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夸夸孩子?

 新用户6122K55q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看到贝姐姐发了条朋友圈。大意是她女儿产假结束要去上班,提前给宝宝准备了一些辅食。新晋外婆满怀欣喜地赞扬女儿的爱心与手艺,感激女儿为自己和宝宝所做的一切,并真诚地送上了工作顺利的祝福。

再刷,又看到苗妹妹写了篇公众号文章,说的是她与女儿一起读童书《蚂蚁和西瓜》的经历。这位小妈妈不仅耐心地给她宝贝读了一本又一本优秀绘本,应女儿之邀请讲了每一只小蚂蚁的故事,更为难得的是,她会和宝宝一起蹲下来数蚂蚁,喂它们面包屑,还母女联手大玩彩色面粉,做栩栩如生的西瓜和草莓馒头。

姐姐比我大一些,已经做了长辈。她对孩子的爱在她的同龄人里显得比较特殊。我很少看到像她这般年纪的妈妈,对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如此郑重其事又深情款款地表达爱与赞许。

妹妹则比我小很多,她晒娃的方式也显得别出心裁。为了记录与娃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她特地申请开通了公众号,还拿起了久违的画笔。不论文字还是画,都相当有趣,看着看着,就让人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起来。

说起贝姐姐,我一直觉得她是诠释 “相由心生”这个词的绝佳范例,外貌和性格都极其温柔。跟她相处,你不会想到世界上还有“意难平”这样的字眼。

苗妹妹则是爱憎分明的性情女子,写得一手好词、烧得一手好菜,尤为难得的是三观很正,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两位看似不同,其实有共性,那就是她们的个人魅力以及爱的能力都极其突出。

看了她们的圈,我既感动又感慨,还生出夹杂着羡慕和懊悔的复杂心情。

身为一名70后,我小时候似乎没有被父母给予显性的爱的体验。

这么说并不是说他们不爱我,只不过当时的表现形式大多局限在吃饱穿暖,精神方面的关怀几乎空白。表扬鼓励也罕见,不挨骂就不错了。一开始是物质条件所限,遏制了精神需求。渐渐也就成了习惯,哪怕生活好起来,爱却已经说不出口,需求消失了。

习惯似乎会隔空遗传。我做了母亲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怎么跟家人以外的人交流育儿心得。尽管很疼孩子,我也很少带他去单位。总觉得这是我的家人、家务事,我对他的情感应该默默放在心里,至少应该在家门之内坦露,与外人道似乎不太合适。

好在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和孩子的成长,我的观点慢慢发生了变化。我渐渐知道,在家里家外对孩子态度一致、给予他们更多正面的肯定,都将有助于孩子乐观、积极、大方、自信的性格养成

现在的我,已经能坦然地在朋友圈里晒孩子。

就像贝姐姐和苗妹妹那样,不管孩子多大,我们都可以自然而然呈现自己对他们的喜欢、呈现自己因他们而来的骄傲。本来就可以这样爱,本来就可以这样表达爱。

当然,我并不是说只有“晒”才是唯一正确的爱孩子之道,况且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假“晒”更是我所厌恶抵触的。那种表里如一、深沉内敛的爱同样值得尊敬。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因前两天看到武志红的微博有感而发。他分析“父母从来不夸孩子”有可能是因为父母“不满意与全能自恋”

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囿于经济条件、自身学识、周边环境等因素,忽视孩子也是不得以而为之(顾不上)。昨天爆出河南初中女生因无手机上网课而服毒的惨剧就是这样的例子。

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许多如武老师所描述的父母。更何况他也没有一棍子全打死。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里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由于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许多人就把这种妄念转嫁到孩子头上,往往还美其名曰“为你好”。

我扪心自问:在养育小先生的过程中,我真的没有一丝一毫内心的想象往他身上投射?(也就是因他未达我预设的标准而不满意发脾气)——我回答不上来。

但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也许错过了做一个苗妹妹式妈妈的机会,但一定不会再错过做贝姐姐式妈妈的机会

贴上武老师的微博原文:


#父母从来没有夸奖过你,那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你从来没有满意过。
父母对孩子从来没有满意过,那很可能是因为,受严重的全能自恋的驱使,心智非常不成熟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彻底符合自己想象,可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因此,他们从来都不可能满意。
心智不成熟的人,希望整个世界都符合自己想象,于是他们看世界,看到的,都是自己想象的投影,但不符合自己想象时,就不开心。
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尊重外部世界的真实存在。这样的父母,才能看见孩子是谁。#
武志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