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中国院子

 古建秦 2022-07-15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亭台、楼阁,
轩榭、廊舫,
栋梁、屋瓦。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
从南方到北方,
人们对庭院慢生活的向往从未消散,
建造了风格迥异、美轮美奂的中式庭院,
为人类建筑宝库贡献了一颗颗明珠。

院子,承载了难以计量的温暖与情怀,
庭院虽是小小一方,
却能容下寄情山水但诗意情怀。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
拥有一方庭院虽已成梦想,
但在西海岸有一个地方,
它如岁月的容器,
留住了飞逝的时间,
安放着旧时的记忆。
它是

「 中国院子 」

图片
□ 中国院子,始建于2013年,分为南、北两个院子,总占地面积82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   


仲夏时分,蝉鸣阵阵,
鱼戏莲叶间,
这个季节的「中国院子」,
草木丰美,绿意盎然,
亭台参差、廊房婉转。
跟随小西,探访夏日里的「中国院子」。


「南方院子」

/
图片

南方院子汇聚从浙江、江西等地
迁建的“徽派建筑”,
玲珑秀气,粉墙黛瓦,
在南派建筑中最具典范。

图片

□ 一进南方院子,满眼都是枝叶装点着白墙青砖,绿意映入眼帘,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点睛之笔,层层叠叠如水中波纹,处处体现着东方美学。      
              
图片
图片

□ 徽派民居建筑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体现着能工巧匠的精心。日光倾斜,为砖瓦打一束追光,才让人注意到每一片屋瓦都精美至极,不禁感叹,即便是在生活不便的古时候,人们也是那么富有仪式感。

图片

□ 行走在这片“徽派建筑”群里,梦回江南水乡,美轮美奂的庭院景色目不暇接,眼睛已经容不下,只能拿起相机,将美景保存。

图片
图片

□ 红叶与青砖石桥相互映衬,让这座凝固的建筑物仿佛也有了流光疏影,活了起来。站在石桥上拍一张照片,温柔的仿佛从水墨画里走出的江南女子。

图片

□ 南方院子完美的将小桥、流水、人家结合起来,自然美与人工美水乳交融。

图片

□ 花朵摇曳生姿,红绿之间,彰显着生命之美。

图片
图片

□ 南方院子里随处可见的圆形门洞,就像圆形画框,将庭院之景定格其中。圆形寓意着完美和谐、天圆地方、包罗万象,富有禅意。在这里,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庭院景色的诗画情趣,
在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间,
而院子的盎然古意,
则隐藏在厚重木门的背后。

图片

□ 轻叩木门,走进庭院,推开门便是一阵古色古香。木头散发着独有的醇厚气韵,是时光的味道。用相机记录下这古意,人在景中,人在诗中。

图片

□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据说这里是古代那些娇羞又充满好奇心的姑娘们,趴在窗边,偷看小郎君的地方。

图片
图片

□ 阳光透过缝隙,营造出迷人的光影效果,走在里面,是闲静独步的意境。如此含蓄蕴藉、富有情调的景色,吸引了无数向往慢生活的富有情调的人,用镜头定格时光。

图片

□ 徽派建筑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的内向合院,雨天雨水落下,顺着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北方院子」

/

北方院子集结山西、陕西等地
迁建的“晋派建筑”,
四合院落,自成一统,
在北派建筑中最有风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 与南方院子的温柔婉约不同,北方院子的华贵之感一上来就把人们的目光紧紧抓住。

图片

□ 北方院子的建筑色彩浓厚,着色大胆。雕梁画栋间,尽显恢弘大气,色彩不尽相同的菱形瓦片,极具艺术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 门框、房梁上精心雕刻的花样,透露着古朴精致,显示出在物质世界里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

图片
图片

□ 北方庭院的小池、闲亭与石桥相映成趣,池水倒映着四合院落,鱼儿在水中打闹,搅散了水中屋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 走进北方庭院就仿佛走进一片竹林,竹叶飒飒之音不绝于耳,中国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与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欣赏竹子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品格,所以竹子成为中式庭院的代表性植物之一。
图片
图片

□ 北方院子的门,不尽相同。有朱红鎏金的大红门,也有古朴清旷的木门。

图片
图片

□ 推开沉重的门,跨过门槛,别有洞天。眼前是一方新天地,中轴对称的高墙大院,而方正与对称,也是庭院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最美的建筑在中国,
最好的风景在院子。

园林中所安放的生活,
承载着隽永中式哲学。
一个理想的院子,
不求豪华,不为奢阔,
可以处闹市居深宅,
亦可于空山守茅庐。
于闹市取一隅静土,
于繁华间守拙朴初心。
园中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鱼戏莲叶,溪流潺潺;
浮生若梦,自有春秋。

源流传统的当代景观建筑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