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为何看不见宇宙中的光?看似“正常”的黑夜,真相令人绝望|太阳|宇宙|星体|星系|爱因斯坦

 睁眼看世界胡永 2022-07-14 发布于湖南

综述

人类是昼行生物,一方面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夜晚能看清东西的杆状细胞,这类细胞多出现在如猫头鹰之类的夜行动物身上;另一方面,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使用火,渐渐在夜晚不用再警惕其他动物,并且成长为食物链顶端的存在,漫长的过程中无需自然选择夜视力。

可自然的夜晚不是漆黑一片,它有月亮和星空,人类也在夜晚开始了仰望星空,慢慢地,古人在观察过程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人类学会了使用火

比如月亮的形状变化,又比如某些星星的位置,最早杨帆起航的人类利用它们指引方向,到达了远方的大陆。最早耕作的人类,学会了从它们身上预知明天的天气,实现了丰收。

浪漫的古人也在夜空的熏陶下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瑰宝,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及诗仙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夜晚虽然束缚了人类的活动,但却没有束缚人类的思想,反而催生出了人类独有的“夜晚文明”,让人类的历史多了一份神秘浪漫的色彩。

美丽的夜空

昼夜交替

自从人类认识到黑夜和白天的概念之后,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日月交替呢?最初的人们缺乏天文知识,他们觉得地是平的,天是一个圆形的盖子。

盖子的一头是白天,另一头是黑夜,这个盖子可以变换。随着后来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它甚至会转动,那么日月交替很有可能是 太阳 、月亮围绕着地球旋转,这便是地心说。

再经过人们漫长的摸索和抗争,日心说站稳了脚跟,昼夜变化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有地方被太阳照耀就有地方不会,于是产生了黑夜。

地心说与日心说模拟图

进入科技时代后,人类向太空发射了数以百计的卫星探测器,我们第一次从第三视角观察地球。它是一个球形行星,围绕太阳转的同时也会自转。

因为地球的中轴线存在倾角,使得接受太阳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昼夜时长不一样,处于白天的地区被称为昼半球,笼罩着黑夜地区是夜半球,它们的分界线在地理学上被称为晨昏线

昼夜更替对自然万物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它能够让万物得到休养,更能避免地球长时间被太阳直射导致地表温度过高,也不会让背向太阳的一面太过寒冷。可以说万物生长离不开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模拟图

黑色的 宇宙

夜空为什么是黑色?有人会回答因为没有太阳光,没有光我们看起来就是黑色,这是多么“正常”的自然现象。

后来人类发射的卫星传来了关于宇宙的影像资料,我们看见了宇宙的颜色,是黑色,于是大家都认为我们看见的夜空就是宇宙本来的颜色。

可是问题出来了,宇宙不止太阳这一个恒星,它拥有上亿个会发光发热类似太阳的 星体 ,这些恒星的光足以将宇宙照亮,为何会呈现黑色呢?

这个问题早在19世纪就有人在思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奥伯斯就提出,宇宙中存在众多 星系 ,这些星系发出的光可以将地球的夜晚照亮,使地球时刻处在白天。

黑色的宇宙

这个说法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夜晚的黑每个人都看在眼里,何来光照亮?而且月亮的光也并非它自己发出,而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奥伯斯的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被称为奥伯斯谬论。随着人类探索的脚步伸向了太空,我们能从更详尽的方法认识了解宇宙,天文学家有更加先进的设备来研究宇宙中的奥秘。

渐渐地,他们发现,曾经备受嘲笑的奥伯斯佯谬,也许真的存在,而地球中看似“正常”的黑夜中,其实暗藏着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黑色的宇宙

宇宙里的光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第一个将光的颜色进行了“剖析”,证明了太阳光是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而 爱因斯坦 则第一次将光的另一个性质带到了大众眼前。

那就是光具备波与粒子的双重特性,这便是光“波粒二象性”的前身。之后的物理学家们用实验证明了这些学说,并且还发现光是电磁波。

经过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地研究发现,光远比我们相信的复杂。牛顿得到的七色光,在物理学上称为可见光,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肉眼可见的部分。

因为人的眼睛只能感知频率在380~750THz,波长在780~400nm之间的电磁波,这部分以外的电磁波是我们的眼睛捕捉不到的,被称为不可见光。

三棱镜折射太阳光实验模拟图

不可见光的范围更大,并且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我们常说的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都属于此。光谱的引入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光的频率是没有界限的,而人类对光的感知是有限的。

于是奥伯斯佯谬再次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注意,奥伯斯说的光很有可能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也就是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光照向地球,但这些光都不在人类可以看见的范围,我们夜空也就是一片漆黑。

那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这些光呢?

美丽的夜空图

红移现象

红移现象最先出现在人类的机械波实验里,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波在不停地移动,那么它离接收者越远,它的波长就会变长频率会下降,当它靠近接收者,波长就会变短频率会上升。

以此类推,考虑到光也有波的性质,科学家们立马着手实验,得到了与机械波一样的结果,离接收点越远的光,光波变长,在光谱上,谱线朝红光区域移动。

红光是人类眼睛能看到的波长极限,在它之外的光叫红外线,实验用的光谱线朝红光移动,所以称之为红移。相对应的,谱线朝紫色光谱区域移动的现象叫蓝移,表现为光波变短频率变高。

红移与蓝移模拟图

宇宙中常见的红移现象有三种,分别是:

多普勒红移:由于辐射源在固定的空间中远离我们所造成的;引力红移:由于光子摆脱引力场向外辐射所造成的;宇宙学红移:由于宇宙空间自身的膨胀所造成的

红移现象说明了那些发光的星体正在远离我们的地球,而它们辐射出来的光,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拉伸了波长,直到波长大于了400nm,人类再也看不见

也就是说,宇宙中星体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是什么力量让那些发光的星体远离地球了呢?

多普勒红移模拟图

宇宙膨胀

宇宙来源自爆炸,并且自爆炸发生后,它就一直没有停下膨胀的脚步。第一个提出宇宙膨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哈勃。

他提出“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一结论。事实上根据天文学家们这些年不停地观察,宇宙确实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膨胀。

一些天体远离地球的速度可能已经达到了光速的三分之一。既然宇宙膨胀,那为什么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没有因此扩大,我们依旧能看到太阳光?

宇宙大爆炸想象图

宇宙的膨胀是发生在星系之间的,地球处在太阳系,理论上太阳的确也在远离,但是这个速度比起其他恒星来说慢许多,因此太阳光也并没有全部发生红移。

驱动宇宙膨胀的是暗能量,自宇宙爆炸之日起便已存在,暗能量是宇宙中一切人类未知力量的统称,因为它不会吸收、反射和辐射光,以人类近日的技术无法对其进行观测。

暗能量的概念是由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于1917年提出,在他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导出的方程式显示宇宙是运动的,而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就提出宇宙是静止的。

宇宙膨胀模拟图

显然,这两个理论相悖。于是爱因斯坦为这个方程引入了“宇宙常数”。而后的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命名了暗能量。宇宙的年龄预计在146亿年左右。

但宇宙的直径达到了920多亿光年,从中可以看出宇宙的膨胀速度。我们从影像资料上看宇宙是漆黑的,而事实上,宇宙里充满了各种光,它们来自每个能自主发光发热的恒星。

可惜,这些光在膨胀的宇宙空间里,波长变长频率变短,人类无法看到它们,以为那里什么都没有。仔细想想,不是宇宙没有光,而是人类无法看见,这种感觉也够让人绝望的。

宇宙膨胀主题模拟图

膨胀的尽头

尽管人类对于暗能量知道得很少,但不可否认,暗能量总会有用尽的一天,但暗能量用尽,宇宙就会降温,并放缓膨胀的脚步,等达到一个平衡点后,宇宙的平均气温会来到零度,所有的一切都会归于静止。

这听起来很美好,可如果真的发生,对地球来说就只有绝望了。前面说到,黑夜的“黑”是因为大部分生物看不见超出可见波长的光,没看见不代表没有,我们的地球无时无刻不被光波围绕。

生物看不见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可以在夜晚休息,为第二天做好准备。看不见光是因为红移现象,红移是宇宙膨胀的证明之一,也就是说人类看见的黑夜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如果某一天这个膨胀停止了,红移现象不再发生,那么充斥在宇宙中的光,会被地球上的生物看到,地球上的生态将被打乱,全球将处于极昼状态。

好在这种情况目前不会发生,我们还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搞清楚催动膨胀的暗能量,科学家们推测宇宙中有99%的暗能量是未知的,所以它不可能这么快就耗尽,膨胀还会继续。

北挪威的极昼现象

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都以为夜晚漆黑的天空是因为没有光,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探索宇宙脚步的深入,这里面蕴含了一个绝望的事实。

所谓的黑夜,其实是宇宙膨胀的产物,我们的宇宙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光,它们具备着不同的能量,也有着不同的波长与频率,偏偏我们不看见这些光。

我们眼睛失去了原本应该很美丽的色彩,这仿佛是宇宙给人类开的一个玩笑。然而宇宙又是守恒的,虽然它用黑色衬托出了其他恒星,于是有了漫天的繁星。

这些星星成为了人类宇宙意识的启蒙,从此开启了前往星辰大海的征程。我们至今也看不出宇宙的颜色,但我们因此认识了遥远的星球。

昏暗的夜晚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