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清华园日记》散记

 永嘉陌上尘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所谓日记者,大抵记每日所历之事之文字也。然缘何要写日记?对此问题的回答无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数人记此的目的,无非是为日后的回忆留下些可供查阅的“文献”,不枉在这尘世白白走上一遭;有些人记当日事的原因在于以辨自身行为之得失,《曾国藩日记》是此类的典型;还有些人想借日记这一方式,将自己之人生经历传于子孙、流于后世,若能陪孔子吃块生的猪肉他们怕是会更加满意。

闲言少叙,还是谈谈《清华园日记》的著者写此日记的动机吧。在书的引言中,作者自云“为什么写日记?我说不出。为什么停写?我说不出。为什么又提笔开始写?我也说不出”。在这一系列近乎绕口令的写与不写中,作者似乎并没有交待写此日记的动因。然他虽云说不出,实则已说出矣。你想在自己都不明就理的情况下留下的文字,难道不是作者心性最真实而强烈的表达与流露吗?可见,《清华园日记》的写出,实则心性使然也。

由书名《清华园日记》不难推测此日记中所述的诸事,怕是与水木清华有密切的关联。此日记的著者是有着国学大师之称的季羡林先生,当然先生也曾多次请求去除这一头衔。此间虽有季先生的谦逊,但恕个人愚见先生的专长在于语言学的研究方面,这一国学大师称谓也略显得不太恰当。此是他话,暂且不提。还是回到作者本身,熟悉季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学问很大,为人处事也颇为平和。难道先生年轻时也是这般吗?究竟是什么品质让先生学问做的如此之大,他身上是否也有一些我们所不知晓的秘密呢?一大串的疑问,都可以在此书中获得解答。

1930年,先生离开了山东,来到了水木清华。前两年,先生似乎并没有记下完整的日记,不过断断续续的留下几篇罢了。今日所见,是1932~1934年间的,即其大学最后两年时光的事情。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亲情、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运动、时局的忧虑,所占篇幅最多也最出彩的是自身学习状况的记录与对将来发展的规划与布局。接下来计划按以上几个方面,详细谈之。

学习方面:本以为季羡林先生如此成就的取得,一定是缘其超人的才智。然读完这几年的日记,发现先生学问的取得实则是与他极强的毅力、惊人的付出有关。他每天的日记所记述的内容似乎都与读书、作文相干,即使遇到难处也毫无畏惧,他亦常常觉得自己的知识太少,“非加油不可”这样的字眼时不时的就会出现。他基本上每天都在图书馆出没,并立志在中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对德文的痴迷,也发出了“今生一定要去德国看看”的感叹。一个昏暗的晚上,先生在纸条上写下了这样一句动人的话:在漩涡里抬起头,没有失望,没有悲观,只有干!干!

家庭方面:先生的家庭生活似乎并不太幸福。幼年因家庭经济的原因,先生就离开自己的母亲,到叔父家去读书。而婶母对其的态度,在日记中先生亦多次流露出不满之辞。在其母亲去世的前八年里,先生并未与其母亲见过一面,以致留下了今生难以挽回的长久遗憾。先生的婚姻似乎其也颇为不满,其与妻子彭德华婚后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女儿出生他表现得也同陌路人那般冷淡。所以年迈的季老与季承的矛盾,在此时就已买下了深深的隐患。

师生关系:先生在清华园所遇的老师中有像叶公超、朱光潜、吴宓这样的大家,也有如吴可读之流的除了念读讲义外一无是处的老师。在这里先生对上谁的课,真是体现了一种大将的凛然风范,个人特欣赏他不去上无聊课程时的霸气言语,一句“刷某某的课”更是令人赞叹。

同学关系:先生年轻时,似有一种高傲轻狂之气,对其身畔的同学似多不屑与之为武。但对身边的同学的优点的吸收,倒也极为迅速。比如李长之读《红楼》,他也偷偷跟读,长之文章发表,他也颇感手痒等等。后来,季羡林先生与长之发生矛盾的缘由在字里行间里也可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

运动方面:看季先生晚年在阳光下晒着暖暖的太阳,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年轻时竟是个运动健将和球赛的铁杆粉丝。手球、羽毛球、溜冰等等,先生均有涉及,清华的大大小小的各式球赛更是场场都不落下。

当然,青年时代的季羡林也有着如同我们今日的困扰。比如常常感到生活的无聊、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亦会渴慕一段真挚的爱恋、也会无节制的挥霍时间......

由此日记观之,每个人的生活起始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至于后来的分歧,实则个人因素所致。

陌上尘

2014年2月22日

永嘉陌上尘

yjmsc9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