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致命迷恋,只会发生在威尼斯

 LicorneUnique 2022-07-14 发布于广东

点击“LicorneUnique”关注我们并点亮文末的“在看”,

第一时间获取小鹿最新的推文和资讯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一部《魂断威尼斯》,造就了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美少年形象。在瘟疫笼罩下的威尼斯,一场突如其来的恋慕让主人公阿申巴赫抛却理智,彻底沦陷在内心的情感漩涡直至殒命。

成书近60年后,维斯康蒂将这种近乎病态的唯美情愫搬上了大银幕。出身米兰贵族世家的维斯康蒂,用意大利式的视觉符号,演绎着水城与生俱来的浪漫与哀愁面对这震颤人心的美,沉抑许久的情感防线终于还是溃不成军。

导演卢基诺·维斯康蒂(1906-1976)
回望着美少年的落寞身影,也是维斯康蒂本人的心绪象征

同样引发维斯康蒂共鸣的,还有主人公那秘而未宣的同志身份。习惯了展现豪门贵族奢靡气派的维斯康蒂,却在这部作品中淡化了叙事,每一帧构图,每一次目光交汇,无疑倾注了更多的私人情绪

维斯康蒂的独特美学,在镜头下的威尼斯展现得淋漓尽致

威尼斯处处皆风景,但也从来无关乎风景。数百年来,像托马斯·曼和维斯康蒂一样魂断于此的旅人不胜枚举,水城风光未必尽善尽美,而艺术家所见的美人美景,从来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

 

这就是威尼斯,它像个逢人讨好而猜疑多端的美女——这个城市有一半是神话,一半却是陷阱;在它污浊的空气里,曾一度盛开艺术之花,而音乐家也曾在这儿奏出令人销魂的和弦。

——小说《魂断威尼斯》选段

忧郁水城

亚得里亚海上的蓝色水城,似乎天生就适合忧郁的才子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光影变幻让画家沉醉,但在这座城市最为强盛的中世纪,它在艺术上呈现本质上仍是古典的,并未与「浪漫」划上等号。

《威尼斯全景》,1648-1650 / Heintz Joseph Jr.

作为风景的威尼斯,其兴起恰恰始于这座城市的衰败。失去海上贸易垄断地位的威尼斯,随后经历了瘟疫和战争的洗礼,颓势渐显,而此消彼长之中,新兴的西欧贵族借交通之便,开始将它纳入意大利壮游行程的必访之地。

自卡纳莱托开始,威尼斯成为备受欧洲人喜爱的风景画题材

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在德国和整个欧洲掀起热潮,威尼斯正承载了这些艺术家的全部想象:昔日的辉煌历史、异国风情的建筑,以及浩淼的海面与天空,他们唯美的怀旧意识与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都在此得以安放

英国浪漫主义画家透纳笔下的威尼斯风景,已不再以写实为标准

正是在此般景致里,托马斯·曼偶遇到了那位美少年,也许是同属德国人的浪漫主义基因,也许是漫天的暧昧光色模糊了理性,让他笔下的主人公罔顾生命也要执意停留。或许这样迷恋至死的故事,只有在威尼斯上演才是顺理成章

大运河、教堂建筑、海面与天空...共同构成了世人印象中的浪漫威尼斯

瘟疫与重生

毗邻圣马可广场的公爵宫,华丽的内部装饰透露出威尼斯过往的富庶与辉煌

圣马可广场前的贡多拉码头人来人往,对岸大运河的入口处,静静伫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圆顶大教堂,在一片尘世繁华中格外引人注目。它以圣母玛利亚为名,附以“La Salute”一词,意为安康

从码头方向望向大运河,1725-1726 / 卡纳莱托
《圣母安康大教堂》 1766-1770 / Francesco Guardi

17世纪上半叶,黑死病成为整个欧洲的梦魇,而地处海上交通要道的威尼斯损失尤为惨重。待到疫情散去,城中已是一片凋零。为表感念,威尼斯人在城中最显眼处建造了这座教堂,铭记过去的同时,亦代表着重生的希望

左:瘟疫期间的面具,成为威尼斯的集体记忆

右:意大利画家Antonio Zanchi笔下的1630年瘟疫场景

电影中,这座教堂也成为了一处绝妙的隐喻, 当阿申巴赫乘坐的贡多拉缓缓驶过,远处天际线上反复出现的教堂圆顶,仿佛已然暗示了这场迷恋的结局


而在现实的风景里,这座出镜率数一数二的教堂早已是威尼斯人精神的象征。古典大气的建筑外观,让这份痛苦记忆与自我救赎彰显得更为宏大,也许导演也想借此说明:瘟疫固然可怖,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克制却堪比一次重生。

旷日持久的追寻

《魂断威尼斯》剧照


莫奈的海滨风景画

不只是浪漫主义,印象派艺术家也对威尼斯情有独钟。两大艺术派别在19世纪的开端和末尾遥相呼应,都从内心而不是眼睛去建构眼前的风景,这一默契,想必也曾深深打动维斯康蒂,以此向大师致敬。

莫奈笔下的威尼斯,也选取了圣母安康大教堂这一地标

 

不过在命运面前能自我克制,在痛苦中仍能保持风雅,并非只是一种屈从。这是一种积极的成就,一个明确的胜利。

——小说《魂断威尼斯》选段

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造就了伟大的风景,不论是小说、电影,还是威尼斯这座城市本身。 对的迷恋,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追寻,从来也不会停歇。小鹿今日带来一幅风景油画,便塑造了这个唯美而隽永的威尼斯。

这幅《威尼斯圣母安康大教堂》出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亨利·马丁之手,描绘了威尼斯圣母安康大教堂前的景色,疏朗构图,海面波光粼粼倒映出恢弘建筑,极具辨识度的圆形拱顶晕染上背景的日落余晖,更显温暖。

圣母安康大教堂是威尼斯的经典地标,亦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画家聚焦于此,旖旎的大运河风光与巴洛克式建筑的宏伟相得益彰,带人置身于百年前的水城,叹往昔沉浮之余,威尼斯的悠悠历史与绝美风情真切可感。

画家亨利·马丁出生于图卢兹,早年便在当地美术学院崭露头角。拿到奖学金后,他来到巴黎,师从法国历史画家让-保罗·劳伦斯。然而,1885年开始的意大利之旅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引导其脱离学院派模式,转向一种原始的点彩派(Divisionism),伴随着巴黎艺术沙龙和国际博览会上的赞誉,他在后印象派时期众多艺术派别中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亨利·马丁的画风带有明亮而轻盈的特质,被誉为最具诗意的点彩画家之一。这幅作品中,亨利·马丁便运用了独具特色的点彩技法,于画幅上创造出马赛克般丰富闪烁的色块,点点斑驳的笔触和柔和的色调营造出水面的温柔动感,远观近看,各有千秋,让风景随观者视角而变化,更为作品赋予一种更为私人的欣赏体验

这幅《威尼斯圣母安康大教堂》以经典主题与表现打动人心,左下角带有画家“Henri Martin”签名,随性而不失细腻的笔触,于光影变幻之中展现着水城的迷人倩影,更是同类题材艺术品中难得的佳作。



1910年代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亨利·马丁创作风景油画

《威尼斯圣母安康大教堂》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洽购


请多点“在看”才能不错过小鹿的推送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