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木 椅

 冬歌文苑 2022-07-15 发布于北京

木  椅

冷观达||四川

肖娃是个鞋匠,干活时坐的是十字帆布小凳。回到家,他只坐那把木椅。

肖娃是改革开放前来到这座城市的。他年轻时游手好闲,爱赌讲阔绰,偏生在一个穷家,结果赌输了,使他走投无路。后来流浪,到了南方这座城市。他不敢赌了,就做了鞋匠。他并没有学过补鞋,可这补鞋也不是太难的事,他边干边摸索,总算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

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城市还很闭塞,外来人还很少,即使有,也是分配工作来的。肖娃想成家立业,可那些端铁饭碗的姑娘,哪会看上他?外来妹倒是有,巷里那个串串香饮食店,就有个姑娘。他每到晚上都要去吃串串香,就和那姑娘熟了。肖娃人长得帅,那姑娘对他好像有那么点意思。但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人给肖娃介绍对象,是巷里朱家姑娘。朱家肖娃认识,都是普通工人。有个痴呆女儿,走路有点晃膀子。

肖娃想在这里长期待下去,必须有个依靠。他租的小屋,阴暗、潮湿,还时常受到盘查。朱家虽然不是大树,但足以使他安身,能在这个城市留下来,安全地生活。

虽然那个串串香姑娘很水灵,但他要从实际考虑。于是,他同朱家姑娘成了亲。

他自流浪以来,他没有一天不想家。一晃十多年过去,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可他手头并不宽裕。补鞋只够衣食,并没有发财。再加上有了这个媳妇,生了孩子。为了使家人放心,他写信说他成了家,娶的还是吃国家粮的女人。但他显然不愿意把这样的媳妇带回家,让人们知道他娶的是这么个城市女人。

他想等两个孩子再大点,带着孩子回趟家。孩子终于大了,他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门前那棵槐树,郁郁葱葱,他抱都抱不过来了。他小时在树上乘凉,常爬上去掏鸟蛋……父母见孙子都这么大了,很高兴。可没见到媳妇终归是个遗憾。父亲一个劲地说,下次回来一定把媳妇带上。不知为什么,他隐瞒了自己只是个鞋匠。有人见他花钱不像以前那么阔绰,怀疑他说娶的城市女人是吹牛。有的总是设法向他的孩子打听他们的母亲的情况,还有个邻居向他借钱,他拿不出那么多,邻居怀疑他是不是不肯借。故乡的亲切和温暖被猜疑稀释了。他决定,以后不再回来了。

其实,他依然是那么想家。多少次回到梦里,他又踏上了故乡的路,那窄窄长长的土路,那长满野草的田埂,大雨中的蟾蜍,晚风中的蜻蜓……

家乡搞开发,老宅子要拆,那棵老槐树要砍。他要他弟弟把老槐树寄一截过来,弟弟不明白他要一截槐树干什么?但还是给他寄了。

肖娃用这截槐树,做了一把木椅,尽管有点粗糙,但肖娃很满意。木椅虽小,椅背刚好顶在腰部。从此,在家里坐着木椅喝茶,抽烟。

这把木椅,是他亲近故乡的唯一方式。坐在木椅上,他听到故乡的风雨、雷电,看到了故乡的星月流云。各种各样的情感在心里交结、纠缠。肖娃有时想,故乡真是一把柔软的刀子,时时准备刺你的心脏,使你流泪、流血。

不管岁月如何更替,肖娃一直坐在巷口那株黑杨树下,腿上放着一块脏兮兮的围裙,低着头,补着一双双破鞋。有时闲点,有时忙点,但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过去穿皮鞋的少;现在穿皮鞋的多,他的生意也没见怎么好。

有时做累了,他直起身,站在老黑杨树下,向家乡的方向眺望,眼里有说不尽的苍凉。

肖娃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终于他倒下了。儿女根据他的遗愿,用那把木椅给他做个骨灰盒。

一把木椅,又变成了木匣子,这就是肖娃的故乡。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冷观达,四川省资中县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散文,诗歌,小小说见刊于各级报刊。及西南文学与博风雅颂杂志。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