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专硕专栏 | 金专做题方法与热点分析

 安小研 2022-07-14 发布于安徽
考安大的小可爱,都 置顶/星标 小研  ^_^


做题方法总结

1、名词解释

在回答名词解释类型的题目时,需要考虑答案篇幅不能过少,在回答问题时,需要围绕问题,进行合理的发散回答。

例如21年名词解释:股票二级市场,我们在回答时,回答完它本身的含义以后,可以继续回答股票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关系。当然,如果名词解释答案已经够长,就不再需要发散了。

一般来说,一面纸回答2个到3个名词解释。

2、简答题

对于简答题,我们不能只回答它表面所问的问题,原因一是可能会导致你答案篇幅过少,二是显得思维不够缜密。答题模板大致按照:名词解释+问题答案

例如21年简答题:简述中央银行征信管理的作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回答其作用,需要在第一段先解释什么是征信管理,然后在第二段,标序号逐条说明其作用。

有的简答题在回答时可以加以图表来说明。例如21年简答题:什么是证券市场线?这个时候就可以画个证券市场线的图。

一般来说,一面纸回答1.5到2个简答题。

3、论述题

一般来说,论述题是由几个简答题组成。我们需要对论述题进行拆,然后结合热点按照简答题的答题方法来回答。

2到4面纸回答一个论述题。



近期重点热点总结


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通胀

(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事件:最近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非常强劲。铜价创出2011年以来新高,而油价也回到了去年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次别提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1、原因分析

(1)疫情后全球极宽松的货币环境,加美元贬值,商品价格“水涨船高”。货币供应量增加,意味着商品购买力客观上得到加持,货币宽松创造更多需求,容易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2)全球经济疫后复苏,商品真实需求恢复,商品价格在阶段性供需矛盾中上涨。中国与海外经济体制造业接力恢复,叠加以美国为首的大规模财政刺激保证了需求端的强劲。全球对大宗商品较强的实际需求,对商品价格形成明显拉动。

(3)全球环保政策与基建计划,衍生出对部分商品(如“新能源”金属等)的新需求,进一步抬升商品价格。在疫情后全球货币宽松、财政慷慨的背景下,充裕的资本加速流入绿色经济与新型产业,创造了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牛市。2020年下半年以铜、锡等“新能源金属”供不应求。

2、物价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物价运行影响有限

CPI来看,在需求逐渐释放、期行及翘尾因素(上年价格上涨/下降对本年同比价格指数的滞后/延响)的共同作用下,CPI预计将维持全年低增长。

PPI来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可能在二季度后趋于和缓,长期来看,基期轮换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相较于2016年,PPI权重估算下调了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占比,上调了汽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等行业的占比,长期迭代可逐渐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对PPI的影响。

(二)通胀

1、基本概念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伴随着经济的复苏步伐,人们对于通胀上行的预期逐渐得到增强,基础原材料类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这无疑会引发全球通胀风险的升温。

通胀输入的第一个通道,是我国与美国的贸易联系和美元外汇的结汇机制。国企业出口挣取的美元,除去少数拥有自主保留外汇许可的企业,需要向商业银行进行结汇,按照央行公布的汇率换为人民币,这样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大部分就转换为人民币进入流通领域。对美贸易顺差越大,由美元换汇形成的外汇占款人民币的被动投放就越多。尽管央行对外汇占款形成的人民币投放有调节和管理措施,但总体上由对美国出口带来的美元流入,其通胀输入然是存在的。

通胀输入的第二个渠道,是由于西方货币超发引致全球基础能源、资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所需要的大量基础原材料依赖进口,这导致我国制造业成本上涨,工业制成品价格不得不上涨。用于国内消费的制成品,将不可避免推高国内价格水平。

2、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相对可控

当前,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相对可控。具体来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上涨。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给国内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胀的影响力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意愿的恢复。中国本轮政策刺激重在补贴企业,因而预计终端消费起色的幅度不会太大。二是中游机械设备产品需求的保持。下半年中国出口动能转弱可能对中游PPI上行不利,国内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难以提供强需求。因此,今年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可控。此外,再加上终端消费品领域的竞争比较充分,企业很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向消费者转嫁生产成本,因此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并不大。

3、输入型通胀的应对措施

(1)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出激发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科技仓

(2)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可持续,不急于转向。

(3)保持足够的汇率弹性。

(4)坚持金融开放,不把金融开放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

二、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坚守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优化中介目标锚定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要保持物价稳定,关键要管好货币总闸门。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增速应与名义经济增速更趋适应,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而清晰明确地界定了货币政策框架的“锚”。

2、健全中央银行操作目标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人民银行通过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DR007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健全从政策利率到LPR再到实际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此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

总量方面,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抓准作为货币创造直接主体的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LPR改革,打破利率隐性下限,引导贷款利率下行。

结构方面,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总的看,货币政策坚守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中介目标在制度上更加定型,与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构建了现政策框架。

三、人民币升值

事件:2020年6月以来,人走出一波强势期,4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超2%。截至2021 年5月28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升破6.4关口;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创2018年6月中旬来高位至6,3674。近期部门频繁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发表评论,释放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双向波动信号。

1、原因分析

(1)疫情导致美元指数出现明显波动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主因

(2)中美两国经济增速表现的差异是汇率波动背后的基本面因素

(3)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方向及力度的差异,导致中美利差较大则是汇率变动的政策面因素

(4)此外,市场情绪和预期也起到一定作用。近期,有学者提出,“人民币在中长期内将持续对美元升值,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央行最终将放弃汇率目标”。

2、影响

一般汇率影响这几个方面:进出口、人民币资产、通胀、货币政策等。

(1)进口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进口企业成本压力。目前我国进口金额的增长主要来自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人民币持续升值下进口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或有所减弱。

(2)出口:短看外需,长看结构。(短)理论上来讲,当一国货币升值后,以本国货币标价的出口商品就会相对来说更贵,而对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但现实情况显然更为复杂。短期来看,海外疫情复叠加欧美外需修复,全球供给能力修复受挫将持续拉动我国出口或抵消部分货币升值带来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的出口继续保持强劲。(长)长期来看,我国贸易结构不断调整,出口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赖下降,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影响也减弱。

(3)以人民币为计价资产升值,包括股市、债券等。企业外债压力下降。

(4)人民币自由浮动有利于货币政策独立性。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汇率、货币政独立性、资本流动不可能同时达到。我国采用浮动汇率后,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四、利率走廊

事件:央行决定自4月7日起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IOER)从0.72%下调至0.35%。由于IOER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所支付的利率,因此理论上IOER才是货币市场利率走廊的绝对下限。央行时隔12年之后意外调降超储利率,引发了市场关于货币市场利率下限打开的预市场对于利率走廊的关注和讨论。

(一)利率走廊基本概念

1.概念

利率走廊,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款便利机制而形成的一个利率操作区间,从而依靠设定的利率操作区间来稳定市场拆借利率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调控方法。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价格型工具为主,也包括数量型工具),将银行间市场利率调节在基准利率目标(i*)的附近,央行会允许利率在这一基准利率目标上下波动。因此,利率走廊的三个基本要素限、下限和政策目标利率,走廊的上限一般为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走廊的下限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利率。

2.意义

首先,利率走廊有助于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稳定商业银行和市场预期。构建利率走廊的初衷之一是降低资金利率的波动。利率走廊的实施有利定商业银行预期,避免预期利率飙升而出现囤积流动性倾斜,从而达到稳定利率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明显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性,商业银行才有意愿使用某种短期利率作为定价基础,才可能培育出未来的政策利率。

其次,利率走廊有助于降低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利率走廊系统下,央行只需对走廊的边界进行调整即可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整,而不需要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最后,利率走廊是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操作政策框架,取代之前的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框架。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培育政策利率,而这与利率走廊的建立密不可分。因此,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转型期间和之后,许多国家都采用了利率走廊的操作模式。

(二)我国利率走廊的特点

一是我国利率走廊宽度较大。一方面,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经常受到缴准缴税、季末考核等因素扰动,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偏紧的时候波动更大。另一方面,在金融监管政策不完备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过于平稳会强化金融机构的套利和加杠杆预期,不利于金融稳定。因此,央行在调整OMO利率的同时,也上调SLF利率,利率走廊宽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我国利率走廊的三大要素调整并不同步,核心是政策基准利率的调整。

三是SLF的走廊上限职能仍有待强化。DR007加权利率自创设以来始终在SLF以下波动,但实际上一些银行的回购利率经常会突破SLF上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