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咬手指的背后,原来隐藏着很多心理问题,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2-07-15 发布于黑龙江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范葳。

许多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入幼儿园或上小学后不久,出现了一个“坏毛病”——咬指甲。特别是人多或者集体活动的时候,咬得更厉害。

孩子也知道,家长发现自己咬指甲的时候很生气,所以会快速的把小手从嘴里拿出来。可是过不了一会,又不自觉的咬起来,甚至把小手靠近指甲的部位咬出血。问孩子,孩子也说疼,但是却不能改变这个行为。家长看到这种情形,虽然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想了各种办法制止,可是却没有多大改变。

那我们先来看看,孩子咬指甲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出现咬指甲的情况后,首先需要排除的是生理原因,再考虑心理原因。生理原因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所以我们今天只针对心理原因进行探讨。

一般情况下,孩子以前没有咬指甲的行为,突然出现并持续加重后,表示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所以家长特别是妈妈一定在3岁之前多给孩子充足的陪伴。另一点,咬指甲表示孩子内心焦虑,冲突过多,孩子寻求安慰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咬指甲只是孩子心理不适的表达方式之一。

孩子出现咬指甲这一行为后,家长朋友们的通常做法是制止。告诉孩子不卫生之类的说法。但是如果多次“警告”后,孩子还是不改的话,会说“你干什么呢?”“不准咬”“你的手放在哪里了?”或者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咬指甲直接就打孩子的手,一边打一边说“记住了吗?不能再咬了!”这样说或做,只能是对孩子咬指甲这个行为的强化,而不能有效解决。

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方法呢?既然强化不对,正确的方法是淡化。这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一种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咬指甲的时候,他是把手放在嘴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孩子把手自然而然的从嘴里拿出来,对不对?既然自然而然,家长就需要多一些智慧,多一些方法,给孩子小手安排一些适合他年龄阶段的小任务。比如:妈妈正在做饭,妈妈可以说:“宝贝,帮妈妈拿个葱,或者帮妈妈剥个蒜”。或者说:“宝贝,看我们的地板有点脏,我们拿扫帚扫一下吧。”或者擦下桌子,都是可行的。只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孩子都可以做起来。这样做,除转移孩子小手放在嘴里外,还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增加他的成就感,可以做一些他自己看似很厉害的事情了。孩子的世界与我们的评价是不同的,大人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在他们没有做过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自己的认可度一下就增加了。

第二,经过他自己的付出锻炼孩子自己的能力。不知家长们是否了解,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包括孩子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锻炼,这些锻炼恰恰是生活当中很多“家务”可以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说,当孩子做这些事情时,无形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为将来上学奠定好的基础。第三,在孩子的经历中,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学会感恩。这是日常生活中的转移小方法,当然还有很多,需要家长们随时随地的发现并使用。

第二种方法:和孩子一起画画。画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样画。而且这个过程,家长陪伴一边,用心的陪伴孩子,不要看手机消息也不要回复信息,就是陪伴孩子。你要知道,现在付出的时间,是以后付出多少时间都换不回来。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单程票,必须抓住现在的每一个机会。

陪伴孩子画完之后呢,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和我们分享他画的是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不管画里面有没有人都可以这样问。因为孩子的世界里,拟人的方法都是反应他们自己的世界。家长在听孩子说自己的想法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孩子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都不能指责,不要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或者你这样想不对,不然孩子以后就不敢表达自己了,反而是事得其反。

家长记得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说,家长认真听,扮演一个倾听者。同时,对于孩子的表达给予认可。比方说:这个小花真的像在说话呢!画中的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你讲的画妈妈特别喜欢听。这样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我们来看画画的过程:第一,画画,孩子的小手有事可做,不会再咬。第二,说画,孩子的小嘴有事可做,也不能再咬。第三,让孩子说的过程,就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过程,既可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适时的引导孩子感受爸爸妈妈给他的确定感、认可感和对他的爱。第四,家长用心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他们的精神得以放松,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找力量。

第三种方法: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比方说:传球,投球。传球投球的过程,手眼并用,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注意力打基础,提高孩子上学后做题的正确率。同时孩子手上有任务,自然咬手指的情况就自然转移开了。

在做游戏过程中,家长的互动和高质量陪伴,都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途径。如果孩子刚开始传球投球做的并不好,家长耐心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孩子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内心的力量,从而增加自信。当然,我只是举一个可行的例子,智慧的家长肯定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陪伴孩子走过这一段路。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还是多种方式相结合,家长掌握一个方向:不要盯着孩子咬指甲这个行为,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想办法,让孩子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建立确定感和安全感,孩子的症状一定会减弱或者消失的。

好了,家长朋友们,抓紧按照正确的方法做起来吧!祝福大家!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