仕,号有道大夫。恢生定,字文义,仕魏,位渔阳太守。有子四人,并仕晋。(李)平,字伯括,为乐平太守;(李)机,字仲括,位国子博士;(李)隐,字叔括、(李)保,字季括,位并尚书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时谓之四括。(李)机,子(李)楷,字雄方,位书侍御史,家于(赵郡)平棘南。有子五人,辑、晃、棨、劲、睿。辑,字护宗;晃,字仲黄;棨,字季黄;劲,字少黄;睿,字幼黄,并以友悌著美,为当世所宗。”

   赵郡平棘李氏,形成于西晋时期,发展于十六国,约在北魏时期成为北方一流高门 ,繁荣至唐末,宗族庞大,支系繁盛,谱牒浩繁,难能细考。

据《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相关资料,现将赵郡平棘李楷一支的谱系主脉简约归纳如下:

一世祖: 李牧(?-前229年),瀛姓,李氏,赵国名将,公元前234年,受封武安君,落籍定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开基始祖。生三子:泊、弘、鲜。

二世:李泊,长子,秦始皇时官至中大夫詹事。生谅、左车、仲车三子。

三世祖:李左车,排行老二,秦汉谋士,韩信军师,赵封广武君。生常、伯、遐三子;

四世:李遐,字伯友,排行老三, 汉涿郡太守;生岳、德、文、李班四子。

五世:李岳,字长卿,官谏议大夫。生秉、义。

六世:李秉, 字世范,官颍川太守。生翼、协、敏三子。

七世:李敏, 曾官拜五大夫将军 。生谟、道、朗三子。   

八世: 李谟,字道谋,官至临淮太守。生哆、华、旭三子。

九世:李哆,字子让,官至上党太守。有子护、元。

十世:李护,字鸿默, 官至酒泉太守。生武、昭、奋三子。  

十一世:李武,字昭先,历任东郡太守, 太常卿。生有四子:赞、修、奕、就。

十二世:李修, 字伯游,后汉安帝(94年-125年)时太尉。生有四子:谅、叔、训、季 。

十三世:李谅,字民益, 后汉赵国相。有子李膺。

十四世: 李膺(110-169年),字元礼,官至河南尹,第一次党锢之祸时,他遭迫害下狱,后被赦回乡,《后汉书》有传。有瓌、瓒、瑾三子。

十五世:李瑾,字叔瑜,东平相。(一说李瓒为东平相)。有三子:志、恢、宣。子弟归属曹操。

    十六世:李恢,字叔兴。生四子:定、壹、奖、硕。

十七世:李定,字文义,曹魏(220-266年)水衡都尉, 渔阳太守等要职。生有伯括、机(仲括)、叔括、季括四子。

 十八世:李机,字仲括,太学博士, 临江、乐安二郡的太守。有五子:群、瓌、密、楷、越。

十九世:李楷, 字雄方,晋朝司农丞、治书侍御史。有子五人:辑、晃、棨、劲、睿。

    据上述世系,李楷系李牧的第十九世孙,是广武君李左车的第十七世孙。

李楷五子分房,李棨、李劲居巷西,后世称为“西祖”。《李愚墓志铭》称“即西巷之十六代孙”,李愚则是李左车的第三十三世孙。相距李左车已有千余斯年。

李愚、李之仪的籍贯都是无棣人,载入正史,写入墓志,不会有异议。

山东无棣县,是汉初广武君李左车的镇守驻留地。李左车的子孙在无棣大地上扎根繁衍生息,形成赵郡李氏第三世祖的重要一支。

汉三年(前204年)冬,韩信率大军东出陉井,“背水一战”,斩陈余、虏赵王、灭赵国,其时堂堂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被俘投汉,还为韩信出谋划策,当时赵国贵族旧势力及陈余的追随者肯定记恨。为安全起见,李左车的亲眷不会继续留赵,只能随军,在战乱不息的楚汉之际家眷随军是常见的现象。韩信采纳李左车胁燕、下齐之策,并委派李左车先期进驻位于燕齐之间的无棣,修筑广武城等城堡汉垒。李左车修筑的无棣广武城,《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及方志均有记载。

李左车驻守无棣,其家眷也随之在无棣住留。李左车生有李常、李伯、李遐三个儿子,他们三人是否生于无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李左车驻守无棣数年间,他们必然也到过无棣,或在无棣居住。后来三子李遐官至西汉涿郡太守,李遐生李岳、李德、李文、李班四子;李遐的二位哥哥李常、李伯是为官还是为民,子嗣情况,史籍中不见记载,谱牒中会有记载,惜目下阙如,李左车的后辈也会子孙兴旺,无棣有李左车的坟墓(勿论是衣冠冢还是真身墓),按古代礼制,必须有子孙在此守墓,李左车的一部分子孙在无棣扎根合乎情理。

  【无棣:李左车墓(车镇村西北1里)】

汉四年(前203年)李左车辅佐韩信平定三齐,韩信受封齐王。汉初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可以在王国内授予功臣“食邑”,汉高祖刘邦承认李左车“广武君”封号,他在赵国的食邑没了,可以在齐地赏以封邑。今无棣县车镇村得名,据说是“李左车镇守”短语的缩写,窃以为车镇村及附近或无棣广武城,即是李左车在齐地的封邑。汉五年(前202年)齐王信徙封为楚王,都下邳。汉高祖刘邦认为必须留一位老谋深算的将领镇守齐地,此时李左车当是最佳人选。明朝大臣李舜臣(1499-1559)说过,刘邦为了稳定齐国的局势,达成“北控燕、赵,而西南与彭越衡格”的战略格局,将“(李)左车其为依而留于齐”。李舜臣所云或有史料所本。李左车的封邑如在无棣,其子孙可以继承。如此,李左车后人在无棣大地上繁衍生息,就形成族群。

 

  【无棣祭祀李左车的“保全庙”】

李左车在无棣县的遗迹有城(广武城)、有驿馆(馆里村)、有家庙(李牧祠)、有墓(李左车墓),有庙(保全庙)形成了“赵郡李氏”由李左车开基一支的完整的生活轨迹链条,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无棣境内,特别是车镇村周边以“李”命名的村庄特别多,其中就有李左车的后裔。

北宋的李之纯、李之仪兄弟就出身无棣的李氏望族,与后唐李愚是隔朝代的无棣同乡。《旧五代史》记载,李愚是渤海无棣人,《宋史》记载,李之纯、李之仪“沧州无棣人”。北宋沧州,即唐五代渤海郡。唐代渤海郡无棣县即宋代沧州无棣县。

李之纯(1022-1097),字端伯,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龙图阁直学士,知沧州,历任江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成都府路转运使,累官之至御史中丞。从弟李之仪附传。(《宋史》卷三百四十四)。李之纯从弟李之仪(1048-1128),字端叔。治平四年(1067)进士,河中府万泉县令、编秩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终朝请大夫。因得罪权贵蔡京,曾被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移居姑熟(今安徽当涂北),因家居近姑孰溪,因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

 

  【李之仪撰《李氏归葬记》:“李氏世葬无棣”】

李之仪所撰《李氏归葬记》(《姑溪居士前集》卷五十):“ 李氏世葬沧州无棣,自先祖出仕从于楚州(今江苏淮安),即卜以葬。”明确自己的祖籍沧州无棣。吴芾(1104-1183)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7)曾“知太平州(治当涂),造舟以梁姑溪”,寻访名仕及李之仪亲属编成《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行世。并为之作,序云:“端叔,名之仪,其先景城人。” 所谓“其先景城人”,即指李之仪的先人为景城郡人。《四库全书·姑溪集》提要中对李之仪祖籍中沧州、景城还进行一番辨析,认为“景城误矣”,实际欠妥。《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沧州上 汉渤海郡,武德元年,改为沧州。天宝元年,改为景城郡。”《宋史·地理二》记载“沧州,景城郡。”宋朝政区有府而无郡,沧州在唐代曾改称景城郡。宋志在府州之下附旧郡名,以示文雅成为通例,如“棣州,乐安郡”“德州,平原郡”、“信德府,鉅鹿郡。”,所附郡名郡是隋唐旧称,并非宋代名称。宋代沧州景城郡领五县,有无棣县,而无景城县,说明李之纯兄弟祖籍不是景城县人,而是唐景城郡、宋沧州人,与李之仪自述的“李氏世葬沧州无棣”并无不同。李之仪的祖父与葬于楚州,又说“李氏世葬沧州无棣”,即是他祖父辈以上的先人就世葬沧州无棣,说明祖上居住无棣的年代已经很久远。


  【吴芾《姑溪前集序》:“端叔名之仪,其先景城人”】

  


  【《四库全书》提要:李之仪祖籍沧州无棣、景城】

然李之仪在所撰《天禧寺新建法堂记》(姑溪居士前集》卷三十七)及《欧阳文忠公别集后序》(《姑溪居士后集》卷十五)中自署“赵郡李之仪”,《姑溪集》中还有几处自署“赵郡李端叔”(如《 跋梅圣俞与郭功甫诗》),宋·王明清《挥尘录》亦记载:“李端叔之仪,赵郡人。”王明清的父亲王铚(字性之)与李之仪是好友,不会记错。说明李之仪的李氏郡望在赵郡。

  【李之仪撰《欧阳文忠公别集后序》自署“赵郡李之仪”】

后唐李愚是从他父辈才迁居渤海之无棣,自称是赵郡西祖一支。显然李之纯(1022-1097),字端伯,与李之仪(1048-1128),字端叔,二人为从兄弟关系,就是出自同一祖父的叔伯兄弟,按伯、仲、叔、季顺序排列,其中伯仲(老大、老二)即季(老小)是定位的,叔,不限人数,李之纯为老大,李之仪为老三或排序更小。后唐李愚在世的年代是公元866年至935年,与李之纯祖父所处年代大体相当。李之仪在迁祖父、父亲(李颀)的坟墓时,说“李氏世葬沧州无棣”(《李氏归葬记》),证明他祖父卜葬楚州之前,他祖父一辈先人早就葬于无棣。比李愚“赵郡西祖十六世孙”迁居无棣的年代久远得多。李之仪自署“赵郡”人,未提及赵郡平棘东、西、南三祖,说明李之仪一族或在西晋李楷迁居赵郡平棘之前就已经定居无棣。这进一步说明李之仪的这支“赵郡李氏”是赵郡李左车另一支系承袭而来,是无棣赵郡李氏的最早的原住民。后唐李愚是李左车的三十三世孙,其父子迁居无棣,是投奔李左车在无棣的另一支系赵郡李氏,这两个支系同祖同根,同是李左车的后裔。不同的是李愚谱系是承袭李左车的第三子李遐(汉涿郡太守)。李左车另外两个儿子李常、李伯的谱系未见记载,但不等于李左车原住无棣的后裔没有谱系。

因后世兵燹战乱,水旱灾荒,谱牒散失严重。加之普通百姓也不是家家存有谱书,许多人甚至终生未见过谱书。后世民间续家谱时,难以准确追溯本姓氏源流,往往就凭传说自认为来自“洪洞县大槐树”。其实民间传播甚广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官修《明史》没有记载,官修史书《明实录》也没有提到。只是民国六年(1917年)的《洪洞县志》才新增了大槐树移民事迹。民国十年(1921年),洪洞县贾村人景大启(字尔宇),光绪末曾山东观城、茌平等县任典史,民国初后,任洪洞县商务总理。景大启所居住的贾村西侧有株古槐,民国二年,他积极倡议集资修建大槐树古迹,修亭立碑,在其《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中说:“古大槐树子在敝庄(即景大启居住的贾村)广济寺之西,即世所谓迁民处也。”就根据“故老之传闻”编撰了《洪洞古槐树志》,石印流布,成为大槐树研究创始者。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在为景大启的《洪洞古大槐树志》一书做序时就实事求是地说,洪洞大槐树之说“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谍”。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纯属无稽之谈。至于“解手”,在宋元小说、杂剧中就早已出现,与“大槐树移民”无关。

山东无棣的“李氏”支系较多,由此可知,自然不会都追溯到“洪洞大槐树底下”。通过对无棣后唐李愚、北宋李之仪的籍贯、祖籍、郡望的简析,可推知无棣李氏相当一部分原本出自“赵郡李氏”和“赵郡西祖”李氏,且同是广武君李左车的后裔。仅此刍议,诚望有志于此者考证商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