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亢的临床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甲亢属于甲状腺分泌亢盛导致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跳加速,心率过高,出现心慌气短,乏力,食欲亢进、失眠多梦,手抖,手心发热,口干舌燥,烦躁,易怒,怕热,多汗,身体消瘦,焦虑不安,部分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突眼等症状。妇女还会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稀少,甚至闭经。 (2)中医药中药治疗安全,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3)中医对甲亢的认识: 中医认为:甲亢属于阴虚阳亢,水不制火所引起。 (4)中医药是怎么治疗甲亢呢? 中医药治疗甲亢,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的。治法:滋阴潜阳,养心安神,清热去火,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5)西药治疗甲亢有副作用吗? 西药治疗甲亢副作用巨大,长期服用西药,会损伤肝肾功能。 (6)中医药治疗多久才能彻底治愈甲亢呢? 答: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 (7)什么原因能导致甲亢? 中医认为,压力太大,熬夜,精神过度紧张,劳累过度,休息不好,有可能导致甲亢发生。 (8)甲亢患者平时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早睡,多休息,静心,保持心情愉快,心平气和,生活需要有规律。 甲亢的致病因素与内伤七情关系密切,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戒暴怒,除烦恼,避忧思,乐观豁达,情志舒畅,气血平和,是甲亢病人调摄的第一要诀。在饮食方面,除适当增加营养以补充精血外,忌食辛辣,酒肉肥甘,咖啡浓茶。宜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偏于寒凉性质的食物,如苦瓜。对于体质虚弱的病人可以适量吃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白木耳等。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自然界季节及气候的变化而增减衣被;忌房事过度暗耗阴精;适当进行气功、太极拳等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甲亢属于中医学“瘿症”范畴,而“中消”、“怔忡”、“心悸”和“眼突”这些中医病候也符合甲亢的部分病症特点。中医治疗甲亢最早可上溯至战国时代,古代医家对“瘿症”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和治法积累了大量宝经验。中医药辨证论治效果突出。 中医认为,压力太大,熬夜,精神过度紧张,劳累过度,休息不好,会导致甲亢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甲状腺疾病原因为:遗传因素、饮食、抵抗力差、压力大、失眠、碘摄取不足、碘摄取过度、精神刺激,消极、颓废、焦虑、紧张、烦躁等。 单纯性甲状腺肿可能是缺碘、缺硒或者碘摄入过多、先天性因素,都可能导致单纯性的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原因可能是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可能是自身免疫因素、药物因素、放射性碘治疗后、甲状腺手术因素等一些原因。 急性、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由于感染、遗传、自身免疫等。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也可能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的因素。 临床比较常见的甲状腺结节,可能与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及饮食环境因素有关。
中医学认为,病人禀赋不足,潜在肝肾阴虚,可能是本病发生的内在或先天因素,而精神因素则是促进发病的诱因。本病的基本病机是以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甲亢初起多以标实为主,表现为气郁、肝火、痰结等标证。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情况。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肝,同时兼及心、脾、胃、胆、肾等多脏腑。因此治疗上要明确诊断,辨证论治,整体全面考虑。中医药是从根本上、对因治疗甲亢的,特别是对症状的改善特别明显和迅速。
甲亢的辨证分型论治 1、气郁痰阻: 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因情志波动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消肿之品。 2、痰结血瘀: 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蜂房、炮山甲、丹参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以清热泻火。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 3、肝火旺盛: 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柔软。烦热,自汗,多食易饥,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苦等症。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风阳内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生牡蛎平肝熄风。多食易饥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4、心肝阴虚: 瘿肿或大或小、质软,起病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胁肋疼痛者,可用一贯煎。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天麻、全蝎、白芍平肝熄风。溏泻者,加炒白术、薏苡仁、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怀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萸肉、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