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思维模型,提高决策效率

 新用户5875L8aH 2022-07-14 发布于北京


有没有发现,人生就是在犹豫不决中被消耗得精疲力竭?每天事情千头万绪,却觉得一天忙下来效率不高?

假如,我们把思维过程模型化,类似的事情采取相同的决策过程,是不是就可以节省出纠结的内心戏,更多时间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呢?

彼得·霍林斯 (Peter Hollins)在《思维模型》一书中介绍了30种高效决策的思维模型,理论基础均来自于日常工作生活。

选取其中三个模型,可以帮我们抓大放小,直奔主题。

一是满意度模型:有胜于无。

这里的满意度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满意,另一个是足够。当我们想达到100%满意的时候,通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进行反复考虑和再三斟酌。

看似我们最终得一个满意的结果,但实际上,对于我们时间精力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一个“足够好”的解决方案,代替“最优解”。

这个模型的典型应用场景是招聘面试。当我们面试过应聘简历总数37%的候选人,剩余63%基本就是已面试过候选人的平均水平;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安排其他候选人面试,以期待发现属于偏离值的最佳人选(同时也增加见识离谱候选人的概率),也可以在已面试的候选人当中选择符合招聘要求的人员尽快办理入职。

二是40~70%区间模型:专治犹豫不决。

每当我们面临艰难的抉择,如果已经掌握不少于所需信息的40%、不多于所需信息的70%时,就应该做出决策。

在40%-70%的区间,我们已拥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又不至于对于海量信息一味观望,无法下定决心。

这个区间让我们能够比掌握更多信息的人更快地做出决策,而比更快决策的人更加全面地考量。从时间精力的投入来讲,是性价比最高的。

三是帕雷托法则:28法则。

这个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用于确定把时间和资源投入到何处,会产生最大的影响。反映了我们人生大多数的体验,比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等,投入和产出比是相当倾斜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比。具体来讲,在我们寻求改善的领域找到投入20%可以带来80%改变的部分,去专注这20%进行刻意练习,反而更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人生苦短,纸短情长。

尽快完成人生的必修项,省出时间精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见一些有趣的人。


如果喜欢,请加星标和文末点击“在看”,让我们永远都不走散。

~Th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