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雨楠溪江,苍坡古村游(叶平)

 叶老师YP 2022-07-14 发布于湖北

这幅绝美的云雾山村图,勾起了我的美好记忆。13年前,春风细雨的端午时节,乘坐竹筏漂流楠溪江的情景历历在目;在云遮雾绕的大山前注视着苍坡古村,聆听着久远的中国农耕文化故事……

楠溪江漂流


浙江温州永嘉,千年古县,三百里母亲河楠溪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孕育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耕读文化,也哺育了义利并举、敢为人先的永嘉精神。

楠溪江,古名瓯水,其源头便在永嘉县城西北部的山岭间。据说此山间盛产优质润楠木(现已是世界濒危保护植物),山间又多溪流,所以取楠字融入,命名为楠溪江,与雁荡山风景区相毗邻,为国家4A级景区。

楠溪江流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最惬意的旅游项目是竹筏漂流。

竹筏漂流的起点有多处,分别是渡头、小港、二桥、狮子岩、龙河古渡五处。

我们选择在龙河古渡即岩头镇上烘头村登上竹筏。这里周围河床开阔,水流深浅适宜,沿岸滩林幽美,风景如画,是放排漂流的最好去处。

更因为这段漂流的终点是仰慕已久的苍坡古村。

楠溪江的美,美在形体,有36湾72滩;美在水质,水清,水纯,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美在和谐,以清流碧水为中心的滩林,远山,蓝天,白云,乡村等多层次的丰富景观,给人以'世外桃源'般感觉。

乘一叶竹筏漂流而下,尤有诗情画意,毕竟楠溪江有“中国山水画摇篮”的美誉,且是国家级风景区中唯一以“山水田园风光”见长的旅游景区。

一条竹筏通常可坐6个人,全程约一个多小时。

更难得是,今天的漂流,我们的竹筏是顶着风雨而穿行。朦胧的山色为漂流增添了异样的情趣。

绵绵青山及碧绿的江水,都在云雾缭绕之中,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此时的心情……

吴志华先生在《游楠溪江题记》写道:青青流水山重山,夕阳斜洒卵石滩。晚风轻抚人已醉,春意袭来心自宽。云中信步丛林涧,悠然戏水唯此间。欲留楠溪江畔处,愁煞九宫天外仙。

优美的诗句真实写出了楠溪江的美景,描绘出青山环抱、绿水蜿蜒、云雾缭绕、烟雨烟云的绝美风光。


作为对比,从网上下载一幅楠溪江晴天的景色。正是天晴天阴,各有各的秀美之处。

竹筏顺着溪水,晃晃悠悠继续向前……

美轮美奂的滩林。

恬静秀美的田园。

雨点渐渐增大,连鸭子都在树下躲避。

只有江边的芦苇,仍然顽强地与大雨搏斗。


浓郁的黑云由上而下地压了过来。

横跨楠溪江的大桥傲然屹立。

楠溪江的色彩愈来愈深沉,愈来愈艳丽,实现了天人合一。


一张又一张的竹筏,第次顺利地漂流到达了终点。

望眼平坦的桥面,

环顾陡峭的山岩。

支着雨伞,站在在树林中,眺望苍坡古村—— 一座按照文房四宝的布局设计,中华耕读文化的古老遗存。

苍坡古村游


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借自然山水,苍坡古村的建筑营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与其他古村落不同,苍坡古村是一个全封闭式的村寨,院墙和寨墙,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

苍坡原名“苍墩”,位于浙江永嘉岩头镇村北2.5公里处,占地146亩。据家谱记载,五代后周显德二年 (955年),李氏始祖李岑(号苍墩)为躲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到现苍坡村所在的位置上建宅。宋光宗年间改名为苍坡。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第九世祖李嵩对村落建筑进行重新设计,以“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突出了“耕读”的传统。

村口设木牌楼一座,上写“苍坡溪门”四个黑体大字。这就是苍坡村的正门,历来被称作'车门'。车门是一座规整的礼制建筑。这种代表着权利与身份的大门,只有当这里出现一定级别的官员后,才能由皇帝下诏赐建。经过大门时,武官必须下马,文官必须下轿。

车门全由木料构筑而成,中央有五根大梁,暗喻通达“礼、户、刑、工、兵”五部。大门由大斗、小斗、托梁、挑檐建造,六层斗拱没用一枚钉子,屋顶为重檐悬山式结构,显得端庄古朴。据说,这道大门和日本国宝级建筑奈良东大寺的南大门如出一辙,不过那座大门的建造时间比苍坡溪门晚了12年。

溪门牌楼外与道路相接是一方用块石铺设而成的“进士坛”,前设三级台阶,叫“三试阶”,取意县(府、院)试、乡试、会试,分别为考秀才、举人、进士。从进士坛到牌楼又有七级台阶。据苍坡宗谱记载,第十一世祖李仲因政绩昭著,官位连升七级。村人为彪炳此事,特修建了这七级石阶以作纪念。而地面上这顶用四块青石铺嵌而成的宋代一品官帽——太师帽,用意在于让经过这里的人想到“太师之路要自己去走”。

据说,苍坡古村还藏有一条神龙。村子入口处有个圆形的水池,就是神龙的龙珠。龙珠池后的台阶、寨门和石桥分别是龙的牙齿、龙头和龙身。


跨过溪门牌楼,是一座由五块石板连成的“五龙”桥,也叫“鼎香”桥,隐喻此地人才辈出,藏龙卧虎。

站在鼎香桥上,环视四周,桥左右皆为池塘。这就不得不提起南宋(1178年)那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当时的国师李时日,以“文房四宝”的理念来设计苍坡。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成了苍坡古村建筑的点睛之笔。

从村子入口处进入村子,可以看到两边的两方池塘,池塘被命名为“砚池”。

这两个池塘从诞生日起就不是普通的池塘:西池记载的是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东池记载的是对高尚精神美好品德的传颂和对神明的敬祀。

村子中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直街,全长三百三十米,街的东头指向一座类似“笔架”的山峰。

直街有一个文绉绉的名称“笔街”。笔街上三根长石条,被喻为“墨锭”。

而“纸张”,便是全村四方形的地块,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张大纸。“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

据说李时日考察了苍坡村的地理形势以后,认为苍坡所处的地理环境“火气太旺”,四面都有火灾隐忧。因此在布局上,注重以水克火,在村子的东西方位,各挖水池一个,当年笔架山的倒影正好映在其中,构成一幅静态水墨画。

当年这所破旧的房屋,是苍坡古村的“耕读文化展馆”


走进这个小小的院落,

木头的纺车和织布机,诠释了耕读文化的古老历史。


就好像是一份袅自远古的流香翰墨,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吟唱着那首名曰“耕读”的老歌……

过鼎香桥往右行走,便是始建于公元1180年的仁济庙。

仁济庙相传是根据宋朝殿试的场景设计而成的。整个庙宇三面环水,前后分三进、两个天井,大门模仿殿试时皇帝、大臣和三甲出入规制而建。

庙内庙外树影婆娑、花香鸟语,形态奇特、精妙,水流萦绕,成为融庙宇之神韵与园林之情趣为一体的老房与水榭。

仁济庙顶建筑雕龙画凤。

仁济庙顶建筑雕龙画凤。

仁济庙内已经改建为楠溪民俗馆。


民俗馆赫然陈列着一架硕大的水车。

依然是典型的“耕读文化”象征。

从庙旁的偏门出去,就是李氏大宗祠,是苍坡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

大宗祠的大戏台,平时是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每到祭祀先祖、重大节日之时,这里热闹非凡。按照当时的村规,凡参加三试“金榜题名”的族人,均要披红戴花到此祭拜列祖列宗。

仁济庙前那两棵树龄八百多年的老柏树依然是苍翠挺拔,虽然少了一份当年的荣耀,却多了一份古朴和苍凉。老柏树相传是九世祖李嵩亲手栽种,为了防止村民把牛拴于树干,破坏树木,李嵩曾列有禁令:凡拴牛于柏者,杀牛不赦。谁知禁令贴出后,李嵩便发现又有人将牛拴于树干,拴牛者是自己家里的农人,于是便当场把牛给宰了,村民无不佩服。苍坡古村代代宣扬“耕以致富,读以荣身”,并以诚信立人。

然而,这位刚刚为我们讲解完历史典故的村民老导游,突然不再继续“耕读”,就地做起了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小生意,看来仅仅是“耕读”尚不足以致富。

苍坡村南寨墙有一座望兄亭,与南边方巷村的送弟阁遥遥相对。望兄亭流传着李氏苍坡村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话。

据传苍坡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他弟弟李嘉木分家后,兄长李秋山迁居对岸的方巷村,然而兄弟俩情深意重,仍频频往来,每每促膝长谈到深夜,分手时还相送到村口,直到对方平安到达对岸,举起手中的灯笼后,才分别转身回家。

后来,兄弟俩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岱村各建一座亭阁,阁朝北,亭朝南,两亭之间盈盈一水相隔,这就是送弟阁与望兄亭的典故。

今日苍坡


美丽乡村苍坡古村,是永嘉的一张金名片。目前的永嘉又有了大手笔,要打造“三百里楠溪江诗情画意,八百年古村落唐风宋韵”,苍坡古村重新聚集起了古村落的其他元素。除了新建了诸多仿古房屋建筑之外,还建成了义学祠、中国象棋馆、永嘉昆曲馆等8个开放的文化馆,游客可以从中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耕读文化。

在崭新的仿古建筑群落里,空中俯瞰“文房四宝”更加清晰。

苍坡古村新面貌

苍坡古村新面貌

苍坡古村新面貌

苍坡古村新面貌

新建的现代民居,在云遮雾绕的大山前注视着苍坡古村,似乎也在聆听着这个历久弥新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