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和贲门关闭不全有关系,但是我们从事胃病治疗多年观察,很多反流胃病的患者贲门是正常的,除非极少数的老年患者才会有贲松弛,贲门关闭不好,即便是贲门处有了病变,比如溃疡,糜烂,红斑等,也是先有返流,先有胃病,是返流的胃酸侵蚀了食管,贲门,出现了贲门处病变,是胃病影响了贲门。 反流性食管炎以40岁,50岁的青壮年为多,胃病出现胃胀气,嗳气,打嗝,吃东西不消化,反酸,嘈杂等难受的症状是胃肠蠕动的力度小了,蠕动的频率小了,蠕动的方向紊乱了,另外是胃酸分泌过多,侵蚀刺激胃粘膜,出现胃不舒服的症状,西医治疗也就是胃动力药,再加上制酸药,这二种治疗药物,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吃药时候管用,停药就犯。 中医对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认识得比较透彻,也比较深入,治疗办法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古人把治好了病,并把治病的办法详细记录并传承,中医认为,反流性胃病,多数和肝郁有关系,肝郁就是包括患者的不良情绪,比如焦虑,易怒,爱生气,思虑过度等等,是这种情绪影响了脾胃,从中医来讲,这叫做肝郁犯胃,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及各个器官,它们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这种联系制约关系中医是用五行来解释,在五行当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和土是克制关系,所以肝木旺,肝气不舒就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虚,脾有,运化水湿,运化水谷,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虚以后就会导致湿气停留,消化不好,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能吸收,而在中医理论里面,脾胃互为表里,脾虚以后就会影响胃,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把纳入的食物向下,向肠道输送,也就是胃气下降,蠕动方向是向下,而且蠕动有频率,有间隔,也就是胃排空,一般3,4小时排空一次,当然,胃排空的时间也和吃入的食物性质有关系,如:瓜果,蔬菜类排空时间短,肉类,油腻食物排空时间慢,这些中医和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只是西医治疗,是把胃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医看病是把身体看出整体整体,各个脏腑,器官是连在一起考虑调理,所以中医治疗反流性胃病,胃排空慢,胃胀气,嗳气,打嗝,反酸,吃东西不消化,会考虑肝郁,脾虚,肾虚,还会考虑由于这些脏器病变以后产生的病理产物,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身体又会产生湿气,湿气也会根据身体的变化,有寒湿,湿热,肝郁会化热,肾阳虚影响脾阳虚等等,这些在治疗时都需要考虑。 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中医治疗胃病复杂,需要医者长时间努力地学习,才能掌握看病的技巧。而西医治疗胃病简单,无论是普通医生,还是高级专家,讲得有多好,其实最后开药都是那几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