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农安黄龙戏

 長寿麒麟 2022-07-15 发布于湖北

2014-06-19 15:10: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者按:黄龙戏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它诞生于1959年,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

  央广网北京6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乡土乡情》报道,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赵贵君:“黄龙戏和中国其他300多剧种大同小异,它就是唱腔不一样,唱腔是比方皮影调,我们黄龙戏就是利用皮影的这种旋律唱腔用人去演。” 

  在农安县文化活动中心的排练室,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正在排练话剧《焦裕禄》,其中就有农安县著名黄龙戏演员杨晓明。和黄龙戏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杨晓明虽然已经是两鬓斑白,但一聊起黄龙戏,马上精神十足,言语中也充满了对黄龙戏的热爱。

  杨晓明:“作为我个人来说,得说这个戏没演够。《魂系黄龙府》那时候是不是最顶峰?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延续到今天都和那个太有关联了。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拍戏的场景?哎呀那个时候,我们那个戏拍了两三年。挺轰动的呀,特别是得了奖回来,我们一直都兴奋了好几年那时候。”

  杨晓明所说的《魂系黄龙府》是由著名剧作家王福义创作的大型历史剧,正是这部戏把黄龙戏推向了顶峰。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赵贵君:“《魂系黄龙府》这个戏我们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可以说在北京有了很大的震动,专家们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小剧种,大气魄!”当时的文化部的领导也给了题词,给了黄龙戏人好大的鼓励。当时我们既评上了文华奖,又产生了一个梅花奖演员,当时在县级剧团能产生梅花奖演员这还是第一次。”

  黄龙戏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除了乐器和唱腔的独特,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选的一些剧本都是来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剧作家王福义的原创作品如《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等为黄龙戏注入了更丰厚的内涵。王福义虽然已经离休,但依然没有停止创作。

  王福义:“大部分给黄龙戏写的剧本尤其是大戏都是写辽金历史剧,都与咱们黄龙府有关。黄龙府这个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再加上咱们黄龙戏这个剧种是大剧种,以前不出名,零丁的冒出个这么个地方,嘿嘿。所以当时北京那些专家就说,咱么中国人真了不起,一个县城产生这么个剧种,又产生这样一台大戏,真是不容易。”

  在农安县,黄龙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推崇,拥有着大量的戏迷,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在的戏越来越少。63岁的戏迷刘桂芳告诉我们:“家乡有个黄龙戏,我们农安人感觉很骄傲,我们原来年轻时候都可愿意看了,那时候都是单位组织看的,一看就好几场,现在希望这个戏别没了,因为大家还是很爱看的,挺怀念的。”

  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赵贵君坦言,目前,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之下,黄龙戏的确面临着拍戏经费紧张、演员青黄不接等残酷的现状,但是他相信,低潮过后,黄龙戏一定会迎来涅槃重生的一天。

  赵贵君:“现在全国的戏剧形式发展参差不齐吧。百年的老戏不能丢在我们这,因为文化才是民族的符号,才是你这个民族的DNA,把这种传统的文化元素用我们今天人的视角把它总结出来,这个是我们需要做的,随着时间,文化的这个繁荣,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繁荣,必然要来到一个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